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成长

2018-01-16马丽平

中国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复式统计表起点

马丽平

马利

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数学教师,曾获“经开区优秀教师”“经开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中指出,课堂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其要义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教以来,马老师一直秉承着以学定教的理念,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态。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马老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活动。她通过“我尝试”“我提问”“我出题”等方式,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我尝试”。在学生开始学习新知识时,马老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在探究中,他们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思考后的困惑。继而,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无论是带着多种不同的方法,还是带着思考后的困惑而来,都会或多或少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从而为后续思维的深度扩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授“认识比”一课时,马老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一个问题。课堂伊始,马老师先抛出问题“想研究比的哪些知识?”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六个问题:(1)比的后項可以是0吗?(2)比赛中的得分比与我们学的比有什么不同?(3)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和普通的分数有什么区别?(4)有了除法,为什么要学比呢?(5)比能够约分吗?(6)两个数的比如何表示? 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出题”。在教授“小数加减法练习”时,课的一开始马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出题,并与教材中的题目进行比较,结果让在座的老师大吃一惊。几乎所有教材中题目的意图在学生的题目中都体现了出来。在教学中,学生不但乐意做自己出的题,而且还在猜出题人的意图,这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以教师“导”助学生的“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起点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教学的起点过高,对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要根据大多数人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的起点。课前,通过访谈或前测,掌握有多少学生对现学知识已有所了解,了解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多少学生是不知道的。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通过评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想法,会有什么举动,会遇到什么困难,该怎样去指导与点拨,通过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习情况等进行判断,马老师做到了教学的起点既不会过高,又不会过低。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的发展。

问题式导学。在马老师的课堂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通过问题导学,先“学”后“导”,实现有效对话。通过对那些直指本质的、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式交流。马老师认为,课堂交流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补充、纠正,最终达成共识,掌握新知。如教授“7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自己尝试编口诀,有的根据点子图编,有的根据小船图编,有的是根据加法编,方法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

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在教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马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小数点搬家”的规律,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去解释,以达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可以说,“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以学生的“学”定教师的“教”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马老师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例如,在教授“认识圆柱和圆锥”时,马老师设计了前测、提问、探究、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进入学习任务之中,帮助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主动学习者,唤起了学生的快乐体验,这种快乐来自于其对参与学习活动的好奇心、求知欲,来自于学习的挑战和成功之后的

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马老师深入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探索学生“学”的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马老师认为,在教学中,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数学知识、方法或数学技能方面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授“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

在“复式统计表”教学中,教材中让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的数据汇集在一张统计表里,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虽然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但是这样教学,学生没有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建构过程,就没有足够的体验,所以不能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实际教学中,马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把四张表合成一张表。学生在把四张表逐步合并、修改、交流的过程中,对总计、合计、表头、表的结构有了充分了解,同时也体验到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和优势。教学的内容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规律制定的,把直接填表改为自己构造。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学生的创造意识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经历过“先学”,马老师再“后教”,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

马老师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即在教学中规划与设计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指导”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进行、合作与反思。让学生的“学”在教师“教”之前,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马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致力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是马老师追求的课堂新样态。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复式统计表起点
复式模版生物质颗粒成型机设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六月·起点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聚焦“复式教学”特点 精准支持教师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复式教学
疯狂迷宫大作战
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