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学生为本,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2018-01-10蔡婷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习主人主体

蔡婷婷

摘 要: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 主体 学习 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138-01

现代教育学普遍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早在几十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出了相关看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了解了先生的教育理论之后,我对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做”,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运用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也与现在的教育理念相吻合。那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具体该怎么做呢?

1 重视插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或者观看视频,或者进行表演等。课堂的氛围十分热烈,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但有时候效果却不是很好。在思考过后,我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学生并没有理解老师组织这一活动的意图,往往是“看个热闹”;二是这些活动给一些学生提供了一些“渾水摸鱼”的机会,并没有真正融入其中。针对这个现象,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有时候可以简化一些方法,从教材入手。

一本语文教材,通常由文字和图片构成,文字为主,而图片为辅。教师的教主要以文字切入,帮学生从文字中获取相关的知识。那么,图片呢?编者既然把图片放入了教材中,那图片就不可能是无用的。而且,文字毕竟是毕竟抽象的事物,学生长期面对文字,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但图片是形象直观的,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中加以利用呢?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以将插图纳入视野,运用插图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理解主旨、把握形象、培养情趣。这样,课堂也会更具活力。在准备汉语拼音《z c s》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书本上四只小刺猬学拼音的图片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刺猬在学拼音。这样,学生的学习也会更有趣味一些,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导入、设问、练习等,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渐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青蛙写诗》一课中,教师在导入的环节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提问学生“认识这个小动物吗?”在学生认出动物之后,再让学生观察一下图片上青蛙的神态,学生发现这只青蛙抬着头,似乎在发表什么感想,这样也更好地引出了“写诗”的主题。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补画插图,把平实的文字、抽象的推理化作具体的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夕阳真美》一课中,提到太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

色……”,这里书本上的插图是不完整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试着涂一涂云的颜色,并涂一涂省略号中没说到的颜色,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利用插图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2 联系生活,增加学生参与机会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接触的事物比较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浅。教师提问如果与学生生活距离过大,他们往往不能领会老师意思,教学会产生极大困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第一,教师在导入的环节多加入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二,教师在讲解时联系生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第三,教师举例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能感同身受,体会解决事情的方法。

在教学《一个接一个》时,教师提问:“老师小时候常胡思乱想,希望天天吃零食,天天玩不写作业。你们会这样吗?”小朋友年龄小,坐不住,难免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问题较符合学生实际心理,教师的提问一下拉近了师生距离,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在口语交际《听故事 讲故事》中,要求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知道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学生虽然明白,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老鼠嫁女》的故事时,故意说得小声,大家听不清。然后,老师再大声。通过不同的音量感受大声讲故事这个要求,并在之后的学生讲故事环节再对此加深印象。这样,学生有了实际的体会,则对题目中的要求也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对于老师来说,能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一个距离生活十分相近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这除了能极大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乐意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之外,也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一部分。

3 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培养创新精神的最好时期,是儿童时期。小学语文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平台。陶行知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目前最关键的是需要教师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

《狼和小羊》一文最后并没明确说明狼最后有没有吃小羊。教师可对此善加利用。让学生分成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狼最后吃了羊,另一方认为狼没有吃羊。分别说说之后发生的事情。在“狼吃羊”阵营中,有的认为小羊一动都不敢动就被吃掉了;有的认为小羊跑得太慢一下就被抓住了;还有的甚至说又冲出了一头狼,小羊跑都来不及……而“狼没有吃羊”的阵营则更热闹了!有的认为小羊一溜烟跑掉了,狼追不上;有的说小羊跑到了猎人的陷阱边,把狼骗到了陷阱里;还有的说小羊跑到了老虎地盘,老虎跟狼打了起来。小羊趁机跑掉了……这时老师任学生自由发散思维,说出各自看法。学生在交流中,想法也逐渐成熟,思维也越发清晰。

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树立起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学习主人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主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