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病毒病发生规律及田间防治技术

2018-01-15鲁洪斌

河北农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介体花叶病传毒

鲁洪斌

一、分布及危害

我国自1968年玉米矮花叶病在河南新乡地区大发生之后,已逐渐扩展到全国各主要玉米产区,90年代以来,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玉米制种田、繁种田逐年加重,导致1995年大流行,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绝产地块屡见不鲜,对玉米和高粱的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秦皇岛市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主要是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二、病原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玉米粗缩病毒(MRDV)。

三、传毒昆虫

玉米矮花叶病传毒介体是蚜虫;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是灰飞虱。

四、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生长期都可以感染发病,以苗期侵染发病最重,抽穗后发病较轻。玉米3叶期即可出现症状,病苗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驳,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在粗脉之间形成几条长短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脉间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随着玉米的生长,病情逐渐严重,病叶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从叶尖叶缘开始逐渐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常不到健株的1/2。病株多半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少数病株能抽穗结籽,但穗小、籽少而秕。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能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时即可出现症状。开始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脉上产生透明的边缘清晰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及新生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病株生长迟缓、矮化。随着玉米生长到9-10叶期左右,病株矮化愈来愈显著,上部节间不能抽长,粗肿短缩,顶部叶片簇生,病株株高常不及健株的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五、循环侵染

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毒介体是蚜虫。蚜虫在带毒越冬寄主植株上吸毒后,迁飞到玉米田取食,将病毒传染给玉米引起发病。以后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辗转为害,玉米收获后,带毒蚜虫回到杂草上越冬。越冬毒源量和早春蚜虫密度及迁飞情况,影响春玉米发病的轻重;越冬毒源寄主数量相对较少,早春蚜虫数量也少,春玉米病株率相对较低;麦收前后,蚜虫大量繁殖迁飞,春玉米上毒源数量也已增多,夏玉米发病率迅速增加会达到发病高峰。

玉米粗缩病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上寄生越冬,也可以在传毒介体中越冬。第二年灰飞虱陆续从小麦田迁移到玉米田,将病毒传至玉米苗和其它寄主如高粱、谷子、杂草上。随着灰飞虱的逐代繁殖,不断危害春、夏玉米。秋季玉米收割后灰飞虱又陆续迁入早播麦田或杂草上为害。入冬后,病毒就在麦苗、杂草或虫体内越冬。

六、发病条件及影响因素

二种病毒病都是在苗期易感病,玉米中后期抗性逐渐增强,如苗期恰好和传毒介体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会重。发生轻重还与毒源量、带毒介体数量有关。在有一定毒源存在时,传毒介体数量是发病主要因素。

七、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2、调整播期。尽量使玉米苗期与传毒介体的活动盛期错开。

3、治虫防病。适期防治介体昆虫结合春季防治蚜虫兼治小麦上的灰飞虱,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侵染源。病区可在玉米苗期每亩用10%吡虫啉20-30克,兑水50-75千克喷雾防治介体昆虫。

4、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边杂草。

猜你喜欢

介体花叶病传毒
黄麻无纺布漆酶/介体催化交联改性研究
甘蔗主要亲本自然条件下抗甘蔗花叶病测定
大豆病毒病介体昆虫研究概况*
浅谈漆酶-介体系统在染料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苹果花叶病如何治?配方施肥来缓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子系统及其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子系统及其要素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