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2018-01-22高宁孙琦

南方企业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时代

高宁 孙琦

摘 要: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种,一种是替代关系,一种是互补关系,替代关系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互补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互补关系是国家革新要素释放的核心,替代关系则会对革新要素作用的发挥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重心已由发展速度转移到发展质量上,只有积极推进产业架构的转型升级,才能推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而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也由替代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这就要积极完善内外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变革大学的科学研究机制和人才培育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校企关系;互补关系;替代关系

大学和企业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校企关系的分类

按照大学和企业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大学和企业的关系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一种是替代关系。其中,替代关系在发达国家中比较常见,互补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

不同校企关系的特点

互补性校企关系的特点

校企之间的互补关系,可以将二者的对比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继而将革新驱动发展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西方发达国家校企之间的互补性,主要源自资源禀赋不对称性和技术水平差异。互补性的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和大学各司其职。在发达国家中,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上,企业的研究则集中于应用型和技术性的知识,二者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

第二,企业和大学共同构成有机体。不管是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还是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都应将企业和大学连接起来,以将他们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技术创新而言,大学和企业是基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形成合作的,大学的职责主要是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这些工作一般都很难直接运用到具体技术实践中,很难运用于企业资源的研发和具体实践中,因此,企业应利用自身的研发部门进行相关研发与运用,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并不断实现知识和技术的革新。从人才培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步被送往企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向他们传授职场经验等,逐步将学生培育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大学与企业间的反馈是积极的,正向的。依据发达国家实践研究,在大学期间所进行的学术科研,有助于刺激R&D;投资,促进企业内部的学术研究。

此外,发达的企业和大学,研发能力都很强,所以二者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有效,但是在大学期间所开展的各种科研工作,有助于深化企业的技术革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可以有效深化大学学科知识的创新,并形成技术上的积极反馈。

替代性校企关系的特点

第一,大学与企业间有职能交叉。此项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基础之上的,大学的项目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上,问题的导向性非常显著,可以直接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这表明,大学承接了本应由企业负责的科研工作。除此之外,另一项交叉通常体现在企业承接了本应由大学负责的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二,大学和企业之间形成的单向作用。在产业研发的角度而言,大学被企业内部的科研部门替代,创新项目由企业决定,研发工作由大学负责。在人才培育角度而言,由企业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而大学在培育学生时,基本不会考虑培育的应用价值,而转变为由企业担负承担人才重新塑造的职责。

发展中国家校企替代关系形成的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转变为替代关系,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外部环境的制约

创新体系要素存在差异

作为一个整体,革新系统是各要素间的相互促进,而系统的核心便是大学和企业,在体系的运营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最基本的模式,而且二者关系还会受革新环境和资源等要素的影响。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校企及中介服务等为辅,相互衔接、互利共赢”的高效国家革新系统。相比之下,我国革新要素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缺乏完善的执行机制。科研部门、企业、高等院校和中介间的关系依然处在持续优化阶段,各部门应将自身的职责承担起来,而且缺乏有效的融合性,很难确保知识的流动、运用及传播,所以,在知识和技术的革新上还有很大障碍。

第二,缺乏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革新环境。革新系统是建立在革新机制和环境基础之上的,这些会对革新机构彼此结合及其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明缺乏创新架构的互动性约束条件,对行业行为主体联合的监督、保护和奖励等,会很难确保革新机构间的互补。

第三,革新资源不够充分。革新是建立在资源创新基础之上的,是校企互补性形成的基础。在大学和企业的联合阶段,缺乏革新的软硬件资源,很难为校企互补性提供保障。

以上都很难直接影响校企间已经形成的相辅相成的格局,很难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继而,逐步发展为大学和企业间的替代关系。

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大學和企业互动的法律规范。从前述的法律规范系统可以看出,首先,从法律上对校企交往行为进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些法律只是对校企关系的普遍性要求进行了规范,而且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综合性的,对于校企关系的指导及奖励等相关内容尚未做出明确规范。其次,尚未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系统。要想确保法律已有的限制性作用和规范性作用得以发挥,就需要统一好法律规范的相关架构,否则很难确保从法律上对校企的利益和产权实施更加有效的保护,很难促进校企互动,也加大了双方由替代转变为互补关的跨越的难度。

企业自身的缺陷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中国家的革新力相对滞后,由于缺乏内部研发部门,他们更加依赖大学。从所提供的信息的具体来源、革新项目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说,大学实际上是企业研发部门的延伸。国内企业的创新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革新人才,目前我国非常匮乏革新性人才。第二,科研经费的收支失衡。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时,基本都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从本质上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企业吸收能力低下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吸收能力比较低,严重制约了校企间形成互补关系。一般情况下,吸收力所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基础知识、研发投入、个体吸收力、组织文化和组织架构等。这些投入不仅能确保企业吸收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此外,还能提升其技术能力,明确技术研究方向,推进技术前沿理论的研究。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它们的吸收力相对较弱,企业不能完全承接大学所传播的知识,并通过消化运用和重新转化,以在校企间展开知识革新性合作,以确保校企互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知识、技术专利及实验设施等资源。

大学自身的不足

科研考核制偏“数量”

高等院校是革新要素的主要来源,而校企研发合作主要受内部科研支持和奖励机制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建立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机制,对科研水平的考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术专著、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论文等级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可以确保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强化校企研发的互动性。但是当前国内教师考评系统中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重数量轻质量”,在考评科研工作时,主要以论文的发表数量及科研的课题研究量等为标准,这种评价机制便在科研活动中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发展局面,为确保论文发表量的增加而抄袭或者造假,会降低科学研究成果,很难将科研项目的革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科研能力缺乏实质价值,增加了大学向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难度,无法与企业共同承担起研发职责,极大地约束了校企间合作关系的转变。

教学管理制度的僵化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可以对教学安排进行规范,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联合教育”模式是美国最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新生入校后,先在学校学习半年的理论知识,然后再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边参加理论学习,边增加实践经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校企间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进行人才培育,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充分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以为校企在科研工作中互利共赢,实现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的教育机制相对传统,依然是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训很少,而且基本都采取学分制。所以大学培育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当他们进入企业后,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这表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基本全由企业来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才的应用周期,很难确保校企的革新关系的有效建构,并形成校企的替代关系。

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高效資源配置不够合理,极大地约束着学校的教研质量,无法提高学生的革新力和学习积极性。目前大学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高校已有的实验室和科研室上不够完备,教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学生缺乏创新力。而且有些高校即便设立了实验室,但是使用率却非常低,这就使人才技能的培训严重缺失,降低了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第二,区域资源间的配置差距不大。特别是偏远地带,教学设施及团队建设都不够完备,影响了大学创新力的发挥和知识的传输与互动。

发展中国家校企关系由替代走向互补的战略意义及对策

发展中国家校企关系由替代走向互补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知,发展中国家校企替代性的创新系统、校企自身的问题有很大关系。从这种替代关系中可以看出,其作用只能在短期内得到发挥,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很难建立更加深入的发展机制,这必定会约束革新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很难提高产业架构的升级转型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互补性校企关系的建立相对滞后,而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为:

在强化人才培养方面更具优势

校企之间的互补性,能够极大地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生选择合适的工作机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通常来讲,在发达国家,校园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呈现出互为补充的关系。

通过彼此之间的借鉴学习,从学校角度来看,能够进一步帮助学校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增强大学进入社会的适应性特点。从而学校也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认可的人才。进而能够全面提升人才价值,充分发掘人才潜能,推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过,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以及企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长此以往,必将会提升人才培养周期,影响全社会的整体就业水平,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推进技术升级方面更具优势

发达国家校企间的紧密结合,可以对技术方面革新人才和技术核心进行规范,促进经济发展。不过就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忽略了企业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此外,因革新人才的匮乏,所以由外国引入的先进设施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的运用,这必定会造成所引入设施失去原有的效能,制约了企业的革新力,影响了我国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

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革新驱动战略上,是推进和深化发展中国家校企替代关系转化为互补关系的必要条件。所以,要积极落实各项对策,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校企关系由替代走向互补的对策建议

转变校企关系,是与时俱进的,但是想要实现这种转变,不能单纯依靠对外国经验的吸取,还需要考虑自身基本国情。对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提出了转化措施。

从企业的视角

一是加大中小企业投资力度。在我国中小企业以及传统企业发展中,很容易出现校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好资金投入工作。通过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财政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财政支出在推动中小企业在科技实力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实力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與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内部管理工作,企业还应该积极做好内部风险防范工作,加强企业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只有企业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大学作为替代者而存在,从事研发工作。只有提高企业的革新力,才能使校企关系逐步转变为互补关系。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简化人才引入流程,提高对企业革新人才的培育。强化企业的独创力和原创力,提高进军新领域的能力,除此以外,积极鼓励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研发力,尤其是在领军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形成集生产、运用和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力、拓展革新项目,创造更多的革新成果。

从大学的视角

一是改革大学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为加快创新大学科研发展、壮大大学科研教学实力奠定重要的基础。在大学科研体系优化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提升科学学校科研实力乃至综合办校能力。优化科研体系改革,重点做好对于科研质量水平的注重,而不是片面强调科研的数量。做好对于大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通过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真正地保证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革新奖励体系建设,定期做好对科研工作的评价建设,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是改善大学培养模式。目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再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改善大学与企业间的关系,最核心的便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模式。大学应提高课程设定的开放度,提高课程与实际之间的密度,增加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校外实训,以培育出不仅熟知理论,而且实践能力强的综合人才。提高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所研究的课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企中校”和“校中企”的发展局面。

(作者高宁单位:中视实业集团;孙琦单位:万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卞庆珍,任浩.大学与其衍生企业关系机理及关系强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5).

[2]张利格,汤鹏翔.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发展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6(05).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