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金融理论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发展

2018-01-23

唐都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融市场马克思实体

马 葵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能够使资本要素按一定规律有序地自由流动和高效利用,也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完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研究和学习马克思的金融理论,不仅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前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金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论述了货币和货币资本,在第3卷中详细阐述了生息资本、信用和虚拟资本,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是按照货币、货币资本、生息资本、信用制度、虚拟资本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层层深入、系统全面、逻辑完整地阐释了他的金融观点和金融理论[1]。

(一)马克思的货币及货币资本理论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马克思的货币观点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商品。马克思明确指出:“既然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2]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随着商品交换矛盾的日益扩大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种基本职能。

追求超额利润是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的动力。马克思用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他关于货币资本的观点,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这个公式表现了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在公式中,增加的货币即G′与G之间存在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用货币表现则为利润。因为产生了增加的货币,这一货币的量的变化,使利润具有为资本家提供“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3]的功能。起点的货币比终点的货币增殖了即 (G′〉G), 这时货币成为资本形态的货币,即货币资本。通过这样的流转和变化,货币和货币资本在流通形式、流转顺序、使用目的以及限度都出现了不同,这些都使流通中的货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也使货币和货币资本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形成货币资本的动力是资本家对利润即剩余价值的追求。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和货币资本本质不同的同时,还强调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不能刺激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理论分析了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同时货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的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与商品的发展,货币流通又反过来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从而推动商品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该理论指出,货币流通一定要与产业经济相适应,货币资本的循环一定要结合产业资本的循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货币是金融市场的衡量单位,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因此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资本理论是我们研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4]这一论断的基础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信用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

在《资本论》第1卷关于货币理论的论述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息理论、信用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从而构成其金融理论的核心。

1.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让渡

关于信用的内涵,马克思以揭示信用本质的方式对信用进行了界定,他指出:“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让渡的这种特有形式的运动。” 即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让渡,当货币职能发展为与支付手段相联系时,形成信用关系。在简单商品流通中, 产生了债权与债务的借贷关系, 债务人作为买者, 债权人作为卖者,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发生了最初的信用关系,它是随着产业资本的发展而产生和逐步扩大的。

关于信用产生、发展和作用,马克思以货币为起点,系统地考察了信用的产生、发展以及作用;同时区分了发达商品经济中信用的三种形式,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公共信用”;指出“商业信用”是最基本的信用制度,即信用发挥了货币的基本职能,使产业资本的商品的加速流通,从而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成本和费用,最终到达节约货币的效果。 因此,在商业信用制度下,通过依靠商业信用,每个企业可以把全部货币用于当期生产,不必再储备过多的实物货币留作生产和再生产,这样改善了生产的资本需要。因此,资本快速流转的作用,使商业信用能够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利润。而“银行信用”则是以银行作为中介媒质,通过作为商业信用的借贷资本的运动来清偿贷进和贷出差额,使产业资本家的生产和经营节约货币或者使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不用货币,起到节约流转费用的作用。

关于信用导致的正面和负面经济效果,马克思认为信用促使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是加速资本集中的强大杠杆,并催生了股份制度的产生,对从事需要巨额资金才能进行的宏大工程建设和大规模企业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信用使各生产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资本能够更自由、更迅速地流转,进而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信用制度是保证再生产过程正常或不间断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信用制度还导致了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致使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

2.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虚拟资本是最一般的虚拟资本,指专门用于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 在论及国债时马克思指出:“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以及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5]。

在分析虚拟资本的产生过程时,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以生息资本的存在为前提, 即生息资本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放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其运动公式是 G-G′(G+ΔG),即货币和增加的货币,所谓增加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借入方,债务人支付给作为借出方即债权人的报酬,即利息。这种债权与债务的关系,会使生息资本有两种商业形式,即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生息资本促使借贷关系进一步发展,最终借贷资本成为信用制度变得高度发达的基础。

在分析虚拟资本的广泛作用时,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得到了快速而长足发展的原因,是借助了以生息资本的存在和信用制度的高度发展,虚拟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相互促动发展的一种经济方式。虚拟资本的价值主要通过证券投资、股票交易等投机性活动实现,因此,当虚拟资本与生产方式相背离时,虚拟资本将不断膨胀产生一定的资本泡沫,泡沫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6]。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金融理论,以其货币和货币资本理论、生息资本、信用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为主要内容,指出如果金融资本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则会发挥调剂社会资金和调节国民经济的正面作用;如果金融资本盲目发展,将会促使垄断的形成、助长投机盛行,激化社会矛盾,并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到来。这充分说明,以商品和产业资本为基础的金融资本,具有资本积累、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经济反映等社会管理功能,金融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制度,虽然现代社会又赋予了金融信用、杠杆和风险的本质,但金融的本源是产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产物,受经济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若金融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则会引发系统风险,并导致社会危机。

二、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趋势,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相关参与主体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各类资产的交易和交易规模快速扩大,金融市场的传统产品和创新衍生产品不断增加,与此配套制度建设也不断规范,交易效率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行业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改革发展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当前金融领域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包括资金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监管存在短板和空白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自我服务,形成较高的金融杠杆;二是金融活动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具体表现为:

第一,长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资本市场过高的杠杆。为了发展经济长期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使大量流动性聚集在金融体系内部,最终出现了过多的杠杆与套利。杠杆和套利导致投机盛行,也导致资本市场泡沫加大,2016年末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体数值达到了8.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资金通过杠杆,期望短期套利的投机行为,使资金空转于金融体系内,出现了“钱炒钱”的投机现象。如少数企业和个人通过非市场手段获得信贷资源,并把这些信贷资金用于资产的炒作,一方面扰乱了银行信贷市场,导致信贷过度扩张,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虚增;另外一方面导致一些需要资金的弱势行业根本无法获得融资,或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变相提高。

第二,滞后的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导致资本市场脱离实体经济扭曲发展。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启动较晚,致使金融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扭曲;而在实体经济的基础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创新”的所谓“通道业务”即同业市场、表外业务等盛行,最终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使影子银行盛行,市场流动性泛滥。表现在实体领域一方的部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融资后却不进行实体经济投资,而是通过投资理财赚钱获得比资产收益率高的超额收益。2016年,国企收益与金融业收益相当,有明显的脱实向虚的趋势。

第三,不健全的法规和制度,导致金融市场的调配机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有别于欧美的完备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中国金融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主体的信用完全是由政府担保或隐性担保,这让我国的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种公开或者隐形的公共性,不仅会导致政府的权力难以得到约束,也会导致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发挥作用。如一些企业可以幕后交易成功上市,一些企业通过资源活动巨额贷款等等。这种被权力控制的直接融资,导致金融资源和金融市场利益的分配,与权力大小及远近紧密结合,这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也成了少数人谋利的工具,资源向权力倾斜,金融市场内幕交易盛行。

第四,不当使用海外的信用工具,导致金融风险不断加大。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及金融市场的从业者,不加甄别地引进一些曾经适用欧美,但是目前已经失效的金融衍生工具,使中国经济迅速资产化、信用化和金融化;采取比欧美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信贷短时间内快速扩张,使金融市场的杠杆率不断加大,导致金融风险概率不断加大。

三、用马克思金融理论规范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路径

“十九大”明确要求,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7]。这是党中央直视中国金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具体举措。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互为根本、协同发展的经济。“十九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规范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中去,让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更可持续。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告诉我们,金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提供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金融一体化;另一种是过度膨胀导致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催生“泡沫”经济,诱发金融危机以及扭曲资源配置[8]。也就是说,当金融资本适合于实体经济规模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金融资本发展过度而使实体经济发展获取资源受阻时,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马克思关于金融的相关论述表明金融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可用以指导当前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按照马克思金融理论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的路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要回归本原,服务于实体经济。马克思的金融理论明确要求金融资本必须与实体经济实现顺利的循环。即金融资本要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回归金融本原,特别是要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使金融主体和其产品更好地为现实经济循环和生产周转服务,改变“金融脱实向虚”的情况,实现社会总生产的协调。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需求,因此金融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应契合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入手,发挥金融支付、融资、调剂等基本职责,并要以金融基本职能为核心,形成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优质的、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

第二,金融要去杠杆,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是从事货币的交换业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金融资产虽然有独立运动的特点,但金融交换本身不创造剩余价值,其价格或者说是金融利润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9],从实体经济获得的利润是金融资产定价的重要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就可能产生泡沫。这要求金融去杠杆,要抑制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尤其是要防范金融业自身不断膨胀的风险。合理的杠杆率可以有效发挥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作用,但过高的杠杆率将有引发系统风险的可能,因此要将杠杆率降低到一个合理水平,即金融市场要在科学合理的杠杆范围内与实体经济互动,最终实现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否满足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需要,对于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因此金融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健康的、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并且遵守金融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金融要防范风险,加强协同监管。各种虚拟金融资产是维持良好货币转换状态的基础条件,也是金融工具发挥调配资源的重要载体,但需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解决杠杆和资本流动性等相关问题。纵观西方曾经出现的金融危机,一般都是流动性过剩导致投机盛行,投机得不到扼制导致金融泡沫,巨大泡沫引发系统风险并导致经济崩溃。冷静分析中国金融市场,为了避免已经有的泡沫苗头引发系统风险,就要在宏观层面控制好货币供给,防止过多的杠杆和廉价流动性而引发的风险爆发。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开始了多元化发展的探索,国内金融机构逐渐向集团型、控股型发展,金融多元发展和跨业经营趋势更加明显,这一趋势也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分业独立、信息不通、互不协同、各设监管目标的问题,这些情况已不适合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当前急需建立健全对商业银行、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有效的一体化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资产在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之间,在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之间,风险转换的识别与防范。

综上所述,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正是马克思关于金融论述的核心观点的具体表现。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实践,我们认识到,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是发展金融市场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过程中,研究和学习马克思的金融理论,既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当前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要加金融理论的研究,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而马克思的金融理论将是指导金融实践的基本遵循,必须常学常新。

猜你喜欢

金融市场马克思实体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马克思像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