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实现路径

2018-01-23宁贵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思政课高校

宁贵

[摘要]生态化教学模式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同教学环境达到完美配合、协调平衡的状态。因此,发挥生态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构建高校思政課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路径,从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关键词]生态化教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路径;高校

一、生态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化教学是在充分体现生态系统观、和谐观和平衡观的基础上,来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生态化教学模式将生态平衡思想灵活的运用到了思政课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力求使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在和谐共生的状态下,携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生态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传统、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首先,生态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保持先进性和与时俱进性,且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相互适应,维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其次,生态化教学模式不断强调基于创新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这种创新不能过于盲目,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学科特点、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等要素,来进行针对性、具体性的创新;最后,生态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和共生。

二、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采用生态化教学模式,能够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在教与练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了思政生态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为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给予了保障。同时,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从而使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基础扎实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为构建良性化、交互式、共建式的思政课生态教学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思政课采用生态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模式,并引导学生用均衡、和谐的生态智慧来学习思政课,进而将系统、和谐、平衡的理念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泛政治化教学问题突出,难以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塑造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对学科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的传递上一直秉承政治至上的理念和立场,对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功能价值的认识存在功利主义,片面地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只是为了满足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亦或是社会的需要。另外,高校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国家本位的重要性,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单纯地认为个人发展要依附于社会发展,而个人价值是为社会价值服务的,是低于社会价值的体现,因此,高校思政课通过教学手段束缚了学生对社会固有价值的认识,从而难以激励学生用非政治化的观点对思政课进行全新的认识和解读。

在固守社会本位价值理念的要求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由社会发展的主人,演变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工具。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位置,被塑造、被改造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代名词,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强调为社会政治服务意识,忽视了高校学生个体全面人格的塑造,从而难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实现同社会的衔接。

(二)教学内容存在泛知识化倾向,对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颇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把握学科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依据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知识传输,全部知识量传输完成后,教师的教学目标基本也就完成了,这种非深层次化的认知教学模式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教学任务。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倾听教师思想政治知识的灌输,记录教师所要传达的中心政治理论和思想,做好应对提问的准备等。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言语行为、探索精神、质疑提问精神都会随着教学模式的沉闷性而流失,从而致使学生压抑了求知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从而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产生了阻碍。

四、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生态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的教与学知识传递模式,而是在充分发挥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人、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要素的和谐共生。

(一)突破花盆效应的限制,构建开放的思政课教学环境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理论中,又被称之为局部生境的时空效应,其核心本质是指时空环境的限制,抑制了生物体的发展和成长。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庞大,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内容和模块,这些教学内容同实际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够将教学内容同当前的政治环境分割开来,否则难以实现思政课教学理论同社会实践、社会认识的有效衔接和同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都是在规定好的、空间有限的花盆中进行的,这个花盆的主体指的是教室和教材,如果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时,依旧照本宣科,不重视教学内容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会导致思政课教学缺乏实用性。而且,这种局限性较高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与学生自行获取的信息产生非对称化的冲突,从而使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怀疑心理,进而演变为抵触情绪,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为了能够有效的突破花盆效应的限制,高校在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上要及时进行创新,积极构建开放性的思政课教学环境,让教师不断地将课堂内容同课外实事、教材内容与社会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教学联动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和一致性。endprint

(二)发挥群体效应的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群体效应是生态系统中尤为重要的生存特征,人类的很多技能、价值理念都是在群体活动中得以启发和实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虽然个体学习是主要形式,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质却是群体学习,因此,这就同整个群体所处的学习环境、学风、班风相挂钩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不能够单纯依靠传授式、灌输式的理念进行,而是要慢慢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价值观、道德观等理念,因此需要借助群体效应,来督促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例如,对于一些思政课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社会调查,从而让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互相碰撞,互相影响和学习,从而纠正不利于群体学习的消极理念,强化思政课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三)消除限制因子的干扰,精准定位思政课关键节点

限制因子是生态学中抑制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也有一些限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存在,因此,识别限制因子,削弱限制因子的阻碍作用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消除限制因子的干扰,需要高校教师及时定位、找出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关键节点,通过整合、优化限制因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藥,才能确保思政课和谐、有序的发展。在定位关键节点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时空的变化,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法,从而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打下良好基础。

(四)调整教学的空间生态位,增强思政课师生互动交流

生态位在生态学理论中主要代表生态要素的时空位置,引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上,即为师生双方的互动性。生态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师生间的生态位是呈现动态变化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因此,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前,要先设计好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生态位变化,并不断的优化、调整,直至达到最佳位置。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的生态空间主要位于三尺讲台,学生的生态空间主要限制在了课桌和椅子之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和推广,思政课教师空间位置的变换愈加减少,因此,师生间生态位的变化是固定的。思政课生态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主动调整自身的生态位,主动拉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生态位的调整,来找到最佳的位置,从而借助最佳生态位的优势,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活跃性。

(五)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而非教学结果,因此,要及时优化教学评价模式,使结果评价不断向过程评价转化和过渡。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下,课堂出现了抬头率低、听课率低的情况,因此,生态教学模式强调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此外,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积极构建多维度的、过程化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思政课教学体系设置,还要积极的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用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