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典故教学的重要意义

2018-01-19王先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1期
关键词:重要意义美育高中语文

王先龙

【内容摘要】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典故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彰显出的典故文化入思,探寻典故教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典故教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承继,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全,有利于美育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语文 典故教学 重要意义 美育

一、忠孝文化

忠与孝是两个极具文化分量的汉字,忠孝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代表。中国的许多历史典故、文化掌故等都与忠孝相关。通过学习忠孝类文化典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忠孝观念,可以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忠孝人格。

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们会接触到“叨陪鲤对”这一典故,它讲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虚心接受父亲的教诲。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他自幼学《诗》、学礼,对长辈知礼、守礼、孝顺、忠厚。“叨陪鲤对”这一典故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忠孝文化,李密《陳情表》中的“乌鸟私情”这一典故以自然界乌鸦反哺来类比人世间的养老亲老,以乌鸟反哺之情将“孝”的观念演绎得生动形象,蕴含着拳拳赤子心。《窦娥冤》中有一个典故“苌弘化碧”,它将传统文化里“忠”的观念表现得深挚感人,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因此后来用“碧血”、“苌弘化碧”来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此外,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到诸如“比干”、“荆轲”、“苏武牧羊”、“怀橘遗亲”等或忠或孝的典故。学习忠孝典故,不能照搬照做,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我们绝不可效行“三良殉秦”、“老莱娱亲”这类连古人都鄙弃诟难的愚忠愚孝。积极、妥当对待高中语文忠孝类典故教学,可以实现塑造学生正确忠孝人格的教育目标,可以达成锻造学生健康身心的美育功效。

二、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文人名士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纵情丘壑,超然出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诗意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在某种意义上,陶渊明象征了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他闲居柴桑乡野,归隐匡庐山下,过着诗酒风流、躬耕亲耘的生活,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诸如“东篱”、“采菊”、“彭泽”、“五柳”、“归去来兮”等,我们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去想象陶渊明的生活场景,去体验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去解悟陶渊明的高蹈人格,让学生在隐逸文化典故的学习中生成丰富的审美体验,并获得真实的审美感动。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一词,“三径”这一典故出自汉朝蒋诩,传说蒋诩隐居之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人来往,后世便以“三径”代指隐士居所,陶渊明也是借“三径”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志。

三、尚贤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就主张“尚贤”,即崇尚贤德之才,唯贤是用,非唯亲是用。尚贤精神绵延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招贤纳士,广招英才成为贤君贤臣贤士的开明之举,这一点可以从古诗词中得到应证。在《短歌行》中,曹操苛求广纳天下贤良之士,共襄天下安澜,于是援引周公辍饭面贤的典实,发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召唤,前文还引用了典故“青青子衿”,比喻有才能的人。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这一典故来自刘备三顾茅庐,敬请孔明出山的故事,表达出诗人希望统治阶级能够广纳贤才的愿望,也暗含了作者渴求被委以重任、为国出力的理想。“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同样反映了古代尚贤文化,廉颇免职乡居后,赵王仍想起用他,缘于廉颇之贤,廉颇闻声一饭斗米,老当益壮,欲再展贤才。在尚贤文化类典故教学中,我们应唤起学生对贤德之士的尊崇,要引导学生从贤德之人身上获取厚积薄发、励志向上的正能量,勉励学生在往后广大的人生道路上“乘长风破万里浪”。

四、愁怨文化

愁怨是存在主体内心世界一种忧愁感伤情感状态,在古代文化典故中,愁怨文化多以审美意象的形式出现。诸如商女、《后庭花》、鹧鸪、杜鹃、孤雁、断鸿、丁香、落红、梅雨、柳岸、烟波、长亭、西楼、劳歌、飞蓬、烟草、落帆等等。商女即歌女,它与《后庭花》皆代指骄奢淫逸,不顾国家存亡的醉生梦死生活,国破家亡,令人遗憾感伤。“鹧鸪”“杜鹃”“孤雁”“断鸿”这一组意象充满着凄厉伤感的情味。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诗人化用了“杜鹃泣血”的典故,传说蜀王杜宇(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丁香”“落红”,流露出惆怅悲悼之情。“丁香”是“愁”的代名词,李商隐《代赠》中有一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写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结”是愁思的象征。“梅雨”寓指愁绪绵延不断,难以停息。“柳岸”“烟波”“长亭”则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西厢记》中有“长亭送别”的典故,《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则化用了古人折柳送别的典故。我们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古人细腻绵密的感情世界,领会文化典故与意象所具有的审美内涵,从而能够妥当地运用文化典故来传达自我情感。

中华典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高中语文典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他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可以使学生在厚重的文化洗礼中,感受民族精神,点亮人生智慧,升华生命内涵,由内而外接受一次美的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

猜你喜欢

重要意义美育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美育教师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