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志市黑木耳生产现状和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2018-01-17邓春海

中国食用菌 2018年3期
关键词:菌袋菌棒黑木耳

冯 敏,邓春海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 朝阳 122000)

黑龙江省是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区,2016年黑木耳产量达到328.89万t,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2.42%,居全国首位。这里丰富的林木资源,巨大的昼夜温差,高含量的森林负氧离子,充足的日照和充沛的水资源,给黑木耳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温床。产自黑龙江的黑木耳以色黑、肉厚、口感好、无污染而享誉全国。2011年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14亿袋[1],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40%的纯收入来自黑木耳产业。

1 尚志市发展黑木耳产业的优势

1.1 气候和生态资源优势

尚志市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资源适合发展黑木耳产业。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1月最冷,平均气温-20.5℃,7月最热,平均气温21.6℃,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年均相对湿度72%,地表水人均占有量是全省平均值的2.3倍。这里的自然气候和生态条件,十分适合黑木耳的生长繁殖。

1.2 地理位置优越

尚志市是连接黑龙江省西北部204国道(伊春-汤旺河-嘉荫)和东南部301国道(尚志-牡丹江-东宁)这两条食用菌产业带的重要枢纽。在苇河镇建有“中国苇河黑木耳大市场”,周边有牡丹江市东宁雨润木耳批发大市场,中国海林山产品综合交易市场[2]。牡丹江市每年举办的“木博会”和“木耳节”已经成为黑木耳技术交流、产品展示和交易的重要国际性会议,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黑木耳从业者以及客商来此交流技术和定购产品。为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1.3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黑木耳产业

苇河镇政府立足于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在苇河建立了1个“中国苇河黑木耳大市场”,市场占地面积36 000 m2,建筑面积12 300 m2,总投资2 166万元。实现年销售食用菌4×107kg,年营业额达12亿元。2013年尚志市用于黑木耳菌袋生产企业的补贴达2 000余万元。政府部门的这些举措对促进尚志市食用菌产品的流通,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尚志地区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1.4 尚志市发展黑木耳产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尚志市人工木椴栽培木耳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全国黑木耳人工栽培最早和最大的生产基地。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当地群众开始使用塑料袋栽培黑木耳,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已拥有食用菌专业村135个,专业乡6个,专业合作社70个,建成20个标准化栽培基地,2家废弃黑木耳菌棒回收再利用企业,30家食用菌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尚志市黑木耳栽培总量居全国县(市)第1位,先后被国家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黑木耳主产基地县”和“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市”。2012年黑龙江省唯一一家省级“食用菌、浆果检测中心”已落户尚志市。目前,尚志市正在申报黑木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2 尚志市黑木耳生产现状

2.1 袋栽黑木耳处于自发状态

以苇河林业局冲河林场为例,黑木耳菌袋的制作是由林场周边的20余家家庭小作坊式的菌场来完成。菌棒的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菌均由这些小作坊菌场来完成。接种完成后,再由各家拉回各自独立的棚室内养菌。出耳时也是由各家摆在各家的房前屋后或冷棚内挂袋出耳。菌袋生产数量完全由各自的家庭来决定,而菌袋的配方和制袋时间则由菌场来决定。菌场和栽培户的生产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完全处于自由、自发和无序的状态。

2.2 生产技术落后

当地的菌场实际上就是在住户的院子里支起1个塑料棚,在里面分隔成4个小的区域空间,分别用于装袋、灭菌、冷却、接种。拌料仍需人工拌料;装袋采用简易装袋机;灭菌是在铁锅后面用钢筋焊接或木架围成框架,在灭菌时框外面包上塑料布用绳索固定;冷却也无专用隔离的冷却室;实际上接种操作是在1个铁架子焊接成的橱柜式空间里进行操作,其有1个平台,放置1台臭氧发生器,用于无菌操作。棚内阴暗潮湿,地面上拌料时散落的锯末等原料已经发黑,不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在菌场塑料棚外面,堆放着大量的袋装锯末等原材料和因污染而被废弃的菌袋。整个菌袋厂内没有任何正规的生产装备,未划分无菌区和有菌区,其生产模式仍停留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食用菌的生产水平,设备、技术落后,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无菌操作知识和管理经验,导致该地区的黑木耳在生产中浪费严重,污染严重[3],污染率高达60%以上;产量偏低,个别栽培户损失惨重,一度使相当一部分栽培户对黑木耳生产丧失信心,迷失方向。

2.3 环境污染严重

2011年尚志地区黑木耳栽培总量达14亿袋,出耳后的废菌棒只有极少一部分经晾晒干燥后用作烧火的燃料,大部分菌袋包括发菌过程中污染杂菌的菌袋,均未经任何处理年复一年被抛弃在院墙外,公路两旁以及河床边上。这些废菌棒多数被链孢霉、绿色木霉、黑曲霉、酵母菌、细菌等污染。到了夏秋季节,经风吹日晒雨淋后,滋生了大量的菇蝇、蛆虫和螨虫,经酵母菌、细菌发酵后,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对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源。

3 林区黑木耳产业发展对策

3.1 建立现代化专业菌棒生产厂,提高菌棒质量

黑木耳菌袋是黑木耳出耳的载体,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出耳的产量和质量。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以保证出耳菌袋的质量。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设备和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控制技术建立专业化的菌袋生产厂,成为推动当地黑木耳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利用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探索已有近30年的历史,设备改造日趋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工厂化模式生产菌袋具有节约能源,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质量稳定且环保的优势。提高菌袋质量,是促进黑木耳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3.2 黑木耳产业与林业协调发展

林区生产黑木耳使用的主要原料是阔叶木屑,黑龙江省2012年生产食用菌51.9亿袋需消耗超过120万m3的阔叶木材。而黑龙江省森工总局2012木材生产任务仅31.5万m3(含针叶林), 抚育任务11.06 hm2。随着黑木耳产业规模的逐年扩大,已无法满足目前食用菌生产的需要,导致阔叶木屑价格上涨到每袋40元以上,生产成本剧增,因此制约了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如果继续大量使用阔叶木屑生产黑木耳,势必造成阔叶木材的过量采伐,从而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生产配方,利用代用料栽培黑木耳,是保持林区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 333万hm2,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90万hm2,处于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地位,玉米芯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玉米芯、农作物秸秆、豆秸都是栽培黑木耳的优质原材料,如果配方中用玉米芯等农作物下脚料替代40%的木屑,仅黑龙江省每年可减少采伐木材量61.5万m3。因此,利用代用料生产黑木耳对保护林业具有十分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3.3 统购统销,共同规避市场风险

以往林区内的黑木耳产品都是在家坐等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菇农利益无法保障。只有把分散的菇农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这就要求政府出面,成立专门的协会和组织机构,负责黑木耳产品的收购和销售,使加入到这一组织的菇农产生安全感。建立黑木耳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此延长黑木耳产品的产业链,提高黑木耳产品的附加值。这种统购统销的方式既能保护菇农的利益,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又能大大提高黑木耳产品的档次,提升产业形象,提高菇农收入。

3.4 废菌棒的综合利用是解决菌袋环境污染的唯一途径

黑龙江省年产黑木耳菌袋51.9亿袋[2],如果不加以处理就废弃到自然环境中,将给未来的环境污染治理造成巨大的压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废菌棒的处理不是哪个人、哪个企业、哪个组织一己之力能做得到,其需要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并下拔专项资金,用于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目前大致有以下5种途径[4]:种植其它食用菌再利用;作为燃料,如颗粒燃料、碳棒等;用于生产生物饲料添加剂;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作为沼气池的主要原料建立沼气发电厂等。

参考文献:

[1]王建成.黑木耳成了农民摇钱树[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25):11.

[2]郑焕春,施汉钰,刘芳,等.黑龙江省黑木耳菌包厂生产的SWOT分析[J].食用菌,2014,36(2):8-10.

[3]郑焕春,栾泰龙,刘芳,等.黑木耳菌包厂污染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食用菌,2014,33(3):54-55

[4]董雪梅,王延锋,孙靖轩,等.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3,32(6):4-6.

猜你喜欢

菌袋菌棒黑木耳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会“变身”的黑木耳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德江黑木耳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