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人格教育案例分析

2018-01-23谢亭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人格教育案例分析

谢亭

【摘 要】本文利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选取个案,逐一分析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并从中找寻寻找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等人格教育的规律,为中学生人格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 人格教育 案例分析 埃里克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82-02

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中将人格发展阶段共分为八个阶段,八个阶段是逐渐有序发展的,继而形成个人的意志、品质与性格。每个阶段都饱含着危机,而每个危机都有可能在积极的方法中,形成顺应的发展;而在消极的方法中,阻碍顺应的发展。本文正是运用这个原理对学校Y生进行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Y 生今年刚升入高一,是一所次重点高中的学生,中考成绩在学校排名中等偏下,平时非常调皮,最大的问题是在课堂上,会突然大声用粗俗的或者毫不相干的语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教师对其进行惩罚时,他会突然变得十分乖巧,甚至会大声痛哭。可是当教师惩罚结束,他会继续出现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对其无可奈何。平时与同学相处,Y 生也是特别古怪,喜欢独自一个人,话语较少,喜欢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唯独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的体育成绩,校运会也是他最受关注的时候,此时他会特别的开心和有成就感,也不会出现之前的课堂上的反常行为。到了高三,Y 生突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与同学的关系上看,他和同学间的情谊明显增加,语言也多了起来,喜欢和其他同学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高三面临着高考,Y 生选择了作为体育考生参加高考,体育统考成绩优异,获得了 187 分的成绩(省控线 110 分),并且最后成功地考上了体育本科。教师和学生都对他赞誉有加。

Y 生的入学情况,确实是令人反思的。从 Y 生的成绩来看,可以说能考上次重点中学,成绩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而一进入高中,各种古怪行为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影子。

二、案例分析

(一)怪异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寻找自我的过程。案例中 Y 生新入高一,年龄在13至18岁之间,按照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此时正是青年期(13-18),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self-identity vs identity diffusion)时期,所以此阶段青年往往会追寻自我,寻找自我,统一自我。

Y 生所处的阶段是“两种自我”互相矛盾的状态。我是怎么样的,别人眼里我是怎么样的,这两种矛盾的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使得 Y 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在这种环境的驱使下,Y 生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比如性格的自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此阶段学生也处在一个期望“展示”自我的阶段,就是对同一性的一种更高的追求。当主体和客体自我统一后,希望被其他人关注、认可甚至称赞。当自我的同一性还没追寻到,此时再追逐更高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一些错误现象的发生,如 Y 生突然大声说话,这是一个引起关注的动作,用粗俗的或者毫不相干的语句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实际也是一种自我定位不良的现象。

(二)“自我放任”是一种“度”的训练。“放任”其实是一种各方面摇摆的现象,它是由于“心理的延缓期”而形成的, 即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延缓期内,青年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如何正确把握“度”的训练。比如就权威意识来讲,Y 生要么是绝对的反抗,表现为教师纠其错误的时候,他一概忽略,完全不予采纳;要么是绝对的服从,表现为进行惩罚时,变得十分乖巧,这些现象都是一种极端行为的表现,是一种“同一性混乱”,即一种度的训练。当左右摇摆到了一个合理的范围,青年就会出现正确的、被认可的行为。

“放任”除了在“度”的把握方面,还体现在“尝试”新鲜事物上。特别是在角色上,青年时期特别喜爱尝试各种新鲜的角色。比如 Y 生的乖巧和顽抗,往往会在不同事件上,有着不同方面的尝试。当 Y 生在表现乖巧的时候,获得教师的表扬,而顽抗时获得教师的惩罚,这些不同的角色刺激,得到不同的反馈,从而在 Y 生的角色定位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当 Y 生表现乖巧时如果给予不良的反馈,角色定位时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定位错误,品行变坏。因而在高中阶段,尤其对于性情怪异的学生,教师需更加关注,要随时注意给予正确的刺激,这就意味着要给予更大的容忍与关怀,千万不能出现恶性循环,陷入死结。

(三)“寻找自我”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成就自我”。“寻找自我”另外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期望,一种“成就自我”的期望,它是“寻找自我”的终极目标。“成就自我”实际上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引起的。“理想自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是在高中生不断尝试中形成的。他可能是一种生理定位、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定位以及社会关系定位等。当尝试中的某种定位与“理想自我”的距离接近时,就会形成某种积极的方法,形成积极的品质与性格。而反之,在不断尝试中,一直远离“理想自我”,在无休止的尝试中,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与性格,影响个人身心发展。

我们以 Y 生为例,Y 生的突破点,实际是在自己的体育特长上面。当 Y 生在校运会上被关注时,当在校运会上取得成绩被认可时,Y 生就得到一种“理想自我”的实现。理想自我的实现会对性格和品质产生积极影响,使他坚持训练体育达成大学梦想,形成了马太效应,使得其在人际关系、权威意识、个人性格方面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多面开花。

(四)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八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基于前面阶段的发展而累加的。只有在前四个阶段建立了与之对应的信任感、自律性、主动性和勤奋性等品质,青年期才能通过整合,建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诚实品质”(virtue of fidelity)。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之间都是关联的。学生的教育应该以身心发展为主、成绩发展为辅,在教育的任何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带来的影响将是后续性的,难以挽回。

我们以 Y 生为例,从班主任掌握的简历来看,Y 生在以前的学习阶段,成绩以及操行等方面都在良好以上,而从实际表现来看,Y生在学习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方面都有些比较好的经验,尤其初中在班级里被推举为“生活委员”,再加上他能考上重点中学,可想而知,这也是其能够实现自我的基础。即使后来上课的不良的行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在宽容和积极的环境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的特长,慢慢进行自我理想的转化,让“现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实际的自我”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意志品质和性情。

三、总结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八个阶段,其中对应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青年期的Y生来讲,他的行为举止虽然古怪难缠,但是应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我们发现他是典型的“同一性混乱”特质体。从这点来说,我们可以推论,有怪异行为的学生,或是品质“怪”的学生,往往也是“不怪”的。这些都是特定身心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特定情绪行为。

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既是阶段性的教育,也应该是承前启后的教育。人格教育应该贯穿在各个教育年龄阶段、各种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对于中学生負面的品行要给予宽容并及时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减少人格发展的不良干扰,形成正确的反馈。教育者不要企图阻止和约束中学生的探索与创新,因为他们是在探索和践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探索正是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最后教育者要多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特长,仅仅以文化成绩来论英雄是不科学的,有时甚至会阻碍人格的良性发展。教育部门要努力创建多元的评价机制,从文化课、艺术、运动等多方面素质进行评价,使得人人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平衡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4)

[2]楼慧心.马太效应与大科技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

(责编 罗汝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人格教育案例分析
等了287天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