APP下载

我眼中的刘喜廷老师

2018-01-24李宝群

新世纪剧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剧场辽宁戏剧

李宝群

喜廷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导演和师长。关东演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辽宁人艺和辽宁戏剧一直大旗不倒、挺立剧坛,他功不可没。新时期话剧发展的不同阶段,他都有力作,话剧《报春花》《凌河影人》等,小剧场话剧《勾魂唢呐》《夕照》等,儿童剧《人参娃娃》等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他是“全能选手”,京、评、歌、舞、杂、辽戏都有佳作。他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创新,晚年还不断有新作品推出,是中国剧坛的长青树。

(一)

我和喜廷老师合作过《母亲》《带陌生女人回家》《月亮花》等几部戏。每次和他合作收获都很大。

《带陌生女人回家》的成功离不开喜廷老师的出色导演。那时我刚从“中戏”回辽宁,剧本写完后,未来演出会是什么样我心里没底,导演的呈现让我增强了搞小剧场戏剧的信心,也让我更加坚信小剧场戏剧不靠搞笑恶搞,不靠纯形式实验,靠扎扎实实写人物、写人物命运和人物情感一样能做出非常好的戏,一样可以走出一条路。这些年我的小剧场戏剧创作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喜廷老师在《带陌生女人回家》里的实践 还告诉我:写人、写情感的小剧场戏一样可以有探索、有创新,可以有现代戏剧的审美品质。探索实验不只属于先锋实验戏剧,不只属于大剧场戏剧,他在这部戏里再现与表现结合,写实和写意结合,舞美整体写意局部写实,时空变化和场景转换灵活自由,演员表演注重内心的细致刻画,意识流与生活流结合,借鉴戏曲的留白,以虚当实,虚实结合,在当时是很超前的,现在看也不陈旧落伍,而且他的这些探索是被广大观众接受的。

(二)

北京戏剧界前几天正在热烈研讨徐晓钟老师的导演艺术,王晓鹰提出对晓钟老师的艺术成果要“颗粒归仓”。在我看来,晓钟老师代表了一代导演,一个导演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对中国戏剧做出了贡献。喜廷老师是东北导演的代表人物,重要领军人物,他的导演艺术也值得深入研究,对辽宁、“辽艺”的年轻导演是巨大财富,也要颗粒归仓,更要点滴入心。

喜廷老师的导演艺术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和主要艺术追求,他注重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开掘人物情感,展示人物内心。他重视艺术来自生活,也重视艺术提炼。他重视戏剧的综合性,导演手段很丰富,但不滥用手段,总是从内容出发,为内容寻找合适的手段。对表演,他注重体验和体现结合,强调演戏走心,也要找到有力的外部表达方式。以“辽艺”为代表的关东演剧学派在这方面独有心得,体验深切强烈,表达鲜明有力。喜廷老师的现实主义又不是枯燥单一封闭僵化的,他喜欢化入浪漫、诗化,表现、写意手法,他的戏有诗情,有诗意之美,很象一位在舞台上写诗的诗人。他导戏风格富于变化,善于根据不同的体裁、题材和不同的剧本,构建不同风格和不同的演出样式。他的戏重视戏剧性和可看性,生动好看绚丽多彩,又不失凝重和深厚,不缺少思想力度和情感温度。他很喜欢探索创新,善于化用戏曲等其他艺术的手法,化用外来的和民族的好东西,“化合”得自然有机、浑然一体,丰富了话剧的表现力。

喜廷老师的艺术世界这么有活力、这么丰富多彩有很多原因。他有一个极为自由的艺术家的心灵,他的心仿佛永远年轻,思维总是那么活跃,想象总是那么丰富,他的戏总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乃至孩子般的热情。他有很高的悟性,有丰厚的艺术积累,生活积累和良好全面的艺术修养。他对戏剧、对艺术有自已的理论思考,听他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世界戏剧经典,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深入浅出、卓见迭出。他还是个能写剧本的导演,参与创作过《人参娃娃》等戏的剧本创作,他对我的剧本做的改动和调整,我都很认可——他的这些造诣、修为、功力是多少年熬炼而成的,是下过苦功夫用过大心血,边实践边悟“杀”出来的。方方面面的积累和长年的实践和探索,使他成为一个功力深厚,经验丰富的导演,驾驭戏的能力相当强。晚年的喜廷老师有一种举重若轻的老道和洒脱,一种难得的透彻和从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三)

喜廷老师一直在扶植年轻人。我们这些人都是包括他在内的辽宁老一辈艺术家扶植起来的。

喜廷老师不知看过多少年轻作者的剧本,不知参加过多少年轻人的剧本研讨会,你写得不好,他从不客气,有一说一,你写出了有基础有修改潜力的东西,他会热情鼓励,还出很多招帮你修改提高。在辽宁时,我没少给他看剧本,成熟和不成熟的都给他看,听他意见。我会永远记得喜廷老师经常说的两句话:一是无论做什么题材做什么戏,编剧都要坚定不移地写人,二度创作也要导人物,演人物。二是搞创作永远不要搞一般化的、司空见惯的东西。仅仅这两点就让我终身受益。

喜廷老师是辽宁戏剧界的“宝贝”,也是中国戏剧界的“宝贝”,他的 艺术财富应该被后来者继承下来,在继承基础上创造开拓。辽宁导演界在老一代导演之后出了宋国锋,他执导了很多好戏,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已的导演风格,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中青年导演还不多,也没有形成一股力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剧院应该有几位不同风格、不同路数的优秀导演,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北京、上海中青年导演正在以群体的方式崛起,风格各异、路数不同,但谁能成为领军人物现在还看不太清楚。希望辽宁中青年导演早点杀出来,早点强大起来,用作品说话,接上喜廷老师和宋国锋的班,挑起未来辽宁戏剧的大梁。

猜你喜欢

小剧场辽宁戏剧
辽宁之光
有趣的戏剧课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辽宁舰
戏剧类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