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2018-01-16赵海千

中国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城乡农村

赵海千

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相关政策要求,沈阳市本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着力解决城乡间、地区间义务教育教师差距问题。目前看,已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一、引雁归巢,筑牢基层堡垒

核心是增加农村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同步升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改造三项工程,投入3.65亿元,改造106所薄弱学校,兴建107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造200所接收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学校,在2011年已全部完成。二是城乡学校教育投入水平同步拉齐。有三个突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城乡一样,小学700元,初中900元;教师工资待遇标准城乡一样;城乡统一构建起各级各类学生扶贫助学体系,从小学到大学,无论城乡,統一减免学杂费、发放助学与奖学金。三是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同步提升。主要是通过公开竞聘校长、骨干教师帮扶、加大培训支持和开展对口帮扶。

截至2015年,沈阳市累计投入14亿元,撤并学校1000余所,合并重组建成109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均规模从不到百人提升到二三百人,彻底改变了农村教育散小弱的历史顽疾,为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为吸引人才、扩大教师的生源供给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五年来,通过高校直接招聘和社会招聘并举,共引进新教师3000多名,农村学校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每年为四县市招聘200余名新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达50%以上,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初步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总量少、素质低的问题。

二、头雁带动,凝聚发展核心

领头雁解决的是走远、走好的问题,落实到行动上,强化的是协调共融。也就是通过“行动专题带、研发团队托、时间来孕养”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行动专题带上,实行区带区、校带校、人带人。区带区,即实行一对一帮扶。已建成和平—康平、沈河—法库、大东—新民、皇姑—辽中四对帮扶共同体,四个城区主要负责帮扶工作的具体对接与开展,四个县市主要负责实施与落实。校带校,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市由2012年的2个教育集团,发展到2016年的34个教育集团,形成以名校为辐射,带动和帮扶相对薄弱学校的共享优秀资源的发展模式。人带人,主要是通过工作坊等方式,带领一批农村的教育领军团队。工作坊的组成人员中,必须有来自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通过这种人带人、人盯人的方式,累计培养49名教育专家,232名优秀校长、170名首席教师、563名名师,认定539名骨干校长、3664名骨干教师,其中,在小学市骨干1665人中,农村四县有297人,

占比17.8%。

在研发团队托上,主要是通过“市域搭台、县域联动”,形成发展困难共担、发展瓶颈共破、发展成果共享的合力发展态势。通过“十百千”工程,围绕教育发展的宏观、微观各个层面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教育群体组建高效研发团队,充分利用研发团队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灵活机动的发展特点,实现长短结合的培育方式,用快研究,解决燃眉之急;用慢研究,探究教育的本源。目前,全市共有研发团队670个,其中,农村占16%,研究型教师2810人,农村教师占18%。

在时间上,给教师成长的时间,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一方面,积极给教师,特别是农村新教师搭台子,通过“业务论坛、课堂达标、课堂开放”,实现典型引路以及优秀成果的推广,扶助教师成长;另一方面,实行政策调控,强化底蕴积累,比如,县(市、区)政府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等,让农村教师扎根于一线实践教学,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在静而生慧中,实现自身与农村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位移对齐,强化交流协作

众所周知,雁阵飞行通过整体的“位移”和“对齐”达到飞得既快又省力的目标。放到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上,就是要解决线上线下两个维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线上,主要是数字资源共享。以优质均衡为根本,以精准帮扶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堂建设。通过“专递课堂”,进一步提高学校开课率和开课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开展线上授课、专家讲座、教研互动等在线交流,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通过“名校网络课堂”,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实现网络帮扶教学活动,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线下,主要是鼓励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各区县(市)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在乡村学校设置特设岗位、预留部分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交流到乡村学校的交流轮岗教师。其中,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从市级统筹发展层面来看,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校际均衡的资源配置还是非常好的:生师比校际比较均衡,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校际比较均衡。

但是,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令人堪忧。立足于沈阳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从当前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来看,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

一是改变投入方向。由过去的向薄弱校改造等外围的办学条件的硬件投入,转向促进内涵质量提升的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两个方面的投入力度:向管理投入,提升生均公用经费的额度;向队伍投入,增加教师的奖励绩效。

二是放活管理体制。放活“人权”:实现教师自聘,打破编制内招聘的“铁饭碗”;放活“事权”:实现管理自主,给予教师及其他职工聘任权、干部选聘自主权、学校经费支配权等办学自主权;放活“财权”:实现经费包干,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绩效考核办法。

三是出台干部任用标准。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然拥有一位好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若想破解这个问题,必须确保行政干部是专业的,这样才能遴选出专业的人当校长,农村教育的发展才能良性循环。

四是加大督导牵动力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主要措施落实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督导结果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市政府考评内容。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城乡农村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