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18-01-18刘忠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1期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刘忠喜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81例患者患有急性心梗进行研究,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溶栓组(51例)与末溶栓组 (30例),溶栓组在治疗后对比冠状动脉是否开通,根据结果可划分为溶栓再通组(29例)与溶栓未通组(22例),检测不同组别D-二聚体水平不同时间点变化,观察对比各组血浆D-二聚体差异。结果 溶栓再通组的患者溶栓之前与溶栓之后的2 h,6 h血浆内所含有的D-二聚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溶栓为未通组与溶栓后2 h、6 h的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患有急性心梗患者D-二聚体,能够将溶栓再通效果有效的反应出来,可将其作为治疗急性心梗、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02

运用溶栓对患有急性心梗的患者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进行质量,是将其作用于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如果将交联纤维讲解,才能使得血管处于通畅的状态。实际上D-二聚体来源于交联纤维蛋白中的凝块。如果机体内的血管伴有间接性的活动性症状,而不能及时治疗,会使得纤维溶解活动,并形成血浆D-二聚体[1]。通常情况下,医学临床中是将D-二聚体判定为溶解血栓的依据。本次研究对81例患有急性心梗的患者观察,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指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患有急性心梗的8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也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溶栓组(51例)男19例,女32例;年龄40~75岁,平均(62.2±4.9)岁。末溶栓再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9~76岁,平均(62.3±4.8)岁。溶栓再同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42~73岁,平均(62.4±4.5)岁。溶栓未通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5~77岁,平均(62.5±4.7)岁。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150万U的尿激酶,并将其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捏,在半小时内运用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并给予其5000 U的低分子的胆素钙,每间隔12小时为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并要口服阿司皮林300 mg。末溶栓组内除了不使用尿激酶之外,与其他治疗是一致的,并通过心电图检测,因此对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效果进行判断。采集在各组患者的静脉血液,约2 mL的量,对未溶栓组内的入院时与发病后的12 h、24 h患者的血液进行抽取。采集溶栓组患者的溶栓前与溶栓后3 h,8 h的血液,在对其进行离心处理,以及给予抗凝后,将上层血清进行收集,并检测血清内的D-二聚体。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院时、发病后24 h、发病后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比较不同组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6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统计学软件用于临床数据指标的判断,用(x±s)、(%)分别表示计数、计量资料,运用t、x2进行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 果

再通组与未通组急性心梗患者的血浆内含有D-二聚体的情况。溶栓后2 h、溶栓后6 h与溶栓前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与未通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再通组更低,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人体内的抑制酶与人体纤溶酶间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促使血液循环能够正常运行。在人体内的纤溶系统活化指标,能够维持血液的组织修复与流通状态、保障血管壁的正常流通,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了能够保障生态状态的平衡性,在人体血管受损的情况下,如果形成血栓,能够有效的防止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血液。在病理的状态下,凝血酶是作用在纤维蛋白上,转换成为交联的纤维蛋白,与此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后,可降解纤维蛋白,并组成各类碎片。R链连接两个含有D的碎片,形成D-二聚体,若D-二聚体的水平提升,进而使得血块形成与血循环系统中,这种现象属于一种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存在差异。在临床上,检测D-二聚体主要是应该在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以及诊断肺栓塞,一般都是将血浆内D-二聚体水平作为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效果,该方法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本文在结果中表明,对比溶栓前与溶栓后不同时间阶段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存在差异,未通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所运用的溶栓药物剂量、血管狭窄并且与所形成栓子的关系有关。而溶栓再通组患者对比溶栓前与溶栓后不同时间段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存在差异,再通过的患者的血液D-二聚体含量在治疗后是先上升再下降的状况,并与再通时吻合。在溶栓48小时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指标差异不大,由此能够看出,该类患者由于纤溶活性的降低、凝血活性的增强,出现冠状动脉血栓、闭塞等现象,在这时应该及时治疗抗血小板与抗凝。

综上所述,测定血浆内的D-二聚体可有效的治疗急性心梗溶栓,可将其作为治疗急性心梗的方法、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陈 莹.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190-191.

[2] 张丽霞,仇丽霞.D-二聚体联合B型利钠肽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1):48-50.

[3] 王淑萍.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心理医生,2016,22(16).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