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MRI检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效果对比分析

2018-01-18张红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1期
关键词:早期诊断

张红万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采用CT和MRI两项技术进行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6例在治疗后证实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变的患者病历,以治疗前所接受的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治疗前以CT进行检查;研究组治疗前以MRI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操作时间、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治疗前检查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误诊和漏诊例数。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检查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治疗前检查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95.3%高于对照组79.1%;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采用MRI技术进行病情诊断,虽然检查时间会有一定的延长,但能够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的出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早期;腔隙性脑梗死;MRI;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T and MRI in detecting

early lacunar infarction

ZHANG Hong-wan

(Pukou Hospital of Nanjing,Jiangsu Nanjing 210031,China)

早期腔隙性腦梗死属于脑小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具体指的是人体脑部小穿支动脉及毛细血管发生相应的病理学变化,从而导致脑白质及灰质处于缺血状态,或发生出血性病理学损害,使正常的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发生异常性改变[1]。通过常规CT技术进行检查,往往不能够对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变情况进行准确观察,因此也就不能够有效对一些没有特征性症状的脑梗死病变做出准确判断[2]。本文探讨早期腔隙

性脑梗死病变采用CT和MRI两项技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6例2015年5月~2018年5月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根据其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9~75岁,平均56.8±6.5岁;男29例,女14例;脑梗死发病时间1~8天,平均2.5±0.8天;研究组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56.3±6.1岁;男26例,女17例;脑梗死发病时间1~9天,平均2.7±0.5天。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前以CT进行检查,选用我科室现有的多层螺旋CT机,完成全部的扫描操作,在检查开始前嘱咐患者取仰卧位,确定姿势正确合格之后,实施平面扫描,在进行扫描检查的过程中管电压水平要设置为120 Kv,电流水平设

定为380 mAs,螺距设定为1.375:1,层厚水平设置为1.0 mm。

研究组治疗前以MRI进行检查,选用我院现有的磁共振扫描仪,完成全面的扫描操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头线圈,实施平面扫描,间隔水平设置为1.5 mm,层厚水平设定为5.0 mm。

1.3 观察指标

(1)检查操作时间;(2)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3)治疗前检查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4)误诊和漏诊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以(x±s)表示,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

2 结 果

2.1 检查操作时间

对照组和研究组检查操作时间分别为(13.59±2.05)min和(19.75±3.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384,P<0.05)。

2.2 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

研究组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两组纠纷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1/43)和16.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5)。

2.3 治疗前检查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

两组治疗前检查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比较,研究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误诊和漏诊例数

研究组误诊、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CT及MRI是目前临床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两项影像学技术均可以将存在于患者脑部的病灶有效检出,对治疗计划的制定起到一定指导作用[3]。CT检查技术受自身影像工作基本原理限制,通常不能够对脑部存在的形态微小病灶进行准确反映,也不能够对脑部微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进行动态呈现。再加之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并不在运动及感觉传导通路上,通过CT技术很难对其进行观察。CT对病灶的显示情况,主要取决于病灶密度的变化,部分病灶分布范围已经呈现异常扩大状态,但没有坏死、囊变等病变出现,组织密度的变化相对而言不是十分明显,CT检出存在较大困难[4]。但是根据病灶组织内部细胞含水量的改变程度,通过MRI检出完全可以发现病灶。如果病灶位置处于颅底、脑干、顶部,在CT检查过程中就会受到骨伪阴影的影响,对病变组织进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MRI技术完全不会受到骨性伪影所造成的干扰,还能够对成像情况进行随意改变,促使病变部位的成像效果更为理想[5]。总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采用MRI技术进行病情诊断,虽然检查时间会有一定延长,但能够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出现,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韩晓芳,郭爱红,王丙聚.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42-44.

[2] 张明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罕少疾病杂志,2016,23(4):19-21.

[3] 闫玉昌,蒋 涛,潘振宇.CT薄层重建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1):90-92.

[4] 张世杰.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8):9608.

[5] 董凤龙.CT与MRI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价值分析与对比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5):1-3.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早期诊断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