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营改增”的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2018-01-19郭颖

财会学习 2018年31期
关键词:会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营改增

郭颖

摘要:税收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自1994年开始所形成的税收计征体系是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两大主体模式。而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两税并存”的税收制度开始呈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针对这一问题,“营改增”作为税收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本文即以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营改增”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与建议,望能够引起业内重视,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工作更好的与“营改增”需求相适应。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营改增;会计处理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为“营改增”,是将原有属于营业税计征范围内的项目改革调整为增值税计征范围项目进行征收税。作为一种地方性税收,在“营改增”实施背景下,意味着转变为了25%地方税结合75%中央税的税收形式。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营改增”实施能够使国家财政收入更为集中,并起到调节税收收入分配关系的目的。我国自2012年1月开始于上海市试点推广“营改增”政策,对税收征收对象以及征收领域进行了合理调整,并对增值税税率分档进行了合理优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适应“营改增”税收体制改革措施的背景下,单位内部的会计处理也开始呈现出全新的变化。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如何应对“营改增”所产生的变化,保障会计处理质量,已成为业内人士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

一、“营改增”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现阶段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原有经济制度开始呈现出一定的不合理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税收改革工作的提醒已经势在必行。营业税作为我国最主要税种之一,已经难以与服务业等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原有营业税的计征模式开始凸显出其不合理性。在这一背景下,“营改增”成为了税收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彻底解决税收重复计征问题以及完善税收缴纳体系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营改增”的推行也给会计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适应问题

我国于2011年正式下发了将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的试点方案,并开始自上海市等地试点推行。截止2018年,“营改增”已经逐步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领域中推广开来,整个过程中具有的推行速度快、普及耗时短以及涉及范围广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前期准备实践工作不够的充分,单位内部的财务调整严重者滞后于“营改增”的发展需求。为了能够与新的“营改增”税收体制政策相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必须重新进行学习与编排,但单位准备需要的耗时是相对较长的,“营改增”税收体制在推行过程当中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现状开始呈现出了适应性的问题。原本依赖于“营改增”税收制度优势来降低税负,缓解企业成本的希望并未实现,适应性问题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短期内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二)调整盲目性问题

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实践中针对营业税的计税申报相比,在“营改增”背景下,有关增值税税目的计算与申报将变得更加复杂,针对该税种的管理也更为严格,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营改增”实施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并没有针对纳税制度变更的实践经验,因此“营改增”实施初期,会计人员往往难以积极应对税收体制改革所带来了的一系列改变,在调整上呈现出了盲目性的问题,调整过程中没有科学性的制度,对“营改增”的相关实施细则没有深入把握,无法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所产生的一系列改变,不但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可能在会计处理实践中出现一系列的错漏问题。

(三)税负问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计征营业税的背景下,营业税税收的主要构成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服务性收入以及房屋租赁收入这几个部分,而在“营改增”实施背景下,将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性收入调整为增值税计征,计征税率自5.0%调整为6.0%。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计征税率提升实质上增加了其所面临的税负压力,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导致财政压力的增加。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营改增”实施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计征营业税所产生的發票较多,而改征增值税后所产生的发票较少,会计处理人员尚未形成针对增值税专门的发票管理制度,实践操作中较为松散,甚至会导致法律风险的产生。

二、“营改增”后的会计处理的应对策略

针对“营改增”实施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处理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以及问题,为了能够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确保“营改增”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需求相适应,应当在实践操作中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营改增”的实施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要求,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是行政事业单位快速适应“营改增”改革要求,减少会计处理盲目性的关键所在。与营业税的计算以及申报方法不同,有关增值税计征项目的计算与申报存在一定特殊性,必须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组织会计处理人员进行学习,尤其重视对“营改增”后新特点的指导,加强对会计处理人员工作流程的管理,合理调配相关岗位人力分配,遵循“营改增”的相关要求,重新优化岗位职责以及具体分工。

(二)强化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在“营改增”实施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应对增值税更为复杂的申报流程以及计算方式,从事会计处理的专业人员技能水平应当有所提升与加强,以更好的掌握“营改增”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应发生的改变,通过集中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训练的方式,让“营改增”中与行政事业单位密切相关的具体事项、工作流程以及实施要点为会计人员所了解,利用专业技能解决“营改增”实施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保障单位自身良性成长,同时达到促进“营改增”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的发票制度

在“营改增”实行推广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营业税发票逐步被增值税发票所替代,单位内部急需构建与增值税发票相适应的发票管理制度,并不断健全与完善。与营业税发票不同的是,增值税发票有普通增值税发票与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分,专用发票在会计处理中可以将其金额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处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是控制税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引起重视。会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全方位规范发票领取、开具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杜绝发票乱用、误用或丢失等一系列问题,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合理规避发票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

三、结束语

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营改增”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与建议,望能够通过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管理水平,强化相关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以及建立健全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引起业内人员的重视,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工作更好的与“营改增”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刘悦恒.营改增税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8 (11):37-38.

[2]李秀娟.营改增政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知识经济,2018 (3):99,101.

[3]杨忠兴.营改增后工程施工单位纳税筹划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 (7):33,50.

[4]李红玲.营改增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影响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 (12):13-14.

[5]刘翠霞.营改增税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J].区域治理,2018 (12):137.

猜你喜欢

会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营改增
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