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2018-01-19赵月梅米映红王璇赵郁王瑾

南方企业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

赵月梅 米映红 王璇 赵郁 王瑾

摘 要: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与旅游产业近些年占比例越来越大,消费者对文化和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在一系列变革的推动下,文化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以来,截至2017年5月15日,已有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出现,带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渐渐受到各省政府的重视,“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开动,河西走廊走在西部开发的前端,站在全新起点上,发展前景一片美好。本文便是在“一带一路”视角下,从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河西走廊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河西走廊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河西走廊;一带一路;发展模式;对策意见

引言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即 “一带”。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中国与周边列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各省份,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其中位于黄金地段的河西走廊以“古丝绸之路”闻名于世,“一带一路”与“十三五”规划的对接,对各行各业来说将是难得的跨越式发展机遇。为位于丝路沿线的中国各省份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

乡村旅游的概念

本文所述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景观为旅游景点,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的需要,使游客乐于参与这个文化底蕴浓厚、乡土趣味浓郁的复合型旅游活动。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分别从乡村旅游的客体、活动主体、经营主体、形式与内容给予以下说明:

关于乡村旅游的客体。乡村旅游的開展的是在乡村地区,是以村落,农业景观为主体的区域,将非都市外的自然保护区、园林、风景名胜区等排除在外。

关于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眼下看来,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者是城市住民。关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农户个人是主要经营者,有利于充分打造“住庄家屋、吃农家饭、干庄家活、享农家乐”的特色,但并不限制除农户之外的经营主体的参与。

关于乡村旅游的目的与内容。旅游以休闲娱乐为第一目的,民俗文化和乡野风光为主要吸引物,包括田园风情、村落形态、乡村建筑、乡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内容与形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一带一路”与乡村旅游

“一带一路”政策出台后,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抓紧机会,融入“一带一路”成为甘肃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推进,除去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合作机遇,文化方面的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带给甘肃的另一个重大机遇。丝路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河西走廊的自然景观丰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因素。但由于甘肃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较低,工薪阶层难以负担长途旅游的高额费用,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成为了出行旅游的最佳选择。以上众多因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河西走廊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况

河西走廊有5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7县3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藏族、裕固族(甘肃特有)、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特有的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由原先的农家餐饮业发展到现在的综合接待、观光农业、民俗体验等一条龙服务。但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原汁原味的裕固族民俗与特色美食来吸引游客只能达到短期收益。从长期发展看,由于自主创新观念薄弱、经济建设人才的匮乏,旅游空间很难扩大。

调查显示,近年甘肃政府大力施行旅游富民工程,推动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的结果显著。截止2017年9月,全省完成旅游投资103.78亿元,接待乡村游客数量达5385万人次,综合收入8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8%和26.7%。大数据的增长表明整体旅游收入的增长与旅游人口的增加,旅游业在本省的发展快于其他行业,但相较于陕西、新疆等丝路沿线的省份来说,其实力远远不足。

河西走廊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我国东部地区与新疆、西亚、中亚和欧洲等地的重要经贸通道。全长达1100公里,经过武威、张掖、嘉峪关、金昌、酒泉五市,期间分布着大量的乡土建筑和乡土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定的地理位置、长久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区位内长期都是较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相互分割的绿洲,是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前提。

历史因素

历史上河西走廊地域分分合合,统治民族的更替取代,促使河西文化不断地发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在河西历史上,留下由诸多民族创造的众多绚丽灿烂的文化。其中以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灼灼生辉。大量的可开发利用的文物古迹,这些都使河西走廊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河西走廊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资源基础。

物产因素

祁连山以东的河西走廊,冰山融雪丰富,灌溉农业产物供给全省,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作为西北地区商品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丰富的物产为河西走廊旅游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政策因素

甘肃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以及提高全省人均GDP。

时代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改变都市节奏快、高压力的生活,追求慢拍生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让乡村旅游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河西走廊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薄弱

近年来,河西走廊周边陆续出现了一些农家乐和田园山庄,但其在数量和规模上仍然有限。当地管理者缺乏统一规划的意识,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成长。

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一,许多景区内设施建设不完善,甚至有的景区内的设施已经破损严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第二,交通设施不完善。河西走廊周边地势陡峭,很多通往景区的路还是以前的泥土路,给自驾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乡村旅游样式单一化,无法吸引大众

河西走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前文所述。但在实际发展中,大多数景区都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使其优势并没有突显,造成现下旅游景区千篇一律,无法吸引大众的目光。

相关从业人员缺乏

河西走廊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因其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至于对旅游方面相关的了解不足,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河西走廊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对策

加强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人均收入偏低,一般高消费的旅游大多人都支付不起。这要求政府要大力开发和扶持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收入,还能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激发公众的旅游欲望。

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景区及交通设施,同时增加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及时反映景区内部情况,让游客更方便地获取景区信息,提高景区旅游的质量。

发展河西走廊特色文化,增加多样性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更能突显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这就需要乡村旅游经营者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方案,开发本土特色项目,增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开拓旅游市场的能力,打造与众不同的河西走廊乡村旅游品牌。

扶持培养相关从业人员

由于西部地区先天条件不足,旅游建设类人才缺乏。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才竞聘制度,创新人才的引进政策,发展建立旅游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乡村旅游投入更多全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710378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指导老师:韩静舒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庚霞. “一带一路”下的甘肃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http://www.gansu.gov.cn/art/2018/2/8/art_4827_333881.html

[3]河西走廊百度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7575572-7849666.html

[4]卢雯君.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经济多态发展道路探索[J].山西农经,2017(11).

[5]黃伟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福建省出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6(06).

[6]范秋梅.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07(08).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
继续向北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