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落实文本多元解读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

2018-01-17石现芳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多元解读

石现芳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应该是以儿童学习语文为背景的教学解读,重点应该解读文本中学生可以学会的语文知识、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而非指向文本的文学评论或欣赏。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努力地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地解读文本。

【关键词】多元解读;发展个性;解读文本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给出了明确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通过每学期通过每学期一百多课时的教研听课,我发现学生很多时候成为文本解读中的客体存在,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文本解读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解读,要么就是教参上的内容,就像吴忠豪教授说的:“语文课上让学生讨论教师的个人文本阅读的感悟,实在没有太大的价值。”

每次听课常听到青年教师抱怨:“我的课怎么这么缺乏亮点呢?”我就会问他们是怎样解读教材,怎样备课的。次数多了,我明白了:许多青年教师上课前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静静地读课文,独立钻研教材,而是匆匆地翻看教参或者各种各样的教案集。还有的第一时间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上课前课文还不曾读熟,东拼西凑的各个名师的设计精华不会成为自己课堂上的精彩,哪来的亮点呢?没有亮点的课堂又怎能为学生的多元解读和个性发展服务呢?

教师很多时候抛弃了文本,根本不会解读教材。解读文本,要求教师要学会沉下心来读,一字不漏地读,不受他人教案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当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再去对比别人对教材的解读,了解相关资料,补充自己的理解。只有教师有个性地阅读,才能有学生的个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不少节选或改编自名家名作,这就更需要师生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解读教材,而不是抛弃教材。为了精确地解读课文,有时需要去读原著。目前很多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等把大量的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上来,加上大量课件的运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兴趣,哪来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呢?又怎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教师忽视文本,过分地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都一味地接收、表扬,这样的课堂与课程目标越来越远。具体表现为:课堂阅读缺乏目的性,教师放任学生毫无目的地读书,讨论,交流;齐读、分男女读等各种形式的读都没有教师指导,就这样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精读感悟课文内容的师生对话就开始了,因而形成了所谓的“文本多元解读”。可以看出现在小学阅读教学存在两点问题:第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以老教师偏多;第二,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却不知道如何把控课堂节奏,以新教师偏多。

语文教师该如何落实“文本多元解读”策略,正确而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呢?

一、多元解读不过度,挖掘教材育个性

我们提倡文本多元解读,但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尽管现在我们强调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是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思品课,文本的地位没有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功能又上哪儿去找呢?我们提倡“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要防止“脱离语文利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讲授和操练”。比如有教师在教授《负荆请罪》一课时,当学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大讲特讲“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此时的教师应该围绕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恰当地开发课程资源;我们提倡多媒体的运用,但要防止过度运用多媒体。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研读品味文本,在朗读中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风格、个性,进而解读文本,形成自己健康的多文本解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师生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并且经历将文本读厚再读薄的历程,才能使课堂有适度的深度和体现一定的语文素养,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关乎工具性,也关乎人文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就需要教师以必要的拓展阅读和一定的背景资料为根基,传播适合学生的阅读种子,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真正地培育他們的个性生命。

二、多元解读不忘初心,彰显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现行的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让我们在解读时会走入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尽管语文教学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但教师在教学时应和学生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相结合,这样才能不忘教育的目标、意义和使命这个初心。笔者在每学期的教研听课中发现,每位教师无一例外地把《二泉映月》《海伦·凯勒》等这类课文标注为弘扬身残志坚的目标;把《兵马俑》《埃及金字塔》标注为赞叹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干等。这样单一的统一的阐释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真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吗?

在多元解读文本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听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围绕文本鼓励学生把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时要彰显学生个性。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在讨论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说:“悟空是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有的学生说:“悟空是一个越挫越勇的斗士。”有的学生说:“悟空是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相同的课文,相同的人物,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理解的角度、层次、深度都不相同,再加上他们阅读积累量的不同,口语表达的各异,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解读体验。教师此时只要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的多元发展就好了。

三、多元解读要有道,引领学生个性

文本多元解读要遵循客观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学生的批判精神”。但是对于那些被客观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应当在文本解读时引导学生必须遵循,没有理由去批判。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的形式、内容和内涵三者的解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正确形式的把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文本解读时,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不同,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质、思维品质得到重塑,成为一个新的“自我”。因此,每一次的文本解读都是文本和读者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生活,与文本中人物同喜同忧。endprint

四、多元解讀要丰富,需注重个性发展

创建丰富多彩的文本多元解读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因此课堂上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里,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最为突出。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激励性评语,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你的声音真好听。”“没想到你的理解真到位。”“你表演得真投入。”……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在学完白骨精的三变后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编和白骨精有关的歇后语。学生们跃跃欲试。一生说:“白骨精送的饭——吃不得。”我带头鼓掌,送上一句:“没想到你理解得真到位,可不是吗,谁吃谁倒下。”学生们哈哈大笑。一生说:“白骨精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并做了一个模拟妖怪的动作。我送上一句:“你的表演真投入。”一生说:“白骨精遇上孙悟空——找打。”我及时送上一句:“你真是一个好老师,把接下来老师要讲的都讲了出来。可不是吗,学完‘白骨精的三变,咱们接着欣赏‘孙悟空的三打。谢谢你让我们的课堂这么的行云流水。”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感觉是:他们是自己的老师,是他人的老师,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与众不同。是的,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丰富性,就得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会让我们收获到高效、有趣的课堂。

五、多元解读灵活多变,才能发展放飞个性

落实文本多元解读,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拓宽阅读的范围,灵活编选以及运用各种课程,通过不同的阅读材料引领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材中有些课文采用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手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段落重点地阅读。如在学习《烟台的海》一课时,在预习时我让学生初读后,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季节学习。由于学生选择的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所以学习积极性高。轮到当小导游时,把自己喜欢的那个季节讲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烟台的海的不同诗意般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烟台的海水变得绿莹莹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的地平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夏日的傍晚,烟台的海时而微波泛起,时而水平如镜,如一个典雅恬静的少女……”由于为学生适时地拓宽了学习的道路,灵活地利用了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个性化多元解读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多元解读灵活多变,才能发展放飞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语文的灵魂,学会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必要。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文本多元解读”的策略是必须的和必要的。语文教师应当以一颗敏锐的鲜活的心,真正帮助学生发展个性,让学生获得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德君,吴忠豪.现代语境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吴忠豪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4(18):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多元解读
激活文本张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