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

2018-01-19傅文第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31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发展

傅文第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原创科学,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1]。近年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但面对改革发展新形势,中医药文化如何担起中华文化振兴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新形势、新要求、新期盼呼唤我们要有新举措、新行动、新作为。

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

1.1 中医药文化被广泛认同,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发展,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和代表给予高度关注,并提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的中医药》等事关全局的战略性文件。《中医药法》经过几代人努力也正式颁布实施。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中医药文化被广泛认同,全社会初步形成了爱中医、信中医和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大好时机。

1.2 随着“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海外掀起了中医药文化热潮

随着“一带一路”顺利推进,在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同时,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中医药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统一的中华文化原创的知识与技术体系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喜爱。截至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上至少建立了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2],学术交流非常活跃。据2018年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47%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占比位居第二[3]。随着中华崛起,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使中医成了认识和了解古老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名片。

1.3 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中医教育内涵式发展步入快车道

随着中医药文化在引领中医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以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中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中医院校的办学与发展共识。改革教学思想,坚持“中医为先”,现代教育与师承相结合,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课程设置,探索改变现有中西医模块化课程模式,凸显中医教育主线,培养中医思维和感受中医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认知方式,引领中医自信;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微课教学、手机直播课堂、线上和线下“双师课堂”、慕课与慕秀等,创建智慧校园[4]。

1.4 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加快中医药现代化步伐

中医自产生以来,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技术都随着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发展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当前,现代科学支撑下的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为古老中医与现代科学搭起了桥梁。在大健康和大中医理念指导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成熟的科学技术,中医诊断设备和治疗仪器如:脉象仪、舌象仪、经穴探测仪、腹诊仪、呼吸动度检测仪、面诊仪、闻诊仪、耳诊仪、电针仪,灸疗仪和经络导平仪等已较为成熟[5]。中医诊疗设备正向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1.5 伴随“三进”活动深入,中医药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伴随着“中医药中国行”,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中医药文化开始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以其自洽的理论、成熟的技术、通俗的形式和可靠的疗效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我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以中医学为背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中医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运用中医知识和中医养生保健智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2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挑战

2.1 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不充分,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不到位

中医药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生命观、思想观、科学观和伦理观等[6]。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7]。当前,中医药因其确切的疗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和重视,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仅仅停留在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上,忽略了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中医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本源探究,缺乏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等中医智慧和中国人精神的求索。对中医药学的核心内涵缺乏警醒和准确把握,对其外延,如中医精神文化、中医生命文化和中医比较文化亦缺乏宽视野和历史认知,致使中医药文化传播目标不明确,内涵不清晰,措施不具体,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2.2 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医药文化海外认同有待提高

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化形态是结构式的、逻辑的、科学和实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宏观、思辨、抽象和模糊的。传统中医药学是以古籍与文言文为载体、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强调尊卑有序、和谐统一,是医古文-现代汉语-现代科学语言的转换。中医关注脏腑经络相联系的整体的人,运用辨证论治,进行个性化诊疗,西医则采用统一的普适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方法诊疗。中医药文化的委婉含蓄与西方文化的严密逻辑推理使得现代人群对两种医学知识体系差异难以辨证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辨、宏观、抽象、模糊和感知等文化形态不理解,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科学思维错位对接,受众文化结构与传播文化不匹配,在西方科学思维主导下,对中医理论困惑,产生不信任,使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受到掣肘和制约,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8]。

2.3 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媒体监管与保障服务不到位

随着“三进”活动展开,中医药等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和巡讲等活动,但在机制上还只是一种单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播,突出专业与规范性,忽视民众对中医药信息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和实际情况,重“过程”,轻“结果”,社会组织和公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缺乏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互动,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随着中医养生保健热潮兴起,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日增,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参与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促进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但是,一些打着中医幌子,虚假的甚至违法信息充斥着各种媒体,使普通民众难辨真伪,伤害了中医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4 中医药文化宣传不到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中医药文化宣传是认识中医药价值的基础,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生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抉择。截至2017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17家单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9],为中医药更好地惠及百姓健康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讲,对中医药宣传的重要性、宗旨和方法规律等认识还不够,未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和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真诚渴望。目前,中医药文化宣传以兼职人员居多,且学术背景繁杂,数量有限,宣传视野、专业知识有待提高,还不能满足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大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10]。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2.5 中医药术语未能找到现代语言的对应表达,中医教育有待加强

传统中医药是以古籍与文言文为载体、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其传统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部建立在中国古代语言结构之上,其医用名词和专有术语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泉,含蓄、模糊、虚化,这与当今的汉语言结构及世界通用的欧美语言差别较大。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思辨的、宏观的、抽象的、模糊的、感知的文化形态产生不信任,阻碍了中医药文化传播[11]。当前,中医教育是以现代学校制度为背景,以现代科学、逻辑和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现代教与学为传授方式。在中医院校教育中表现为中西医兼修,医药分离,各成体系,这与中医传统的师承方式有很大不同。在现代教育语境下,学生带着科学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迷惑进入中医课堂,科学思维与传统中医强行对接,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思维倒错、术理弥乱、定位模糊,使中医教育丧失应有的活力[12]。

2.6 与《中医药法》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法治环境有待优化

《中医药法》作为中医药母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这是中医药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长期以来,我国未能制定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主体明确的中医药法律法规体系。一些民间秘方、名老中医的经方等处于游离状态,没有被真正利用和保护,对于道地药材的使用和挖掘也没有规范程序和保护措施,致使宝贵药材大量流失。对于《中医药法》的宣传还要加大力度,要使每个中医人自觉掌握和主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中医药健康发展,同时要在全社会努力创建中医药发展的法制环境,使人人明法、懂法、守法。要学会运用技术、文化、法律等三大武器改变目前一些国家把中医药做为“替代和补充”、视为食品补充剂或保健品等偏见[13],展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原创科学的魅力与价值,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

3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时代抉择

3.1 从民族复兴高度,认识中医药文化的战略价值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中唯一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以其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原创科学。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大好时机,每一个中医药文化传播者都要紧扣时代主题,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高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将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融入到中医科研、中医教育和中医医疗中,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构建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贸易“三位一体”传播大格局[14],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结合时代特征,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正能量。

3.2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已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中医院校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中医化”改革,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寻找现代科学思维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结合点、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中医药文化经典课程和传统课程比重、培养中医思维。要加强中医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加速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加强中医研究和成果转化所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解决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匮乏、中医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3.3 加强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传承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文化

当前,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对中医文化体系发生、发展、传承、演化、结构和特质等本体研究范式还有待梳理[15]。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及现代表达等,学术界和临床工作者还有不同认识。要以中国哲学、文学和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记为对象,以中医思维为逻辑起点,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名家风范等。在现代语境下,古老的中医理论如何与现代科学及技术对接,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文化,实现中医现代化,仍是中医界要突破的重点。

3.4 加强普及和渗透教育,夯实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教育基础

中医药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医“童子功”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必须从儿时诵读“经典”起步,培养医者的思维、态度和心性[16]。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17]。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习惯,从小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等“三因制宜”[18],要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宣传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传播中医药原生思想,使学生从小建立爱中医、信中医、学中医和用中医理念,打通中医人才培养的文化通道,培养优秀的中医传承接班人。

3.5 开展中西医文化对话交流,创新中医药跨文化传播

中西医之间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跨文化传播。中西医文化对话,不应限定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上解释中医科学化与现代化问题,应从美、和谐、生态和仁爱等中华传统文化普世价值视角来向世界宣传中医,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单项传递。面对中医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地域、宗教信仰等差异和本土中医发展阻力等困境,我们要深刻反思中医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调整,要通过中医体验园、颁布中医药标准、建设合作交流示范基地、注册中医药产品等创新传播路径,站在异质文化圈中,以共情为基础,建立异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异域文化这面镜像中寻找到自我认同并予以强化[19]。要用外国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3.6 完善《中医药法》相关配套,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中医药立法与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是长期困扰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这个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由于长期积弊,一些问题还困扰着中医药,如当前中医医生处方权和手术范围受到限制,“丸散膏丹”等自制中药品上市难,中医药药品和技能在国际市场得不到承认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因此,要根据国家需求和中医发展实际,加快出台《中医药法》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定并细化中医药行业国际化标准,要在中医药专利、著作权、商标、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加强立法,尽快完善中医药法制体系建设,优化中医药发展内外环境,从法律保障和行业发展角度保证中医药文化传播顺利进行。

3.7 借助中医药品牌效应,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北京“同仁堂”自1669年创办,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发挥中医药品牌效应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出发,提高人们对中医的认同感和消费度,建立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提高消费者的接受面和消费量,使中医文化渗透到人们的内心和日常生活[21]。“医科协同”“医工协同”促进形成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格局,构建继承传统、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中医药文化服务贸易体系,发展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3.8 发挥新媒体优势,宣传中医药正能量

互联网时代是大众传媒的一场革命。运用智能手机直播等方式,进行微视频和微信群交流,已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社交的主渠道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成为国家战略[22]。中医药宣传工作者必须正视互联网智能化给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巨变,抓住“新轴心时代”为中医学发展带来的契机[23],主动抢占互联网信息传递制高点,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视屏、音频等多种形式传递中医药文化信息和中医药科学知识和养生保健技能,弘扬中医药正能量,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和文化强国的推动者。

4 小结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经过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和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提炼,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就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本,继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向世界讲授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造福世界人民。要看到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优势和民族医学的独特魅力,坚守治病救人的中医初心,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和中医自觉。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要站在世界发展的潮头,既要保持学习“经典”,体会原汁原味,又要吸收外来,不忘本来,与时俱进。纵观中医药学发展的千年历史,其发展与进步从来不拒绝人类文明成果。在现代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古代中医药学不能脱离时空现实,必须主动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为中医药发展服务,实现中医药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让中医药为人类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