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和县绿地系统景观提升的研究

2018-01-12熊升宇朱爱青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太和县网络提升

熊升宇+朱爱青

摘 要:2016年为太和县建设提升年。通过对绿地景观的改善,旨在美化市容、改善人居环境,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该文以此为背景,从绿地现状、绿地提升建议及总结太和县绿地提升的策略3个方面对全区的绿地系统进行整体改造和系统提升,其规划编制方法可对后续系列绿地改造提升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提升;太和县;生态;网络

中图分类号 TU9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97-06

Abstract:For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ihe County in 2016,through the green space landscape improvement,to beautify the city appearance,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trive for the national garden city and the forest city.Based on this background,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green space recommendations and summary of the green space strategy,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and system upgrade of the greenland system in the whole area are carried out.The plann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and guide the follow-up improvement of green space.

Key words: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Ascend;Taihe County;Ecology;Network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绿化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和功能需求。改善环境不仅能实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使得城市的规划更科学,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和谐。此外,在旅游经济盛行的时代,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提升城市形象,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因此,绿地系统景观提升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基于此,本研究对有意发展旅游经济的太和县进行调研,结合《太和县绿、林地生态旅游及景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提升规划》),对太和县绿化景观提升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

1 太和县绿地的现状

1.1 太和县绿地优势 城市绿地建设持续,城市绿量有所增长,近年绿化发展迅速,沙颍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初见成效,围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提倡林业产业化发展,本底好,生态资源丰富。

1.2 太和县绿地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景观已逐步成为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象征,强烈地体现着市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1],城市绿地面临全面提升。本文依据城市绿化景观提升规划的编制思路,结合太和县的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对其绿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2.1 宏观上的不足 太和县现状绿地的分布比较分散,各个绿地之间没有串联起来,由于绿量不足,使得生物的活动空间变小,无法很好的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不够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生态安全格局不足。不利于生物之间的交流,物种的丰富度由此降低,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零散分布的绿地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增加了市民使用绿地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绿地的功能比较单一,仅满足了生态效益,却未结合经济效益,所以其景观格局构成相对被动,仅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绿地的景观单调,生境单一,品质较低,难以满足市民和游人的审美需求,特色植物和精品植物太少,不足以吸引人们去观赏,对于绿地停留在对量的追求上,而对质的要求却未能达到。纵观整个太和县的绿地存在以上3处不足,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呈现出总量不足且分布零散,功能不强,绿地品质和景观价值低的问题。

1.2.2 中观上的不足 绿地的布局不合理,公园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新建城缺少集中绿地,不能满足城区居民出行需要。公园缺少地方特色,文庙、南北清真寺都是太和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是凸显古城风韵的重要载体。公园绿地建设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状绿地以道路附属绿地为主,公园绿地数量少,占地面积小,类型单一,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匮乏,街旁绿地数量较少,未形成体系,生产绿地集中于中心城区东南角,防护绿地依托废旧铁路沿线和沙颖河湿地沿线布置,植物群落形式较为单一。

1.2.3 微观上的不足 太和县现状绿地存在一些小问题,影响了整体的绿地的质量,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大致分析了其在细节上所存在的问题。太和县的现状绿地以道路附属绿地为主,公园绿地则是数量少,占地面积小,绿地量有限,且绿地使用大量的花岗岩铺装。植物造景手法不够丰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绿地功能属性使用不当,树种较为单一且观赏性不够,乡土色叶树种利用较少,缺乏季相性植物景观;乔灌草比例失调,地被植物极为缺乏,未能形成一定的层次变化,落叶树种较为缺乏,且常绿落叶比例不当。城区道路边绿化带采用了较高的地形造坡,影响了园路和休闲场地的布置。郊区道路或公路边上绿化可采用较高的地形塑造丰富的绿化层次。

2 绿地系统的规划提升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凯文·林奇提出了他著名的城市意象的5个要素——标志、节点、路经、区域和边缘,在以城市为规模的概念和设计城市的系统内描述了它们的联系,在城市和个人之间建构了人文的联系[2]。为太和县绿地系统骨架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合理规划和完善这些要素,以提高城市的空间秩序,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endprint

依据太和县的本底特征和城市道路体系,提出了比“环两网,两轴多廊,三核多园”的绿地系统。根据这个体系,逐步优化,在现状林地基础上,完善林网系统,丰富林地层次,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化,网络化,更好的串联起整个城市的生态绿地,并辐射到城市的各个地区。

2.1 指标的提升 根据《太和县绿地系统规划》,近期2017年年底,达到安徽省园林县城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6m2,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21%,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5%;远期2030年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9m2,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33%,绿化覆盖率不小于38%,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再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努力,力争至2050年,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一道达到更高的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0m2,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35%,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0%,各绿地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将太和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的皖北明珠。

2.2 布局结构的提升 此次规划将点状、环状、网状、放射状几种模式加以综合利用,进行组合,形成网状放射状等布局模式,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合理。

2.2.1 三环两网 太和县三环为外环道路建设的生态绿化环、沙颍河同漯阜铁路沿线绿带围合而成的生态环和环城河生态环;这三环由内而外的将太和县一层层的环绕住,使得太和县的绿地更加有体系,辐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以往小区域的影响,而是整个大范围的改善,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艺术风貌有一定作用。两网为道路绿地网和城市水网,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引水入城工程,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水网,依托道路两侧的绿地和滨水绿化,编制水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两网主要的提升对象是建成区,将其绿地编制成网络,使其更加精细,且能够将城市大部分绿地有机的串联起来,有利于生物的迁徙和生态群落的建立,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此外,道路绿地和滨水绿地的提升也起到美化环境,保护水源的作用,其辐射的范围广,服务的对象多,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2.2.2 两轴多廊 以沙颍河轴线和原漯阜铁路轴线为城市绿轴,这两条轴斜跨整个太和县,控制和统领城市空间,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此次规划设太和大道北延段绿廊和太原河东北段绿廊及漯阜铁路南延段绿廊为一级廊道,设宁洛高速东延段绿廊、快速通道绿廊、太临河绿廊、白杨沟绿廊为二级廊道其他小廊道设为三级廊道,这三級廊道各有其优势,一级、二级廊道为较宽的宽带状廊道,其包含边缘种和内部种,绿量大,三级廊道为狭窄的线状廊道,其边缘种生长占优势。廊道一方面将整个城市景观分隔开来,另一方面也将不同部分的景观连接起来,起到了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的作用[3]。

2.2.3 三核多园 根据城市内部的需求及现状绿地的考量,为城市划出了三核多园,分别是沙颍河湿地公园、护城河公园和原漯阜铁路公园,这3个公园分散在城市的内部,能很好的满足各个区域的市民的需求,它们处于两条生态环上,绿地资源丰富,能与其他景观进行交流连接。在规划目标中,它们将成为建成区最大的3个公园,可以很好的展现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艺术风貌。其他公园则是依照其规模,地域和需求分成社区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4个等级,并依据等级对公园的绿地分别进行提升。社区公园设在居民区,其服务对象是附近居民,绿化量适中,需要设置锻炼设施和休闲场地供居民使用,其规模小但是数量多,尽量要辐射到城市的各个小区,以便市民的休闲。区域公园和城市公园规模较大,服务于整个城区的市民,绿化规模大,铺装量大,需要设置一些休闲场地和节点。郊野公园公园设置在自然条件好,人口密度小的郊区,兼顾着保护环境和服务市民科普教育等功能,规模大,铺装量少,可适当设置休闲场地,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且郊野公园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高,所以我们把郊野公园设置在郊区,并会对郭庙乡的郊野公园及“万亩”森林公园等地进行绿化提升。

2.3 各类绿地景观的提升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宏观的规划和微观的设计出发,提出了对应的整改措施:生态绿地景观提升、公园绿地景观提升、生产绿地景观提升、附属绿地的提升、防护绿地的景观提升2.3.1 公园绿地的提升 城市公园是居民户外游憩、休闲娱乐、交往的基本空间,并其综合环境特征会对居民的活动有一定影响[5]。公园绿地的布局和建设是反映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是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5]

2.3.1.1 展现综合公园的景观特色 城市化和全球化使我国城市的园林景观地方性以及城市风貌特色逐渐丧失,这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体现出来的重要问题[6],综合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的一部分,要求其内容丰富,深刻理解和挖掘这些文化是创造特色景观的灵感源泉[7]。具有相应设施,能满足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可以结合人文历史,将地方特色融入公园建设中,使得公园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公园绿地提升中注意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平面上疏密有致,有聚有散;对近、中、远不同景观视觉效果进行控制,避免景观单一;丰富视觉中心的视觉效果以控制游线节奏,有序的在场地内视线效果最佳的景点营造出中心点,形成其视线的焦点,以突出不同主题特色的景观效果,营造几个视觉中心;创造制高点方便游人俯瞰园景。

2.3.1.2 提高社区公园的舒适度 社区公园是为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的,场地小而精,要求舒适安全,设施齐全,满足居民活动和集散,尺度需要把握好,尽量避免大面积的铺装,休憩场地需要提供林荫。

2.3.1.3 完善专类公园的功能设施 专类公园需要结合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改造,要设有游憩设施,绿化占地比例也要严格达标。

2.3.1.4 增加带状公园生态价值 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水滨等建设的有一定休闲游憩设施的狭长性绿地。带状公园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具有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在城市绿地网络化系统中成为点与点、点与面相互连接的桥梁。要求小型街旁绿地位置按500~800m服务半径均匀布置。endprint

2.3.1.5 丰富街旁绿地的布局结构 街旁绿地规划设计要求根据所处环境,采取与环境相协调的多种布局形式和灵活的构思内容,应注意提供较多的树荫和座椅。

2.3.2 生产绿地的提升

2.3.2.1 增加生产绿地数量,提升苗圃科技含量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苗木的自给能力,按照《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要求,生产绿地应不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结合太和县苗木产业的区域市场情况和城市外围可利用土地的现实情况可增加生产绿地数量。强化新品种的引种培育,以满足城市用苗的需求。

2.3.2.2 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大量游客 产绿地不仅仅提供苗木,還和依托绿地开展农业观光项目,丰富市民生活,为苗木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支撑。

2.3.3 防护绿地的提升

2.3.3.1 发挥道路绿地隔离噪音和卫生防护的作用 对于道路和铁路两旁的防护绿地,需要最大程度地提高总叶面积及绿化覆盖率,以便多层滞尘、降噪,吸纳有污染气体,优先种植乡土树种,保证绿地的生态稳定性。

2.3.3.2 发挥生态廊道的作用 对于铁路两旁的绿地,除了需要防尘降噪外,还需要其发挥生态效益,成为连接各个斑块的线状廊道。

2.3.3.3 提升工业区周围的绿地的卫生防护作用 太和县的卫生防护绿地结构宜采用紧密结构:一般该种结构的林带是由主乔木、亚乔木、灌木等搭配组成。紧密结构林带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中等力的气流遇到林带时,基本不能通过,大部分气流(含污染)从林带上部通过,在林下附近形成静风区,但气流速度会很快恢复,防风距离短。

2.3.3.4 提高河流防护林景观特色和生态效益 应具有当地特色和抗污染的树种,起到有效的防护隔离作用,并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周边环境。种植结构上采用多样层次和种类的乔、灌、地被布置成有进退疏密变化的防护林带。

2.3.3.5 减少高压走廊隔离辐射污染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高压走廊一侧植物结构要求:植物个体或群体的高度随着离垂直于高压导线方向的距离的增大而增高,随着导线向拉线塔杆方向的对地距离的增大,林带宽度逐渐变窄,同时植物向更高的高度配置,林缘处植物高度不小于人体以上不受辐射的高度。

2.3.4 附属绿地的提升

2.3.4.1 河滨、湖滨绿地一体化 要保持与河滨、湖滨绿地一体的设计,强调与滨河景观相互结合,将公共空间建设与人行、车行交通体系相结合,体现自然生态、休闲、滨水特色。

2.3.4.2 道路绿地适地适树 根据道路等级和性质的不同进行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景观整体设计以自然、简练、整齐为主,坚持“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

2.3.4.3 服务便民,以人为本 居住区附属绿地应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他通透式栏杆、矮墙作分隔,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要注意老人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的设计,动静结合,保证安全,提供必要的儿童游戏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及活动场地。

2.3.4.4 提升社会效益,共享绿色资源 公共附属绿地除了本身的生态功能,还具有外向的景观特色。对于一些公共性较强的公共附属绿地应力求开敞,与周围景观相融合相渗透,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2.3.4.5 增强卫生保健,提升企业形象 绿地不仅要起到隔离防护作用,还应结合工厂的特点、区位进行植物配置,以满足不同工厂的需求,力求在进行卫生保健的同时起到提供职工游憩的功能。

2.3.5 其他绿地的提升 太和县风景林地的提升可进行树种调整,以改造风景林的林相,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人工措施,人工促进森林群落的自然更新。通过树种调整和景观抚育相结合,乔灌花藤相结合,突出植物季相变化特色,以期形成多树种、多类型、多层次的混交风景林[8]。对于一些林相单一的林地,进行皆伐更新,避免因物种单一而导致的结构脆弱同时,调整树种可以达到提升其景观的效果,乔木、灌木、藤本相结合,突出植物季相变化特色,丰富植物的结构层次。此外,对林地里的枯立木、病腐木、濒死木进行处理,对于郁闭度过大的片区,应采取采用疏透抚育法,留下树种珍贵,树型较大、枝叶较稀、生长良好的树,确保植株有合理的生长空间,改善森林景观效果。

2.4 树种的提升 植物是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若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我们进行合理配置和种植,在树种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适地适树,即选择能适应城市土壤、气候等因素的树种,其次还要选择符合本地市民的审美和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树种。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强调生态园林的理论,考虑植物的特性、植物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绿地的性质和土壤条件,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复层结构,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9]。太和县在中国园林植物区划中属于Ⅳ区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植物生活型种类配比关系可参照同区的郑州、徐州等城市的标准,对总体规划进行适当调整,本规划植物生活型配比关系及要求如下。乔木与灌木比例按各类园林绿地而异。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的种类比为6∶6∶2∶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植数量比例规划为1∶2;速生与慢生树种的比例为1∶1;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之比为2∶1,其中外来植物中,种苗外地调入与本地驯化的比为1∶1.1;在生态建设上,保持合理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树种搭配和混交比例。生态林占80%以上,经济林占20%以下,树种搭配混交比例不低于30%;绿地中乔灌木覆盖面积不得低于绿地总面积的70%。经过调查列举出太和县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如表2所示。

3 太和县绿地提升的策略

规划首先对区域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了解太和县的区位条件,此次项目的主要背景,并结合政府提出的规划目标,制定出一系列规划内容与要求。此次提升规划的理念为:城乡协调、衔接沟通、生态构筑、特色塑造。根据这一理念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思路,要以前期的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构建太和绿地总体特色体系,对绿地系统进行适当的优化完善,针对不同类型的绿地提出相应的改造提升策略。结合近期建设任务,对重点项目提出控制引导建议,以有效指导后续的绿化景观设计。endprint

3.1 公园体系化 根据太和县公园的功能和规模大致分为郊野公园、城市级公园、区域级公园、社区级公园,郊野公园的生态效益要大于其社会效益,所以要坚持生态优先、彰显自然特色,城市级公园、区域级公园、社区级公园侧重于发挥其社会效益,需要一定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依据公园级别和服务半径,对于其活动内容与设施布置进行相应的设计。

3.2 开放绿地体系化[10]绿地系统的提升中,要依据各绿地的特点,进行全方位提升,利用外圍优质的生态资源,规划出生产绿地,引绿入城,以绿环城,形成环形的生态绿地,结合县城的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强化各个绿地间的衔接沟通,把零散的绿地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打造出健康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

3.3 生态廊道体系化 依据太和县原有的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构建出太和县生态廊道,形成以沙颍河轴线、原漯阜铁路轴线为城市绿轴,多级廊道有机串联的廊状绿地系统。

3.4 道路绿地提升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廊道体系。它真实的反映着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民审美意识、城市具体风貌,兼具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道路绿化总的设计主题是“色养”,道路绿化品种以开花植物和色叶植物为主,常绿植物适当搭配,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不同道路选择不同的基调树种,形成道路的景观特色。城市快速路和重要主干路作为门户道路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简练、整齐,符合行车视线的要求,树种宜选择景观性好的落叶乔木与花卉灌木相结合,加强路侧绿带建设,使其与沿路用地性质主要是防护绿地和带状公园相结合,尤其是局部加宽以公园标准建设的防护绿地。活力道路要求绿化覆盖率高、绿化效果突出、尺度宜人,以种植高大荫浓的行道树为主,加强行道树等植物的养护,进行地被植物的丰富与更新,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特色道路强调可识别性和方向感,人性化空间塑造,生活化的尺度,选择一些大冠的行道树,通过绿化塑造宜人的街区尺度,注重步行空间建设,宜与街头绿地建设的相结合,宜采用具有文化提示作用的特色小品和市政设施,体现太和绿化和文化特色。

4 结语

城市绿化的提升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合理的方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提升规划》以现状调研为前提,从现状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得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1]。规划目标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城市的本底资源,发挥其优势,改善其不足,使得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顾及到生态的同时又能发挥其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真正做到服务于生态,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马一卉.谈现代城市景观改造及园林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7):250-251.

[2]董禹.凯文·林奇人文主义城市设计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薛兴华,段晓凤.城市绿化公园综合环境特性对居民游憩活动的影响[J].城市规划,2012,36(10):40-44.

[5]梁颢严,肖荣波,廖远涛.基于服务能力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J].中国园林,2010,26(9):15-19.

[6]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08,5(03):87-92.

[7]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8]彭先红.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地林相改造问题初探[J].企业导报,2015(09):172-173.

[9]高晓青.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对策及其绿化植物配置原则[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3):89-91 .

[10]朱爱青.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下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提升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7,19(5):45-50.

[11]刘晓曼,殷洁,罗小龙,等.面向大事件的城市绿化景观提升规划—以《南京市建邺区绿化景观提升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6(12):49-53.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和县网络提升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