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村元代戏台的前世今生

2018-01-23祁涛

文物季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永济市戏楼戏台

□ 祁涛

一、渊 源

山西南部运城市一带,宋、元时隶属河中府、蒲州府(今永济市),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最初为露天戏台,以夯土筑成,砖石砌边,只是一个上面没顶的大平台。亭式舞台的出现最早见于宋金时期,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北宋年间,当时世界上繁华无比、人口达百万的汴京——开封府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固定砖木建筑——正式戏台了。

目前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南部一带(如永济董村元代戏台),这些文物遗迹成为研究元杂剧发展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二、发 展

山西的古戏台,岁月的流逝与磨难已使我们无法看到它最初的模样,不过,在山西侯马的金代墓穴中还依稀见到它的影子,它用4根立柱,顶着一个大方顶子,方方正正,四面开敞,古人称之为“舞亭”。时至元朝,元杂剧的发展一枝独秀,狭小漏风的舞亭被砖木结构的舞楼所取代。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杂剧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戏台模型上的戏俑是以副末、末泥和副净为主。而到了元初,正末、正旦逐渐成为戏曲的主要角色,净的插科打诨仅为陪衬,曲牌连套的戏曲音乐形式,戏曲动作舞蹈化,标志着杂剧在舞台上的整套演出体系已经形成。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元杂剧在晋南广大农村继续发展,既有了永久性固定的戏台,又有了专门的杂剧班子在各地流动演出。

清代有关民间简易、豪华戏台有如下描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北山支麓逼近谯楼,登冈顶关帝庙戏楼,则城中纤微皆见。”

三、结 构

中国的戏楼有其独特的建筑特征: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早期的歌舞杂技表演场门作用较单一,只是登场、退场。但有故事的元杂剧产生后,它的作用扩大,名称也复杂起来。宋苏轼诗:“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鬼门道”就是“上下场门”,它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随剧情的展开而变化。上下场门上挂锦缎绣花门帘,上场门绣“出将”,下场门绣“入相”。戏楼空间具有空灵通透特点,广场、厅堂、厢房、回廊等都可融入观演空间。在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处理方式上也有不同。

中国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且不说戏台前立柱上的对联(如永济市陶城舞台的对联:舜陶河滨御封城,民兴蒲坂德孝风。北京正乙祠戏楼的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单是建筑上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他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都有无穷的魅力。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彩绘多运用青绿彩、土朱单彩,雕刻则有浮雕、透雕等,而且和彩绘结合,甚至贴金洒银,在整体上造成一种鲜艳灿烂的效果。

四、前 世

董村戏台位于永济市卿头镇董村小学内,坐南朝北,原为三郎庙附属物,现庙已毁,仅存戏台,是山西省现存年代久远的一座元代戏楼。

据碑记载,戏台创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明代及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1979年皆曾重修。戏台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条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昂斗栱,当心间出45°斜昂。前檐施通额枋,柱头卷刹,卷云形耍头,内槽施九根垂莲柱与抹角梁搭接荷载。台内中置隔扇,上悬光绪二年(1876年)行书“遏云楼”牌匾。另存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乐楼记碑》1通。戏台形制、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木雕精致,是研究元代建筑及中国古代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实物资料。2004年6月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楼距今将近690余年,是山西省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期间虽经多次重修,但其形制与构件基本上仍保持了元代风格。单就前深来看,戏楼层架结构奇特,深枋通贯整个面阔,前后坡上方有东西四根悬空柱,整个戏楼没有柱子。前面一梁横贯东西,中间没有柱子。现在的中柱,是后来重修时为加固支撑、根据演戏形式变化而加的。元朝时,演员与演奏同时出场,横排一列,边演边唱边奏,所以中间不需要柱子。到清朝时演戏形式发生了变化,演奏与演员分开,加上柱子既能将二者分开,同时又坚固可靠。这座戏台不仅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实物,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重要依据。

五、今 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元代戏台被当时的虞乡县人民政府设立为虞乡第五完小。据原在永济市水利局工作、现年届八旬的蔡世民老人讲,他小时候就在那里上的学,由于学校管理有方,老师认真备课,孩子们刻苦学习,该完小的升学率高名气大,当时整个虞乡县只有5个完小,该校考生成绩往往在全县排名第一。那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人们娱乐的唯一方式就是看戏听戏。每当演戏前几天,管理区、村子就会通知他们学校放假。

每逢演戏,戏台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都不约而同地在这天把亲朋好友约到一起,宴亲朋看大戏,一举两得。有的家亲戚是坐轿车来的,怕来迟轿车无处停放,从半夜就起身向董村出发,一辆接一辆的轿车纷至沓来,驾辕的骡马辔环叮当,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各家的打麦场里也全部停满了来走亲戚看大戏的轿车。

戏台子下边看戏的人虽然特别多,但秩序井然。前边是凳子、椅子,后边是桌子、条几。前边的人坐在凳子、椅子上,后边的人因为看不清,往往就会站在桌子、条几上观看。

演出剧目以传统蒲剧为主。剧本内容主要有《三上轿》《杀狗》《三娘教子》《四杰村》《十五贯》《辕门斩子》《舍饭》《拾玉镯》《赠绨袍》等,另外还有一些精彩的折子戏。当时的蒲剧名角王存才、阎逢春及王秀兰等人都曾多次登台演戏。每当剧情演到精彩处,台上唱念做打、鼓乐喧天,台下如醉如痴,叫好声不断。

十年“文革”期间,当时的董村公社和董村大队,曾多次组织在戏台里演出过《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和《焦裕禄》《王传河》及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现代戏,受到广大村民普遍欢迎。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电脑和手机、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品位也不断提高。戏台的功能与作用日渐退化,大多只在逢年过节时候有戏剧演出。

近年来,永济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该戏台由于年久失修,戏台柱子腐朽,檩条变形,脊上吻兽残缺不全,墙壁皮脱色掉,戏楼台基缺石少砖,损毁日益严重,文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013年,山西省文物局批复了《永济董村三郎庙乐楼修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总投资60万元,2014年12月底维修工程完工,2015年9月完成竣工验收。

猜你喜欢

永济市戏楼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化龙村柏树庙戏楼
小跟“包”眼中的她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永济市:接受警示教育 提升规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