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关怀在扶贫进程中的应用价值

2018-01-22蒋欣原

南方企业家 2018年8期

蒋欣原

摘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仅仅依靠给予贫困群体物质上的帮扶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考虑贫困群体的情感需求。伦理关怀是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情感表达,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深层次关怀。在物质扶贫的同时,对贫困群体进行伦理关怀,使其精神得到滋养、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得到改善,彰显人的尊严、体现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伦理关怀;精神扶贫;情感需求

扶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对贫困群体进行帮扶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扶持,还应当给予伦理关怀,通过关注贫困群体的情感需求,了解其实际诉求,突出其主体地位,引导贫困群体从被动地接受外界提供的帮助到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积极主动地进行脱贫,从而建立起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协调发展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才称得上是“全面的完整的小康生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的伦理关怀精神

“恻隐之心”的情感基础

先秦儒学思想中蕴涵着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关怀精神,提出了保障贫困群体的伦理主张,奠定了伦理关怀的情感基础。

“恻隐之心”是指对他人所遭受的苦难的同情与悲悯,所表达的情感是对他人真切的关怀与仁爱。《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的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中“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体现了孟子“仁政”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荀子·王制》中“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是荀子提出的惠民之策,充分表达出了对贫困群体的关怀之情。

“人最为天下贵”的精神需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生命与尊严,强调人存在的价值,提倡敬畏并呵护人的生命,肯定并尊重人的尊严。《荀子·王制》中“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彰显了荀子将人视为“最为天下贵”;《论语·乡党》中记录了孔子“问人不问马”的言行;孟子爱民、重民、安民、贵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体现在他的政治主张中。先秦儒家强调尊重人的意愿和欲求,要求为人着想、视人如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表达了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伦理关怀精神。

“自强不息”的价值认同

《易传》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精神的鲜明写照与集中概括;《中华圣贤经》载:“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靠实干兴家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缺乏物质上的财富并不足以令人绝望,若是精神上的乞丐,才是真正陷入了绝望的谷底。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对贫困群体的伦理关怀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内在支撑。

扶贫进程中的伦理关怀诉求

贫困群体精神贫困大于物质贫困

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贫困群体物质层面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温饱得到保障,但是封建迷信、拿来主义、等靠要心态泛滥等精神层面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贫困群体由于物质匮乏而充斥着挫败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使其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精神生活上的贫瘠程度远远大于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且影响深远,突显出来的精神贫困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扶贫模式缺乏人文观念

传统的扶贫模式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群体的问题,反而加深了其人文贫困。传统的扶贫开发工作往往被当作一项政绩来完成,在整个帮扶过程中很少与贫困群体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没有了解他们的深层次需求,导致只注重物质上的扶贫而忽视了贫困群体的精神需求。由于处于被动式扶贫模式,贫困群体因长期物质贫乏产生的经济压力和失望、无助、苦闷等负面心理,容易滋生对抗情绪,产生不满情结。

贫困群体缺乏自我实现的能力

贫困群体在接受帮扶的过程中,往往以获得物质帮扶为主,而缺乏激发潜能、强化能力和提升幸福感等非物质层面的关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在扶贫攻坚进程中,贫困群体的意志需要历练、能力需要提升,尤其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如果贫困群体只是一味地接受帮扶者给予的物资,虽然暂时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但这种短暂的由解决温饱问题带来的快乐感并不能获得长久满足的幸福感,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完善伦理关怀在扶贫进程中的实践路径

注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应重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加强对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遵循“扶贫先扶志”理念,将脱贫与立志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体去除得过且过、自甘落后、不思进取的僵化思想和陈旧观念。在帮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体的人格尊严和实际需求,注重转化观念、肯定价值、培养能力,通过增强贫困群体人穷志不短、越穷越要干的意识,树立其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鼓励其立志实干、积极进取。

转变传统的扶贫模式

在帮扶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体纳入扶贫开发的体系中,给予他们自我脱贫、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机会,认可他们的主体作用,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依靠其、尊重其、成就其,携手共进,摆脱贫困。同时,坚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物质经济上的帮扶和精神人文上的关怀相结合,提高贫困群体的物质生活质量,丰富贫困群体的人文精神生活。

树立参与式扶贫理念

扶贫先扶志,更要扶智。弗洛姆表示:“人的目的就是造就人自己。”比起直接给予物质资源,贫困群体更需要的是能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知识资源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参与式帮扶目的在于挖掘贫困群体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体的积极性,以贫困群体为主体,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工作当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并通过技能培训、专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其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从而使贫困群体与帮扶者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令贫困群体在获取扶贫资源的同时,承担起扶贫的责任和义务,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营造共情的伦理关怀氛围

美国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关怀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行为的实施者同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就是关怀的本质,这种关怀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进行表达。

假设,A和B形成了关怀关系,当且仅当:

①A 关怀 B,即 A 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而且;②A 做出与①相符的行为,而且; ③B 承认 A 关怀 B。

内尔·诺丁斯认为,这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关怀者要能真切地感知被关怀者的需求,并愿意为之做出努力,被关怀者要在受到关怀后进行相对应的反馈。如此,关怀者关注被关怀者,被关怀者表达感谢,进而促成两者在这种关系模式中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相比同情,共情更注重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双方的情感交流。可见,伦理关怀是平等、互利互惠的关系。在扶贫过程中,不仅仅是帮扶者单方面的付出,而贫困群体只知接受,这种伦理关怀关系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和努力。

结语

在这美好的新时代,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贫困群体进行帮扶,其宗旨都是消除贫困,使人过上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盈的幸福生活。因此,在扶贫攻坚进程中,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使其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得以丰盈,并令其心灵也得到充实,提升其满足感与幸福感,对助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贵州省扶贫攻坚进程中的伦理关怀研究”(项目编号:2016ZC001)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肇基.精神扶贫:一个亟待关注的精准扶贫新领域[J].江西社会科学,2016(11).

[2]孟凡平.论先秦儒学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思想[J].道德与文明,2015(01).

[3]钱广荣.推己及人:儒学和谐倫理思想的核心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4]孙德华.谈先秦儒家的道德自信——以孔孟为例[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0).

[5](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