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尝试

2018-01-16罗金芬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心理健康

罗金芬

【摘要】本文论述在壮汉双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壮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壮民族俗语、山歌、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话等,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壮汉双语 心理健康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04-03

壮汉双语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壮族农村家庭,壮语是他们的第一母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壮族学生的母语思维已根深蒂固,他们秉承着祖父辈勤劳善良的品质和腼腆、内向的性格。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心理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学生在这个阶段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影响其认知、品行、个性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壮族地区双语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关注不够、方法不佳,有的学校缺乏心理教师,还有的学校虽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设施,也按要求定期对学生做些心理健康辅导,但往往没有实际效果,双语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出现自卑、焦虑、忧郁、耐挫力差等心理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壮汉双语学校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

一、培养壮民族文化认同感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对民族文化认同感越高的学生,他们更加自信、乐观向上,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反之,没有民族文化认同感,学生如同失去了“根”,其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诸如消极、抑郁、彷徨,感到压力和困扰,不自信、不信任、不自尊,甚至形成偏执性格等。壮汉双语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壮族地区,壮民族文化的依存感对于他们的心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壮汉双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壮民族文化认同感,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壯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自成体系的壮语(vahcuengh),有以“那”(naz)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有以“咽”(ngengz)铜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还有各种艺术、神话和原始宗教文化,以及各种壮民族节日文化和壮家美食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都是壮族学生长期耳濡目染的,他们感觉亲切、自然,容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渗透这些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壮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壮家的一些民族节日(如壮族“三月三”“二月二”“六月六”),想一想:壮族人民在过这些节日时他们都做了什么?吃了什么?节日的气氛怎样?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写下来。再如,教学语文二年级课文《中国美食》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壮族的美食都有什么,味道怎么样,说一说如何制作这些美食。还可以通过诵读标准壮语、说民族故事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壮民族文化也有着极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更加自信、开朗、活泼、乐观向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利用壮民族俗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少壮语方言把“俗语”叫做vahbeij,即含有比喻的话。壮族俗语包含谚语、格言、歇后语、警句等,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出的一种通俗易懂、又包含深刻道理的语句。这些俗语一般都贴近当地民风民俗,具有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记易懂等特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对于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学生,有着事半功倍的教育意义。壮汉双语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壮族农家,利用壮族俗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既能启迪人生,又能开发智慧,还能愉悦课堂,使课堂气氛活跃,打消学生厌学的压抑感、减轻心理负担,轻松无压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例如在壮汉双语课堂上,对于缺乏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同学,笔者就指导他们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慢慢树立其自信心。笔者经常用“Rom noix baenz lai,Rom raemx baenz daemz.”(积少成多、积水成潭)来鼓励他们。面对孤僻、不够坦诚、不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笔者会用“Boux coengmingz miz loek couh gaij. Boux Saejlaet guh loek cix muenz”(聪明人知错就改,愚蠢人有错就瞒)教育学生有错就改,做个勇于担当的孩子,而不要把错事压在心里,久而久之抑郁成疾。我班有极个别同学有时做事不讲道理,有些专横、不够友好,经常与别的同学闹情绪。笔者常常对他们说:“miz rengz mbouj lau guk,leix cuk mbouj lau vunz.”(身强不怕虎,有理不怕人)当教育学生做光明正大、有正气、诚实的孩子时,笔者经常教育他们:“ngoenz mbouj caeg gyu youz,haemh bougx dou mbouj heiq.”(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nit mbouj  ciengj buh goeb. iek mbouj caeg vunz gwn.”(天寒不抢衣,饿死不偷食)我班有几个耐挫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的学生,笔者经常鼓励他们说:“cax raeh baengh rongz gang,caizhangz gauq lai lienh.”(刀利凭有钢,内行靠多练)“guhhong lau ok hanh.gaej ngvanh haeux rim cang.”(做工怕出汗,别想谷满仓)在教育学生尊老爱幼时,笔者用:“haeux ndei baeugh gyaj,lwg maj baengh meh.”(丰收靠秧苗,儿成长靠母亲)这些俗语的使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班里有一名学生,他的父亲到外地打工,因在工地遭遇突发事故去世,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学生打击很大,笔者和学校领导几次到他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以后,他终于回到学校。可是他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情绪消极,很是悲观。为此,笔者经常开导他、跟他谈心,摸摸他的头安慰他:“gaeq doeg rox maj,lwg gyax baenz vunz. Lwg ha,gaej heiq lai,gvaq neix hwnj,lauxsae couh dwg boh mwngz.gyongq dongzhag couh dwg beix mwngz,nuengx mwngz.mwngz mbouj dwg lwggyax Iw.”(独鸡仔会长大,孤儿能成才。孩子,今后老师就是你的父亲,同学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不会是孤独的)听了这话,他一下扑进笔者的怀里痛哭起来。从那以后,笔者安排同学们经常亲近他,与他一起玩耍。他慢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又终于回到同学中正常学习和生活,似乎忘记了一切不快。笔者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看到他各方面都有进步,笔者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可以说,用壮族俗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

三、利用壮族山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壮乡处处有山歌,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人民喜欢山歌,以歌传情达意,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壮族山歌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需求,对小学生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壮家孩子是沐浴壮族山歌长大的,有一首山歌就这样唱:“Raemx raiz ciengx mbaw raemx ciengxraeg. Bwnh boengz ciengx va bya ciengx faex.Gak cungj haeux gwn ciengx boux vwnz. Fwn cuengh cien bi ciengx sim vunz.”(露珠养叶水养根,肥泥养花山养林,五谷杂粮养人类,千年山歌养人心)可以说,壮族山歌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人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壮族学生因受地域及环境的影响,一般比较内向、腼腆,但他们淳朴、善良。随着学业负担加重,学生压力变大,随之而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山歌富有亲和力、通俗化、娱乐性,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运用壮族山歌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将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与轻松,给学生缓解压力、释放情怀。笔者在双语课堂上就经常利用山歌来引导学生,如教育学生不要偷懒,应从小养成勤劳勤学的习惯,笔者会唱:“Boux lawz gik ndaem fai,daenj buhvaih ok haw.Boux lawz gik doeg saw,ok haw gyip haeex gwn.”(谁懒种棉花,穿破衣上街。谁要懒读书,上街捡饭吃)当同学们因为失败灰心丧气的时候,笔者会用“man daemj mbouj ndei caiq hwnj gyaeuj. daeng dimj mbouj rongh lingh gya youz,guh  vunz laj mbwn yiengq sang byaij,ceng aeu caiq hwnj caengz  laeuz ndeu” (锦绣不好从头来,灯点不亮另加油,做天下人向上走,争取更上一层楼)或者用“Max byoem bwn raez haemh dwk nywj,guh mbouj deng seiz aeu yungh gong,roengzrengz ok hanh rwd va faex,cungj miz ngoenz ndeu muemx suen hongz”(馬瘦毛长供夜草,人不得时要用功,勤拿汗水浇花树,总有一天满园红) ,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顺心时不要心灰意冷,要奋发向上、勤奋努力,终有一天会迎来“满园红”。

壮族山歌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如和谐的情感,健康朴实的兴趣爱好,持之以恒的毅力,乐观向上、宽厚待人的生活态度等,又如:“You Sim lai lai vunz rox laux,aeuqheiq lai le hwet rox gungj mbouj saenq mwngz yawjyawj Lijbwz,haemh ndeu byoem gyaeuj hau daengz byai! ”(操心多多人会老,怄气多多背会驼,不信你就看李白,一夜白发沾满梳)这首山歌教育学生对人对事不要郁结于心,要充满信心、不断进取。

壮族山歌具有旋律悠扬、委婉动听、一咏三叹的特点,优秀的山歌容易对学生产生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山歌对唱的方式,更能活跃课堂、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在壮汉双语课堂上,当笔者发觉学生出现厌学、困惑情绪,感到学习有压力的时候,笔者会引用电影《刘三姐》中的歌词起个头:“唱山歌咧!……”同学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跟唱:“这边唱来,那边和……”有时也唱道:“哎,各位同学看过来咧!”同学们就跟上:“嘿了了啰!”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高涨。壮汉课堂模仿山歌对答的形式,以歌代言进行思想交流,在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受挫力,带动影响个别同学(平时忧郁寡欢或有自卑感的同学),久而久之,这些同学也会慢慢地发生转变,与大家一起共同进步、快乐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四、利用壮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壮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大多反映了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所形成的优秀品格和理想观念,例如勤劳勇敢、坚持不懈、追求美好、顽强抗争等精神。这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往往带有幻想、神奇的色彩,寄托了人民的情怀和期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一幅壮锦》体现了坚持不懈、追求光明与理想;《瓦氏夫人》体现了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特掘的故事》体现了壮族人民孝敬守道、知恩图报,还有《布洛陀》《莫一大王》《侬智高》《刘三姐》等这些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生动曲折,总能深深吸引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命运遭遇及故事的发展,容易产生与人物的情感共鸣,接受其中的喜怒哀乐,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引入这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会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壮汉双语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壮汉双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双语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为培养体魄健全、心理健康的新时代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赛玲.壮族山歌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黄桂香.壮汉双语地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模式研究[D].广西民族报,2016

[3]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4]韦兰明.壮汉双语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7

[5]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壮汉双语教学专项课题“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7ZMJ0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