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绘出改革图景

2018-01-13王春雪

雪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连续剧格萨尔西宁

王春雪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只小手紧紧地攥着铅笔,一笔一划地临摹着连环画中的人物,直到母亲催着睡觉,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手中的筆……这是七八岁时鲁峻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床头上的几本连环画已经被他临摹了无数遍,但他依旧画得津津有味。

从孩童时代拿起画笔开始,鲁峻的一生就紧紧地与美术联系在了一起。画青海第一部动画片、摄制青海第一部电视剧时担任美术设计、制作版画、画《西宁古城风韵图》《西宁城隍庙全图》……鲁峻的画笔下,是改革开放40年来青海社会发展的缩影。

1976年,31岁的鲁峻从青海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电视台工作。由于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鲁峻和另外一名大学同学被安排做美术编辑的工作。

那时的青海电视台员工只有三十几人,设备十分简陋,电视频道只有一个,播放的节目几乎都是买回来的专题片、电视剧和老电影等,自办的节目只有一档,名为《青海新闻》。虽然这档节目形式单调、画面也不清晰,但制作时却不简单。当时电视拍摄用的是胶片摄影机,拍出画面后先要显影出来,再把影像转换到磁带上才能播出,步骤繁琐,耗时费力,一期节目制作出来,往往要花很长时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消息传到了青海,同时传来的,还有国家电信局的微波信号。自此,青海电视台就可以转播央视的节目了,这极大地丰富了青海电视台匮乏的节目资源,也让不少青海民众的视野逐渐被打开。

青海电视台首先转播的央视制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这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评价很好。之后,青海电视台转播了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和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剧中大胆新奇的人物造型设计和丰富的情节设定,一下子点燃了青海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那时14寸的黑白电视在国内兴起不久,西宁拥有电视机的人家并不多,可能一栋单元楼里只有一两户人家有,家中没有电视机的人,会经常串门去别人家看。在鲁峻的记忆中,香港电视剧《霍元甲》播出时,掀起了争相看电视剧的热潮。那时,他家经常有一屋子人挤在一起看《霍元甲》,虽然给家里带来了一些不方便,他父母却从没有将那些人赶走,那个场景,多年后也成为鲁峻心中最温馨的记忆。

由于职业的原因,鲁峻和电视台的一群同事,成为青海最先感受到改革开放气息的一批人,他们青春洋溢,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大事业。那时,中国的动画片行业刚刚起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只有几部,那些动画片虽然制作简单,一秒钟只有七个画面,但是孩子们都喜欢得不得了,每次播放,都是争抢着去看。

鲁峻和同事们看到央视的动画片那么受欢迎,也想要做一部出来。一众年轻人说干就干,策划、编剧、构图、绘画、拍摄、后期制作,半年时间,他们就制作出了青海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片——《白龙驹的悲哀》。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十分有寓意的童话故事,一匹白龙驹觉得自己长得矫健、漂亮,十分自负,便不愿意拉车、耕地,久而久之主人不愿意养它,最后落得个被人遗弃的下场。

在制作这部动画片时,鲁峻不仅担任了美编的工作,还兼任了导演的职务。鲁峻先和同事商量,设计了人物造型和情节,然后精心绘画,用摄影机一帧一帧拍出来,最后定影、显影,导到摄像机上,制作完成。片子的视频拍出来后,鲁峻与几个同事根据视频添加了音乐、配了音,还添加了旁白。音视频全部制作完成后,大家集体观看,觉得不错,就送到了中央电视台。片子到中央电视台后,受到了不少领导的称赞,并在央视播出,《白龙驹的悲哀》也成为青海第一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术文艺类节目。

《白龙驹的悲哀》大胆的尝试和创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唤起了鲁峻和同事们的创作热情。此后,《架桥》《寓言三则》《小小伏击战》等一部部动画片被制作出来,并相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当时青海老百姓之间的一段美谈。

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0年间,鲁峻和同事们用挑战、开拓的精神,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就将青海的动画片制作水平推向了一个高度。

几部动画片的相继成功,让鲁峻和几个年轻人干劲十足,此时,国家政策也逐步放开,他们便把目光转向了电视剧的创作。

1979年是青海电视剧刚刚起步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经验,全凭主创人员们的自学和领悟,摸着石头过河,但鲁峻和几个同事硬是克服困难,制作出了青海历史上第一部电视剧《情操歌》。之后,《同学之间》等几部单本电视剧陆续被制作出来,鲁峻在这几部电视剧的创作中,都担任着美术设计的职务。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单本剧,逐渐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作为主创人员的鲁峻也意识到,单本剧承载的信息量太少,表现不出他设想的内容,就这样,鲁峻和他的同事们大胆地决定创作电视连续剧。

改革开放前,国家政策比较严格,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鲜有人创作,鲁峻认为,他自己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大胆地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展示给全国人民,要做一些具有开创性的事情。

随后他和同事们商议,决定拍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在当时,电视连续剧只有中央电视台等大电视台能够制作,很少有小电视台做出来。鲁峻和同事们想拍电视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改革开放赋予他们的那种开拓精神,让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竟然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摄制完成了二十多集的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这在全国的电视电影行业引起了轰动,也收获了各种奖项。

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制作精致,尤其是剧中的马战气势宏大、场面壮观,让观众震撼。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摄制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创人员们看到《格萨尔王》的马战戏如此精彩,就邀请《格萨尔王》的一众演职人员到中央电视台,协助他们拍摄《三国演义》中的马战戏。骑术精湛的青海演员们,很多镜头一遍就拍过,给央视的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萨尔王》拍摄的时候,剧组的分工还不明确,鲁峻不仅要担任美术设计,还要负责道具和外景场地的选取工作。《格萨尔王》中有许多场景转换,又得突出藏地风情,这给担纲美术设计的鲁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耽误拍戏的进度,鲁峻就提前跑到藏区考察、踩点,听藏民们讲述格萨尔的故事。在鲁峻多年后出的一本画册上,可以看到他当年的绘画手稿。格萨尔王的帐房、宫殿以及宫殿内的寝宫、议会厅等场景,都经过精心设置,颇有藏地风情。

为了保证内景拍摄的真实性,鲁峻和摄制组借用了几间多巴工厂的废旧车间,运用棚内搭景的方式,表现格萨尔王宫殿的恢弘和华丽。這是青海电影电视剧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棚内搭景的摄制方式,为后来的青海电视剧制作积累了经验。用棚内搭景的方法拍摄,光线饱满、场景逼真,为电视剧增色不少。

作为美术设计,鲁峻在选择外景时,经常要提前去考察和选景,从大通广惠寺、互助佑宁寺,到果洛、玉树的草原和寺庙,他跑遍了大半个青海。哪个场景需要建房子,他就找人去建,需要桥,他就找人去搭。有一次拍摄时,鲁峻已经选好了外景,但剧本中写到,格萨尔的大军要经过一座桥,可当地并没有桥,鲁峻只好找来当地的牧民,临时在那里搭了一座桥。经过近三年的辛苦拍摄后,大型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终于杀青,鲁峻和演职人员们也积累了从未有过的摄制经验。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成功,让鲁峻和主创人员有了继续挖掘青海本土文化的想法,此时,正好有个青海作家写了个剧本,讲述了一批热血青年大学毕业后到青海支援建设,在青海艰苦奋斗的事情,其中的恩怨情仇十分精彩。青海电视台领导看到剧本后,就将其买下,鲁峻和同事们又开始了电视剧《柴达木人》的摄制。

不过这一次,电视剧的拍摄并不是由青海本土剧组单独完成,而是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这是电视台领导和鲁峻等演职人员为了让本土电视剧走出青海而想到的方法。这部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开创了青海电视剧剧组与电影制片厂合作的新模式。虽然这部剧的取景地从青海辗转到了河西走廊、江南水乡,最后到了上海,拍摄战线很长,但在上影厂剧组的帮助下,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杀青了。

与上影厂的合作,让鲁峻和剧组人员从中学到了很多,上影厂的演职人员很专业,执行力也强,只要摄像机一开,演员立马到位,所有演职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效率非常高。此外,他们在经费预算、演员选用、片场指挥、后期剪辑等制片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对青海的影视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两部片子,是改革开放后青海摄制的最重要的两部电视剧,在西北和全国都获了奖,也让青海电视剧逐步走向了省外。鲁峻和同事们主动与上海、北京的摄制人员学习、交流,在很多省份不敢花钱去拍电视剧的时候,让青海电视剧制作走在了前面。

之后的十几年中,鲁峻为二十多部电视剧和专题片作了美术设计、策划和监制,但即便工作再忙,他都没有放弃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他知道,那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从最初的国画开始,鲁峻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尝试新的技巧和形式,并集中精力在版画创作上寻找突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鲁峻的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心曲》《牧马人》《湖畔》等一系列版画的问世,将他的艺术创作推向了顶峰。

鲁峻的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夸张而不失其真,变形而不失其美,把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概括为黑、白、灰三种颜色,从细微处展现高原人民坚韧、朴实的生活状态。1983年,鲁峻创作的版画《湖畔》,参加了全国美展,并获得了青海文艺奖一等奖,还在香港举行的“版画60年”展览上展出。此后,版画《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鲁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在野外工作时的见闻和感受有关,也与上大学时受青海著名画家马西光、梁守义的影响有关。上世纪70年代,鲁峻在青海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得到了青海著名画家马西光、梁守义等前辈的指点,尤其是在梁守义的影响下,鲁峻逐渐喜欢上了版画。

曾有很多次,梁守义在制作版画时,让鲁峻在旁边观看。鲁峻仔细观察梁老师是如何起稿,如何着笔,如何把一幅画画出艺术境界的,也是从那时起,鲁骏的美术创作不再闭门造车,他积极与画家们交流、沟通,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上世纪90年代后,鲁峻做起了繁忙的行政工作,因此艺术创作也逐渐减少,2005年,忙碌了大半辈子后,鲁峻走下了工作岗位。退休后的他,终于有了大把时光,重新拿起画笔完成儿时的夙愿。

有一段时间,他喜欢上了走街串巷,无数个清晨和午后,他踱步在老西宁城所在的街巷,拾捡那些儿时的记忆。鲁峻家小时候在观门街,儿时他就和小伙伴们在老西宁城里玩耍。上世纪50年代,随着西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西宁的老城墙、老街道、旧商铺都被拆除。鲁峻行走在那些熟悉的街道里,心中充满了遗憾,他暗下决心,要把自己脑海中老西宁城的旧貌以绘画的形式留存下来。

2012年,鲁峻开始了画老西宁城的工作,2015年,他耗时三年潜心创作的白描工笔画《西宁古城风韵图》终于完成。《西宁古城风韵图》高36厘米,长22米,画作以上世纪40年代中叶至50年代初为时间背景,以西宁砖包城墙外围为构图布局,以古城墙作为空间背景,集中展现了老西宁的古城、古韵、民俗及民风。香水园、北门泉、大西门、八仙树、春秋楼戏台、朱仙塔院等许多老西宁古迹跃然纸上。《西宁古城风韵图》中有生活场景一千四百多个,人物1364个,车马45辆,牲畜60头,骆驼12峰,店铺21家,摊位三十多处,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树木风光,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别具一格的优美画卷,堪称老西宁城的《清明上河图》。

《西宁古城风韵图》的潜心创作,似乎让鲁峻找到了改革开放初那种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状态,所以他想把老西宁城的地标建筑——城隍庙也画出来。2016年,鲁峻开始了绘制城隍庙全图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创作,今年,这幅工笔白描的《西宁城隍庙全图》创作完成。《西宁城隍庙全图》是一幅长卷,宽0.5米,算上题、跋,长近七米,完整还原了上世纪40年代末,西宁老城隍庙热闹非凡的景象,整幅画作完全按照史料记载和实物绘制,人物描绘细致、神态各异,布局精巧、独具匠心。

《西宁古城风韵图》和《西宁城隍庙全图》中人物众多、场景丰富,不仅颇具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这两幅图从商业、交通、民风、民俗、建筑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上世纪40年代老西宁人的生活面貌,给后人了解老西宁旧时的风貌提供了一段形象化的资料。

在改革开放前夕参加工作以来,鲁峻的人生轨迹与时代的发展保持着同步。改革开放初期,鲁峻用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笔触,描绘了青海影视人在艰苦条件下奋勇前进的英勇形象;上世纪80年代,鲁峻用独特的版画艺术,展示了青藏高原瑰丽奇绝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而在新千年之后,鲁峻将目光转向了儿时最熟悉的事物上,在他细腻地描画下,六十多年前的老西宁城跃然纸上。

改革开放40年,鲁峻用画笔描绘出了时代发展的图景。

猜你喜欢

连续剧格萨尔西宁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一念一生(电视连续剧《庆余年》主题曲)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柿 子 红 满 天(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片尾曲)
岁岁年年一首歌(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主题曲)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格萨尔》向何处去?——后现代语境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