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8-01-16章雷飞

中国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视野校本

章雷飞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资源,是学校发展的资本,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尽如人意,许多曾经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慢慢褪去了当初的激情,或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纠结,或在坚守与跳槽之间彷徨,或因自身得不到预期的发展而迷茫……同时,农村学校人文环境不佳,教师缺少创新意识。为此,笔者从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入手,提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使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原因分析

農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将其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第一,很多学生向外转学,学生组成结构不合理,优秀生源缺失,学生素质相对偏差,教师在花费大量精力的教学中,缺少慰藉的成就感,久之便褪去原有的激情。第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村学校缺少核心理念、制度、办学思路、规范等顶层设计,缺乏指导师生上进追求和方向的核心精神动力,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情怀不强,内在追求成长进步的动力不足。第三,农村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教研组成员少,教研氛围不浓,教学科研能力弱,教师视野不够开阔,校本研修不系统,教师安于现状,将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用于教学工作的意识不强。第四,缺少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不成体系,精细程度、特色

不够。

主观方面,同一学校待久的“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青年教师进取心不足,除了少数人苦苦坚守之外,大多数人习惯性地融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部分教师缺少追求,工作热情不高,职业幸福感不强。

二、对策分析

1.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蜡炬、春蚕、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称谓,我们早已习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成长引导,已经习惯于从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层面,对教师提出一些高尚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很难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我们不妨引导教师进行直接的思考:除了对学生和学校发展负责之外,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本人的幸福生活是否有切实意义?“重新提问”之后,答案也就不言自明。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不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而是为了教师本人拥有更充实、有意义、幸福的新生活。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可以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果不把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增进教师个人幸福生活的高度,教师迟早会拒绝专业发展。

那么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是获得荣誉、晋升职称吗?这些只能暂时满足教师的功利心,不能让教师真正获得职业幸福感。对于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笔者理解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实人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这一职业是时时给予爱、收获爱的职业。只有让农村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和价值所在,教师才会视教育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感受到虽苦犹甜但乐此不疲,这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2.拓展教师视野

教师的视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其教育眼光所达到的时空范围,包括向度、广度、深度几个方面。向度是指教师主视野的方向,即教师教育眼光的主要投向;广度是指教师的视野在横向上的开阔程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教育眼光有多宽;深度是指教师的视野在纵向上所达到的远近程度,也就是教师教育眼光的远近、深浅。

农村教师安于现状的现象与其生活、工作的农村教育环境造就的视野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生活在农村教育环境中,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影响关系构成了教师自身与教育环境间的动力关系。教师对外界教育环境要求的体验、认同、接受、理解,对各种外力的积极评估,即教师接触和反思的视野,都可能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度,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向度、广度和深度。

当环境外力因素内化为专业成长的内力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力就可能大大增强,其专业发展的实力与潜能就会被大大激发。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拓展教师视野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让知名专家“走进来”,为农村教师搭建平台,拓展教育视野,激发专业成长的主动性。

3.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

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教师职业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严的要求,理应和其他职业一样,遵循职业进退的规则。谁退出?怎么退?谁执行?这当然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对于不合格教师的判定是建立农村教师退出机制的关键和核心内容,这就要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从学校层面来看,应从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师德、身心状态等维度,建立不合格教师的判定标准,并根据不同的维度对不合格教师进行分类。从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不合格教师的判定标准以及撤销教师资格的详细事由,切实保证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有法可依。

当然,要施行教师淘汰退出机制,还要建立一套从评价、补救、下发解聘通知、听证、解聘到法律救济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程序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以尽量减少教师退出后的后顾之忧,防止对社会造成负面效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开展校本教研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在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各方面的机会明显要少,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少,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安于现状,不愿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农村学校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一些农村学校缺少了教学研究活动的“领头羊”。

当下,尽管校本教研的氛围在各校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都流于形式,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教师间缺少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教研缺乏实效,甚至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负担。因而,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校本教研氛围,让教师在融合的环境中自觉追求成长。

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靠管、压的传统管理方式,而要建立柔性的管理机制。要结合本校实际创新教研模式,给校本教研注入生机与活力。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教研组仍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仍然是主要载体,可以采取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成长档案袋、自荐式开课与邀请式听课、全员课堂艺术展示、沙龙式研讨、访谈式探讨、集体备课、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校本论坛、教学反思、说课、听课、评课、命题等方式。总之,要根据本校实际,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此外,要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片教研,促进校际互动及资源共享。教师间需要同伴互助,学校间也需要同伴互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加强与城区学校的合作交流,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区域教研、联片教研、城乡联动、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开展活动,营造广泛参与、合作交流、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全面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走专业发展之路,凸显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当然调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和践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直埠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视野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视野
真相
视野
品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