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

2018-01-23张巨武

唐都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哈代三农农民

张巨武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家乡多塞特郡农村为背景,以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和情节发展反映了19世纪英国农村社会发展、变迁和衰亡的历史,揭示了工业化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巨大影响。陈庆勋将哈代称为英格兰农村被资本主义所侵占这一时期的见证人,是传统的乡村生活、乡土文化的最后代言人[1]。哈代作品主题聚焦农村元素,用大量篇幅描写和叙述农村、农业和农民,为我们深入分析和了解19世纪英国农村发展现实和成败得失提供了绝佳素材和宝贵资料。挖掘哈代作品中的这些农村主题元素,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对“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哈代其人及其创作的主题

哈代一生主要生活在他出生的英国西南部沿海的多塞特郡的博克汉普顿。这是一个有着田园色彩、牧歌情调的美丽村落,它远离现代工业世界,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和恬静优美、古朴寂寥的原始自然色彩[2]。因此,哈代对家乡的田园生活、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充满深情和热爱。哈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无一例外地以农村、农民和农业为主题。

小说《绿荫下》《一双蓝眼睛》《远离尘嚣》《贝妲的婚姻》等作品的发表代表着哈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在题材、主题和艺术风格上自成一体,主要描写了原始生态的田园风光、宗法社会的自然文明和农村传统习俗,反映威塞克斯农村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淳朴诚实、欢快乐观、善良宽容、敢于追求、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品德,抒发了作者美丽的田园理想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1878年,以哈代小说《还乡》的出版为标志,哈代小说创作进入第二阶段。其小说主题虽然还涉及传统宗法制农村社会的传统习俗、农村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然而,这一阶段的作品开始更多地关注农民们的挫折和烦愁,表现这个古老社会的动荡不安,作者从以幽默轻松的笔调描写人间喜剧转为以凝重低沉的文字反映社会悲剧。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地居民》为代表。

以《德伯家的苔丝》出版为标志,哈代小说创作进入第三阶段[2]。哈代这一时期作品主要描写农民阶级解体和农村社会消亡后英国农民的前途和命运,作品变得阴郁低沉,映射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悲观无望情绪。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代表,这两部小说被公认为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两部小说讲述了在资本主义入侵下,英格兰南部农村青年男女走投无路、陷于绝境的悲剧故事。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工业文明造成农民阶级破产、农业经济崩溃以及给农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历史悲剧。

二、哈代小说作品中的“三农”主题透视

哈代早期小说作品充满了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对大自然和田园风光的向往和追求,对纯朴、善良的农民的讴歌和敬佩。其晚期作品则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对农村的侵蚀和破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村传统习俗的瓦解,对农民造成的灾难和迫害。

(一)哈代小说创作的农村色彩

哈代出生的农村背景,成长的农村环境,创作的农村情结,使得农村成为哈代作品的根基。哈代小说一直以故乡多塞特郡和该郡附近的农村地区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农村是哈代理想的精神家园。

透视哈代早期作品中的农村,山川秀丽、环境幽僻、花草丰茂、牛羊遍地、民风淳朴、温馨和谐,充满着宁静欢快、恬淡祥和的田园诗般乡村生活。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里,古朴悠远的民俗依然盛行:人们用《圣经》和钥匙占卜;将仇人的蜡像放在火里烧熔,来表示仇恨和诅咒;用针刺破皮肤检验流出的是红血还是黑血,判断是否是巫婆;延续几百年的五朔节舞,节日的烛火、乡村的舞会依然是那样充满情趣;老妇的单方、老翁的经验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3]。所有这些盎格鲁·撒克逊时代遗留下来的古老传统,深深地根植于这个农耕经济和宗法制为主的原生态土壤里。这些作品中,作者极尽笔墨描绘了环境优美、淳朴清幽的乡村美景,讴歌了民风淳厚、人情纯朴的农村社会,表现了哈代对传统生活方式及田园自然风光、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怀旧和依恋之情。

然而在资本主义入侵后,农村被一层层的阴霾所替代。原来融洽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淳朴的民风遭遇挑战,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被打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农村自然经济崩溃,传统古朴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经历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侵蚀,正在一步步地消亡。作者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传统宗法制社会和田园诗般农村生活带来的不和谐音符表示出深深的担忧和焦虑。

(二)哈代小说创作的农民情怀

哈代对农民情有独钟,农民是哈代小说中的灵魂,作品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哈代小说作品通过描写青年农民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揭示农民的本色和特点。他们纯朴、忠厚、善良、真诚;他们勤劳勇敢、任劳任怨、热爱自然、勇于担当。哈代作品对农民的谈吐、饮食、起居、娱乐、婚恋、思想、生产和生活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和详实的记叙,通过这些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哈代对来自乡村的、接近大自然的劳动农民的才干和力量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

同时,作者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教育、婚姻、道德、宗教等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描写英国农民遭受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残害的悲惨命运,猛烈抨击了19世纪后半叶英国社会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对农民的迫害,揭露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的挣扎的社会现实[4]331。《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诚实、善良的农村姑娘,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通过塑造苔丝这一农村姑娘的形象,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善良,抨击社会的不平等和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2]。《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裘德和淑一生的遭遇,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反动的上层建筑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4]314。小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农村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后,个体小农经济一步步走向消亡的痛苦过程。

哈代小说中的农民们,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沦为贫民,过着贫穷苦难的生活。沦为雇工的农民,被迫替资产阶级打工而受到严重的剥削。他们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身份低下,受尽人格侮辱,青年工人亚伯惠特被雇主逼着光着下半身干活。那些流离失所的农民被警察抓捕和监禁的事情比比皆是,顾德易纳芙太太流浪街头因深夜在教堂附近小便而被当局以“伤风败俗罪”抓捕和审判。妇女处境更加悲惨,他们不仅要在外面辛苦工作,养家糊口,在家里还是男人发泄怨气的对象,经常挨打受骂。不少妇女被丈夫当牛马一样的卖掉[5]。

哈代小说中还反映出农民中的宿命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婚姻观[5]。当苔丝被诱奸生下孩子后,村民议论苔丝沦落这个地步都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农民们遇到不幸时,总会在内心痛苦和困惑地向苍天和命运诘问。对于遭到亚雷玷污的苔丝,村民们非但不同情怜悯她,反而以一种腐朽没落的世俗舆论和传统道德观评价指责她。当她追求到自己的真正爱情时,却无法摆脱世俗封建婚姻观的束缚,最后不得不放弃属于自己的爱情,违心地回到前夫费劳逊身边。

哈代小说通过资本主义文明和当时闭塞落后的乡村旧道德、旧习俗的冲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农民悲惨命运的根源,从而向社会敲响警钟,呼吁社会关注、正视和拯救农民。因此,哈代作品本质上是对英国破产的农民的出路和命运的探索。

(三)哈代小说创作的农业侧影

农业是哈代小说创作的侧影,虽然不是小说内容的主线,但哈代小说中有着大量对于英国社会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描写和记叙。从中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入侵之前,英国农村依然保持着原始陈旧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农民使用简陋的生活生产工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遵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和白昼黑夜交替的自然规律生活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农民们做生意全凭记忆和个人感觉;从事农耕不听天气预报,依赖占卜;作息时间通过观察日月星斗;完全过着一种简朴、原始、自然的按部就班的生活。《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亨察尔,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农民,他没有文化,不懂科学管理,只会按照古老而粗糙的方式从事粮草经营。做生意从不记账,全靠记忆力,买卖进出全靠自己一句话,是古老宗法制社会农村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典型体现[3]。

农业生产以农业种植、畜牧业、传统手工业为主。《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虽有一手无所不能的手艺,也仅仅是替人凿墓碑、撰墓志、装石头护栏、砌外墙等。哪里有活干便带着一家人奔向哪里,过着行踪无常、漂泊不定的生活。《还乡》中荒原上的农民以割荆棘、挖草皮、编扫帚为生,收入极其低下[5]。

19世纪中叶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英国农村,农业生产受到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影响,手工劳作逐渐被机器化大生产取代,农业生产开始使用播种机、脱粒机。村民们的生活由原来恬静、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变为机器轰鸣、高强度、快节奏的紧张生活[6]。而且,伴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自耕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大量农民由从事农业生产被迫进入城市,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三、哈代小说作品对“三农”发展的启示

哈代小说中对农村、农民和农业主题的大手笔描写,主观上,是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农民的特殊情感,是浓郁的乡土情结的集聚;客观上,小说通过聚焦“三农”主题,映射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发展中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具有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我们从历史角度和现代文明角度审视和反思“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追求人与生态、自然协调发展。哈代作品大量描写人对动物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体现了哈代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7]。现代社会,人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仍然一如既往地养育人类,而人类却疯狂地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从而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人类具有自觉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得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只有在认识、肯定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时,才能实现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目的。马克思提出,为了解决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注]参见黄斌《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载于《理论导刊》2009第11期。。

人类愈来愈倾向于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自然化趋势。那些越是古朴、简约,越是原始、生态的东西,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例如,农家菜、农家饭、家养肉禽蛋、自然生态的东西备受现代都市人的喜爱。人们休闲娱乐,首先看重的是传承历史、带有原生态意味的古村故落,例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王家大院、晋祠、华阳古镇等,无一例外的都是充满乡村气息、充满原始韵味、贴满生态标签、充溢民族地域特色的各种事物。如今,城市周边农家乐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种采摘节、农耕文化节、园林艺术节竞相登场,回归自然的各种山水田园游乐风靡一时,都有力地佐证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如今我们更应坚持和履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绿色趋势,为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我们应从自然和生态环境遭遇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惨重教训中学会善待和敬畏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利用和开发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农村、农民和农业以及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永享碧水、蓝天、绿地,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美丽家园。

(二)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明绵延几千年,农村、农民、农业发展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但因部分社会主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农村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工业、商业开发,农业用地迅速减少的问题日益突出;森林、草原被过度开发,绿色植被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单纯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收益,农业、食品生产中滥用农药、催化剂、添加剂等,造成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类似哈代小说中描写的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对农村经济的破坏,我国农业发展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和处理“三农”问题,保护好森林、耕地、牧场、植被、水源、湿地等,使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当前,在加快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抓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农家乐为例,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杀鸡取卵、目光短浅的思维和经营模式,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单纯追求物质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遗失了传统的、民族的、生态的东西。

协调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和生产管理模式,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资本投入,增加农业的收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当今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小农自耕经济正在一步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机械化、商业化、规模集约化经营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应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经营水平质的突破。

(三)科教兴农思想

哈代作品中的农民在离开家乡后,大多遭遇悲剧性的结局,表面上看是他们不能适应外部新的环境,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谋生手段,归根结底是农民职业教育方面的缺陷。因此,在我国农业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就提高了农民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就为“三农”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

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现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和先进理念的新型农民。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强化科教兴农意识,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发展力的指导思想。重视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在全面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继续扩大并最终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农业技术培训,丰富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提高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依赖人力投入转为依靠科技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针对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进城务工的现状,需要建立对农民工职业和心理培训机制,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不断提高其文化修养和文明素养,尽快适应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城乡、工农统筹发展观

哈代作品揭露的工业对农业的污染,城市对农村的掠夺,资本家对农民的压榨剥削,构成了城乡、工农的对立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崩溃和农民阶级的破产。这是工业革命时代“三农”问题。时下,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市侵蚀农村,工业、商业用地侵占农业用地的现象,不少农民因而失去了土地。为了避免哈代作品中类似悲剧的发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城乡、工农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农业、商业、工业用地的关系,处理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失地与就业、谋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工进城务工与家乡农业生产的关系,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和随迁子女家属的教育、生活等问题。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衣食住行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化和知识层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进城务工农民,职能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的中介服务工作,合理引导农民进入城市,并根据农民工的身体、技能、特长等条件,科学有序地指导农民进入不同的行业,从事适合农民自身条件的工作。对农民的工资待遇、工作和生活条件实行实时监管,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们在城市建设中,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平等参与城市建设,平等和谐地融入都市生活圈中。

农业和农民为主是中国社会的特色,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达到城市农村的协调、互补和融合,才能最终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发展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农村文化发展观

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不仅是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是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社会风俗习惯、理念的转变;不仅是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享受的追求。面对多姿多彩、眼花缭乱的外面世界,农村青年往往很迷茫,如何才能保证农民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而迷失方向;如何在城市物欲横流、铜臭充斥的商品社会,让农民工保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格底线;如何避免苔丝的悲剧和命运在中国年轻一代农民工中重演,是我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和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新时期的“三农”发展中,要大胆改革农村中落后、腐朽、愚昧、迷信的东西和妨碍社会进步、发展的事物,积极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迂腐陈旧观念,敢于向命运挑战,向命运抗争,引导农民过积极健康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社会中,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较为严重,表现为更多的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则更多留守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和田地。田野、鸡场、奶场、采摘等都以女性为主,这与夫权制、性别歧视偏见、男尊女卑不无关系。要保护农村社会妇女和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体现男女就业、报酬、选举等各方面的平等,消除男权、父权、夫权等封建落后观念的遗毒,以保障妇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对于现代文明、城市生活和各种外来文化采取包容、接纳和吸收的开放态度,大力弘扬新型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我们的文学、文艺工作者,要针对新型农民的特点,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适合农民口味的精神文化活动;完善体育设施,建立农村影剧院、娱乐活动室,弘扬地方戏剧,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精神文化享受的机会,向农民提供精神文化享受的盛宴。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关注“三农”的现状及其发展。在“三农”发展中,我们要重视具有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农村传统手工艺、祖传技艺、祖传秘方、农家院落群、农家饮食、地方特色产品、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猜你喜欢

哈代三农农民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