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洵主任医师治疗寒咳经验初探

2018-01-12付莲花

关键词:散寒外感医家

付莲花,周 洵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医认为咳嗽[1]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寒咳是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但是在当代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并没有对寒咳进行明确的描述,导致较长时间内寒咳病症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常常存于其他证型中。周洵主任医师通过不断观察和总结,结合20余年的诊治经验,认为前人提到的寒咳确有独特内容,应当挖掘。贵阳处于高原地区,阴雨连绵,天气潮湿,加之肺为娇脏,喜温恶寒,每到冬春季节,患风寒咳嗽者甚多,周洵主任医师多以寒咳辨治,以杏苏散为基础随证加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疗效显然。

1 寒咳简介

对寒咳有具体描述的中医典籍可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侯》[2]:“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咳,因之而咳是也”。唐朝《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肠腑咳嗽第五》[3]记载:“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

2 病因病机

外感和内伤皆可导致咳嗽。外感咳嗽包括风热,风寒,风燥咳嗽,很少将寒咳单独立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4]曰:“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景岳全书·咳嗽》[5]篇指出:“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现代医家石海燕[6]认为:“寒咳属于外感咳嗽的范畴。”蒋志孝[7]认为在冬春季节气候较冷时咳嗽易发作。魏建中[8]、尹新中[9]二者认为寒咳的病因是感受寒邪所致。综上所述,各代医家对寒咳病因的认识都离不开寒邪外袭。其病机多数医家认为与“肺合皮毛,寒邪侵袭肌表皮毛,伤及于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有关。周洵主任医师认为寒咳病因主要有两点:(1)平素体虚,复感寒邪侵袭;(2)滥用抗生素及苦寒药物。其病机主要是内外合邪,伤及肺脏,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上逆所致。至于其病位,虽然《内经》[10]提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其主要病位在肺。寒为阴邪,主收引,日久可伤及气道,使气道痉挛,故其病位还可累及气道。

3 临床表现

沈金鳖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11]中写到:“咳嗽之因,共十有六:一曰风咳……二曰寒咳……大概寒伤肺而咳者,其脉紧,必兼鼻塞声重,憎寒发热,无汗,烦躁,不渴胸紧,甚至音哑”。现代医家认为寒咳的主要特点是:干咳,或有少量白色泡沫痰,晨起或受寒时咳嗽加剧频作,可伴鼻塞声重,流清涕.恶寒发热,不口渴,脉紧,日久仅有咳嗽、咽痒症状。周洵主任医师认为寒咳主要表现为:咳嗽加寒性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其特点为刺激性干咳,晨起或受寒时咳嗽加剧频作,咽痒,或有少量清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治疗方法

沈金鳖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所写到:“大概寒伤肺而咳者……宜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明李梴在《医学入门杂病外感咳嗽》[12]中提到:“寒乘肺,咳……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或苏沉九宝丸,华盖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介绍了冬天多为风寒之气,治疗宜兼散,加入防风、桂枝、紫苏、麻黄等。近代医家全权、魏成功[13]认为寒咳临床治疗,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加减。雍履平[14]认为怀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和白芥子。魏建中治疗寒咳初则祛除寒邪,止咳化痰为主……药物主要包括: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杏仁、前胡等。石海燕认为治疗寒咳应当选用止嗽散加减。周洵主任医师治疗以宣肺散寒,理气止咳,主要采用杏苏散加减。

5 病案举例

患者,樊某,女,25岁,2018年03月06日初诊。患者咳嗽1月就诊,1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咯痰,痰色白质清稀,晨起和遇冷时尤甚,伴咽痒,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就诊于外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强烈枇杷露”等治疗,咯痰症状好转,但咳嗽症状仍然持续存在,故今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平素体虚,二便调,精神、饮食、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浮紧。体查:咽部充血,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周洵主任医师询问该患者病史后,分析如下:该患者平素体虚;发病时间为春季;诱因是受凉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辨属于祖国医学“咳嗽病”范畴,证属于“寒咳”。患者平素体虚,邪气易侵入人体发病。寒属于阴邪,主收引,经鼻腔进入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部,引起气管、支气管、肺部毛细血管痉挛收缩,故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咽痒,晨起和遇冷时尤甚。寒邪侵袭肌表皮毛,皮毛受阻,卫阳被遏,故见无汗,怕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寒邪侵袭肌表的表现。治以宣肺散寒,理气止咳。予杏苏散加减,拟方如下:杏仁12 g,桔梗,法半夏,茯苓15 g,陈皮10 g,前胡12 g,紫苏叶15 g,麻黄10 g,荆芥12 g,防风12 g,枇杷叶15 g,矮地茶20 g,浙贝15 g,甘草6 g,苏子12 g,蝉蜕12 g,地龙12 g,黄芩10 g,共6付,日一付,分3次温服。1周后复诊,患者自觉咳嗽,咽痒症状明显缓解,继服4付,症状全愈。

按语:杏苏散是出自于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在《方剂学》[15]中属于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也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基础方。本方大多药物性温,温能散寒。方中苏叶、桔梗宣发肺气;杏仁、前胡、苏子降气化痰。一降一升,有助于恢复肺主宣发肃降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杏仁可以适度抑制呼吸中枢,具有止咳功效[16]。法半夏、茯苓、陈皮三药合用理气化痰。麻黄、荆芥、防风、紫苏叶疏散表寒,去除寒咳致病因素;枇杷叶、矮地茶、浙贝增强止咳之功;患者咽痒,故加蝉蜕、地龙利咽。黄芩临床适用范围广泛,方中加黄芩,取其具有抗微生物作用。有实验研究表明:黄芩苷能抑制大鼠离体气道平滑肌的收缩。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宣肺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

寒咳相当于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治疗往往以镇咳、祛痰为主,但疗效往往不明显。周洵主任医师结合自己20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寒咳上有独到的见解,运用此方临证进行加减,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散寒外感医家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胃泰灵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