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ornqvist-Theil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增长核算研究

2018-01-10郑志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粮食要素农业

程 申,郑志浩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Tornqvist-Theil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增长核算研究

程 申,郑志浩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采用Tornqvist-Theil指数方法,测算了1978—2015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各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78—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除劳动力投入外的投入要素,虽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波动,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机械、化肥、土地及其他中间投入要素增长也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但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制度、政策、价格对粮食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关键促进作用。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供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确保耕地面积、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供给的重要措施。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要素;粮食生产

自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2004—2015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了12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连续12年的快速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伴随着中国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中国粮食临储库存也同步迅速增加,其中,2015年玉米临储库存量达1.54亿t,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库存则超过了6 000万t[1]。目前粮食的高产量、高库存局面是否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了保障?虽然当前粮食供给相对充足,但从长远看,粮食供求关系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没有减弱。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粮食需求量的增长。不仅如此,当前世界粮食库存量和消费量的比值下降,粮食库存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降低。供求关系的两个关键性变化,表明当前世界粮食供求已经发生了逆转,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并不稳定[2]。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食物消费结构转型以及人口增长,中国粮食需求在不断增长。然而目前中国农业特别粮食生产正面临着重大挑战:第一,自2003—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改变,农业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中国迎来了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度的转型期[3]。新时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表现为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妇女化,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第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中国耕地面积及水资源呈现缩小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郊区,水田和高产的旱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突出;而且随着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现有的耕地地力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用水总量短缺,耕地、淡水资源制约加大。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增大,自然灾害风险加剧。第四,随着中国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提高粮食产量的政策受WTO规则约束,政策空间缩小[4];另一方面,粮食生产供求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增强,来自国际市场的不安全风险增加。因此,在政策空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未来中国粮食的安全供给依然面临着挑战。只有符合中国要素禀赋的粮食增长模式,才能保障中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实现中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相关文献回顾

探讨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老话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众多。LIN[5]基于1970—198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扩展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其他因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其研究结果表明,1978—198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来自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这一时期农业TFP迅速提高的关键因素。ZHANG等[6]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了农村制度变革和气候因素对于1978—1984年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发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农村制度变革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粮食增产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LIN[5]的估计结果高估了农村制度变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

基于LIN[5]的研究框架,黄少安等[7]、乔榛等[8]对农业制度变迁的增长效应做了扩展性研究。黄少安等[7]证明了1949—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影响巨大。乔榛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制度变革、税费改革以及财政支持是1978—2004年不同阶段农业增长的主要保障。另外,HUANG等[9]、FAN等[10]以及王红林等[11]估计了农业科技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证实了农业科技投资对农业可持续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除了上述采用生产函数直接估计农业增长源泉的文献外,还有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指数测算方法,重点了解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WEN[12]运用增长核算指数法测算了1952—1989年中国农业TFP的演变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以前的农业增长主要源于投入要素的不断增加,而1978年后的农业增长则主要依靠农村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FAN等[13]采用Tornqvist-Theil指数法,计算了我国农业产出、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COLBY等[14]、JIN等[15]、陈卫平等[16],采用Tornqvist-Theil指数法,测算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WU等[17]、周瑞明[18]、李谷成等[1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估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情况。此外,FAN[20]、匡远凤[21]等,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主要构成要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以及投入要素对中国农业生产增长的贡献。

上述研究结果增进了对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增长源泉的了解,明晰了制度变迁、农业政策以及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增长的作用。然而,除了少数研究外(如COLBY等[14]),大多数已有文献对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结构变化及其对产出增长贡献的关注不够。度量各投入要素结构变化轨迹,有助于正确判断农业和粮食增长方式,发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另外,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过去的支农、惠农、强农的农业农村政策,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增长。因此,有必要将2004年以来的粮食生产状况放入过去30多年的大背境内,识别与分析1978年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的动力源泉。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Tornqvist-Theil指数方法测算方法

本研究采用Tornqvist-Theil指数方法核算主要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ornqvist-Theil 指数是对连续的Divisa 指数的不连续逼近, 因而具备许多理想的特征:不同于Laspeyres 指数和其他固定的权值指数,Tornqvist-Theil 指数对基年的选择不变,而且不管比价在什么时候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都可以以滚动权值的形式进行调节[22];DIEWERT[23]和LAU[24]证明Tornqvist-Theil 指数具备一般的超越对数函数汇总功能;由于采用当前要素价格计算总投入权重,投入要素的质量状况相应地被反映在要素价格(如工资率、租代费用)上,因此Tornqvist-Theil 指数能够反映投入要素质量的变化情况[25]。

Tornqvist-Theil指数核算公式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指产出增长中没有被投入要素增长所解释的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和投入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值之间的差额,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增长核算分析中,一切未被投入要素解释的产出,均包括在TFP当中,因此作为残差项的TFP代表了所有非物质性投入对产出的影响。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投入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中间投入(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秧苗、农膜、农家肥、机械和其他投入)。由于化肥和机械在中间投入要素中具有代表意义,所以将其单独列出,用以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化肥与机械使用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产出的影响。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本研究使用的土地投入量为各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无法找到确切的土地价格或土地报酬数据,因此本研究借鉴樊胜根[22]的做法,采用(总产值-物质费用-用工成本-税金+补贴)/公顷来近似表示土地价格,这些数据均来自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历年出版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本研究以劳动时间(工日)而不是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劳动力投入量的指标。劳动力工价采用家庭用工折价。每公顷的用工数量与家庭用工折价数据均来自历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化肥的投入金额为化肥购置金额,机械的价值量为机械作业费,其他未被列出的中间要素价值量为生产成本-劳动工价-化肥费-机械作业费的余额。化肥的投入量为每公顷化肥的折纯用量乘以播种面积。由于没有直接对应的机械投入量,因此本研究借鉴COLBY等[14]的方法,将机械作业费除以当年的机械化农具价格指数得出的商作为每公顷机械的投入量;同理,用其他中间要素投入价值量除以当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得出的商作为每公顷其他中间要素的投入量。化肥费、化肥折纯用量、机械作业费的数据均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机械化农具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 测算结果

中国粮食生产的变化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到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借鉴相关文献的做法,本研究将1978—2015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1985—1991年)为中央经济工作中心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阶段;第三阶段(1992—1996年)为中国粮价提升、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阶段;第四阶段(1997—2003年)是粮食价格低迷和粮食产量的“低谷”阶段;第五阶段(2004—2015年)为中国粮食产量迅速恢复并持续上升阶段。

3.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

TFP的贡献率是某具体粮食品种的TFP增长率与其产量增长率的比值。当产出的增长快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时,TFP的贡献就会非常显著;若要素投入量减少时产出依然增长,TFP对产出的贡献就会超过100%;若在产出减少的情况下,要素的投入量增长,那么TFP对产出的贡献率则为负。表1数据显示,1978—2015年3大粮食作物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产出的贡献率为85.3%,因此,过去37年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稻谷与小麦产量的增长全部来自于TFP的贡献,玉米产量增长的65.8%源自TFP的贡献。

对应于 1978—2015年的5个时期,3种粮食作物整体TFP对产出的贡献率差异明显。1978—1984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初期阶段,稻谷、小麦、玉米以及3项加总的TFP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各自产出的增长率,此结果与COLBY 等[14]和陈卫平等[16]的测算结果相一致。农村体制改革、农村集贸市场和长途贩运的恢复、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良好的气候条件以及良种的采用等,均对这一时期农业和粮食生产TF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然而,农村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技术效率提升是这一时期农业和粮食生产TFP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5-6,26]。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中国农村实施的是以生产队为经营单位的人民公社制度,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和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农业特别是粮食产出实际上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绩效显著提高。

表1 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率 Table 1 Yield of rice,wheat and maize, TFE growth rat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crop yields %

注: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79—2016) 及《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数据估算而得。a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加权平均值代表粮食产量以及TFP的变化情况。

Note: Data sources: Data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mpiled Materials of Costs and Profi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hina (1979—2016),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79—2016).aThe weight averages of rice, wheat and maize were used to represent changes of yield and TFP.

然而,发生在任何给定技术水平上的制度改革,其对产出的影响仅作用于有限的一段时间内。截止到1985年,农村改革对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已经释放完毕。因此,农业和粮食TFP的继续增长将主要来源于技术的进步。第二阶段(1985—1991年),三大主粮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跌至2.9%,TFP的年均增长率也降为0.3%,其对产量的贡献率仅有9.8%。稻谷、小麦的TFP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因此,这两种粮食作物TFP对产出的贡献也均为负值。

表2 相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粮食作物价格指数 Table 2 Grain prices index for total agricultural supplies and crop productions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Note:Data sources: Cultivated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79—2016)

粮食产量及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下降与这一时期粮食相对价格波动有关。1985年起,中国政府将粮食统购制改为按一定加权比例定价的合同定购制*合同订购制的价格按照“倒三七”的比例,即30%按照原来的统购价,70%按照超购价计算,这样新的订购价就低于原来的超购价,而且超过订购的部分还要“随行就市”以市场价格出售。由于当时粮食市场价格低迷,订购制度的实施实际上降低了粮农的粮食边际价格。,这一调整使得向农民支付的边际价格下降了9.2%[6]。从1985年开始,中国经济改革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工业品可以按市场价格出售,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导致种粮效益急剧下降。表2显示,1985—1991年,相对于同期农产品价格指数的粮食以及稻谷、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平均价格指数,均低于相对于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粮食以及稻谷、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平均价格指数,反映出了粮食生产的价格收益低于其成本支出。另外,这一时期蔬菜、水果和畜产品价格也逐步放开,其市场价格明显高于粮食作物价格。因此,1985—1991年,主要粮食品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主要源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另外,相对于前期,各级政府在这一时期对农业研发和基础设施(灌溉、洪灾防控等)的投资明显减少,恐怕也是导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下降的因素之一[10,26]。

第三阶段(1992—1996年),3种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所回升,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提高到3.1%,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增至1.6%,对产出的贡献率达到51.7%(表1)。分品种来看,稻谷与小麦的TFP恢复最为迅速,由上一阶段逐年下降转变为逐年递增。这一时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粮价上扬有关。在1990—1991年全国出现“卖粮难”和粮价连续下降后,政府加快了粮食市场化改革步伐,到1993年底,中国95%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基本完成了从计划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到市场形成价格单轨制的转变[27]。该阶段不仅市场定价份额越来越大,而且政府还多次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从而使粮食价格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表2显示,1992—1996年,相对于同期农业生产价格指数的粮食以及各品种收购平均价格指数均大于100,同时粮食收购价格增长速度也均高于同期农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

中国政府于1995年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规定省级政府须对本省粮食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全面负责。与此同时,各省推出了多项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措施(如农药、化肥),采取各种方法稳定本省粮食价格,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农业贸易条件的改善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为粮食增产以及粮食作物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带来了正效应。另外,JIN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平均每年更换20%~25%的粮食作物品种,因此,新品种的采用也是促使全要素生产率迅速恢复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5]。

第四阶段(1997—2003年),粮食产量进入自1978年以来的最“低谷”。上一阶段(1992—1996年)粮食丰产导致随后一个时期的粮食价格低迷,1997—2003年,粮食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导致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1997—2003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还与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调整有关,如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六小工程”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等[16]。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稻谷和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上期相比基本保持不变(表1),表明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播种面积的下滑。

第五阶段(2004—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三大主粮产量的年均增长率恢复至3.1%,TFP年均增长率达到1.4%,其对产出的贡献率达到43.8%。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TFP的迅速增长对产量的贡献作用明显;玉米产量提升的最快,但TFP的增长与前期大致相同,仅贡献了玉米产量增长的32.7%,因此这一时期玉米产量的提高并不主要来自于TFP增长的贡献。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产量的迅速回升和TFP增长率的提高与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密切相关。为了扭转第四阶段出现的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库存“三减少”的局面,2004年起,中国政府继续坚持按保护价格收购粮食,并进一步放开粮食购销市场[27]。这一阶段粮价实现恢复性上涨,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表2)。在保障粮食价格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行“三减免”(减免农村统筹提留、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补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并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从2004年的补贴政策、以最低收购价为主的粮食托市政策、2006年全面废除农业税政策,到2008年实施的粮食临时收储政策,这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热情,同时也利于农业机械化、优良品种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采用。需要指出的是,2004—2007年属于粮食生产恢复期,产量的提高属于自发性增长;随后的产量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增强及农业科技化率的提高。

3.2 土地、劳动力、化肥、机械和其他中间投入要素增长率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

表3报告了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率。1978—2015年,要素投入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为14.7%,该贡献主要来源于化肥和机械投入的增长,其中机械投入增长的贡献尤为显著。过去37年来,相对于其他要素的缓慢或者负增长,机械投入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高速增长。即使1997—2003年,在其他要素投入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机械投入依旧增长。这些数据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趋于中间投入要素集约化、劳动力投入逐年降低、土地投入趋于稳定的态势。

表3 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率 Table 3 Input growth rate and contribution to crop production growth

注: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79—2016) 及《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数据估算而得。b用稻谷、小麦和玉米各要素投入量的加权平均值代表粮食的要素投入量。

Note:Data sources: The Compiled Materials of Costs and Profi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hina (1979—2016),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79—2016). b We use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rice, wheat and maize to represent grain production and TFP.

第一阶段(1978—1984年),粮食的播种面积平均每年下降0.46%(表3)。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分别下降了0.12%和1.23%(表4),小麦的播种面积仅有轻微增长。这一时期土地投入减少与种植结构调整有关,一方面粮食作物复种指数降低,例如将三季或两季种植改为两季或一季种植;另一方面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一时期劳动工日平均每年下降9.12%,虽然劳动力的投入逐年下降,但是其劳动效率却极大提高。改革开放之前,农民收入是按照其在集体土地上劳动的时间计算的,不看产出多少,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们愿意劳动更长的时间,但劳动的效率却十分低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劳动者则会合理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而这部分效率应该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之中[14]。

第二阶段(1985—1991年),粮食的播种面积逐年增长1.25%,三大主粮作物播种面积均有所上涨,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年均增长率达到3.36%(表4)。粮食的劳动力投入逐年降低0.05%,稻谷和小麦的劳动力投入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而玉米在这一阶段的劳动力投入逐年增加,从而导致粮食生产整体上的劳动力投入降幅很小。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5—1991年,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平均每年增长3.87%。《中国统计年鉴》中统计的农业劳动力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间2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而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投入是指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时间。上述数据表明,1985—1991年,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增长,但是用于粮食生产的时间却逐年下降。

第三阶段(1992—1996年),粮食的土地投入继续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品种来看,小麦、稻谷的播种面积递减,而玉米的播种面积却在大幅度提高(表4);同样玉米的劳动力投入逐年增长3.23%,说明这一阶段农民投入更多耕地与劳动时间用来种植玉米。上述情况的出现与玉米相对价格的变化有关,这一时期玉米价格上涨,且其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同期稻谷和小麦的价格。

表4 稻谷、小麦、玉米产出及各要素投入的年均增长率 Table 4 Growth in output and input use in rice,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79—2016) 及《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数据估算而得。

Data sources: The Compiled Materials of Costs and Profi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hina (1979—2016),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79—2016).

第四阶段(1997—2003年),粮食的播种面积与劳动力投入大幅下降,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速度比农作物总面积的下降速度高出2.54%,说明农民将更多土地由种植粮食转为种植其他农作物。这一阶段化肥与其他中间要素的投入快速降低,机械投入虽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也大幅下降。这些数据说明该阶段的粮食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都非常不利于粮食生产。

第五阶段(2004—2015年),粮食的播种面积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87%,远高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率(表3),说明该阶段农民将更多土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分品种看,稻谷的播种面积相对增速缓慢,小麦播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为1.01%,玉米播种面积则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3.74%。劳动力投入继续保持负增长趋势,但是化肥、机械投入高速增长。由此可见,2004年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惠农措施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投入的迅速增长,从而保障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粮食产出和TFP的增长率,以及TFP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均高于之后任何一阶段;1985—1991年,粮食产出及TFP的增长速率迅速减缓,其中,小麦和稻谷产量的小幅增长基本全部来源于中间要素投入;1992—1996年,粮食产出及TFP的增长率以及TFP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均比上一阶段有不同程度提高;1997—2003年,粮食产出及TFP的增长率跌入1978年以来的最“低谷”;2004年后,随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过去的惠农支农强农政策,中国农业发展又迎来一个新阶段,粮食产出和TFP的增长率以及TFP对产出的贡献率,均处于1978年以来的第2个最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的阶段性特征,除了取决于农村体制改革、农业政策以及粮食价格外,天气状况也是影响粮食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统计年鉴》农作物受灾比例数据也显示1978—1984年和2004—2015年,既是粮食产出和TFP的增长率以及TFP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最高的两个时期,也是农作物的受灾比率相对较低的时期。

4 基本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根据Tornqvist-Theil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1978—2015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各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情况。基本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1978—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除劳动力投入外的投入要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存在阶段波动,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农村制度、农业政策、粮食价格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对农户的种粮行为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粮食产量、各投入要素使用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在这些因素中,农村制度、农业政策、粮食价格起到决定性了作用。

第二,1978—2015年中国粮食增产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1978—1984年,1992—1996年、2004—2015年,粮食TFP年均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率均为较高时期。其中, 2004—2015年是继改革开放初期之后,粮食TFP年均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率为历史上第2个最好时期。

第三,土地、化肥、机械以及其他中间投入要素的增长也促进了中国粮食增产。投入要素中,化肥和机械对产出的贡献率最大,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负。总体上看,除玉米外,土地、劳动力、化肥以及其他中间投入要素对稻谷和小麦产出的综合贡献率比较低。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逐年递增,土地投入增长已成为中国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所得结果,本研究认为应警惕粮食产量连续增长后的持续大幅度下滑。2004—2015年是继1978—1984年和1992—1997年后第3个粮食产量连续增长时期,而且目前面临的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问题也是1984年、1997—1998年同类问题的重复。过去3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经验表明,在粮食播种面积调减的政策背景下,低迷的粮食价格与不利的气候因素往往会放大粮食产量调减的政策效应。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未雨绸缪,预备相应的政策工具,防止再次出现1985—1991年和1998—2003年粮食产量的持续下滑局面。

[1] 程国强. 中国粮价政策改革的思路与建议[J]. 农村经济文稿,2015(11): 8-14.

[2] 尹成杰. 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蔡昉. “刘易斯转折点”近在眼前[J]. 中国社会保障,2007(5): 24-26.

[4] 张悦. 全球化背景下农业政策面临的新挑战[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30.

[5] LIN Y J.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1): 34-51.

[6] ZHANG B, CARTER C. Reforms, the weather,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grain sector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7, 79 (4): 1266-1277.

[7] 黄少安,孙圣民,宫明波.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5(3): 38-47.

[8] 乔榛,焦方义,李楠.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6(7): 73-82.

[9] HUANG Y, KALIRAJAN K P. Potential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household data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7, 17: 191-199.

[10] FAN S, PARDEY P G.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53(1): 115-137.

[11] 王红林,张林秀.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公共投资作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02(10): 22-26.

[12] WEN G J.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a’s farming sector: 1952—1989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3, 42(1): 1-41.

[13] FAN S, ZHANG X.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new national and regional measures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2, 50(4): 819-838.

[14] COLBY H, DIAO X, SOMWARU A. Cross-commodity analysis of China’s grain sector: source of growth and supply response [R].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00.

[15] JIN S, HUANG J, ROZELLE S. 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agriculture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 (4): 916 -930.

[16] 陈卫平,郑风田. 中国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56-61.

[17] WU S, WALKER D, DEVADOSS S, LU Y.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ts compon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reforms [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 5 (3): 375 - 391.

[18] 周瑞明.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基于DEA 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 70-82.

[19] 李谷成.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 经济评论,2009(1): 60-68.

[20] FAN S.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production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1, 73 (2): 266-275.

[21] 匡远凤.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基于SFA 经验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3-18.

[22] 樊胜根. 中国农业生产与生产率的增长:新的测算方法及结论[J]. 农业技术经济,1998(4): 28-36.

[23] DIEWERT W E. Exact and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76, 4: 115-145.

[24] LAU L J. On exact index numbers[J].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1979, 61: 73-82.

[25] HUFFMAN W E, EVENSON R E. Contribution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U.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2, 74 (3): 751-756.

[26] HUANG J, ROZELLE S. Technological change: 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49: 337-369.

[27] 戴春芳,贺小斌,冷崇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J]. 价格月刊,2008(6): 5-12.

AgrowthaccountinganalysisinChina’sgrainsectorbasedonTornqvist-Theilmethod

CHENG Shen, ZHENG Zhih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is study estimated the growth of both intermediate inputs, total factor product (TFP),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output of rice, wheat and corn in China during 1978—2015, using a growth accounting method of Tornqvist-Theil.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there had been an appreciable fluctuation during 1978—2015, the output of major grain crops, TFP, and inputs excluding labors presented a growing trend; while inputs of machinery, fertilizers, land, and others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in grain output. The output growth in grain sector wa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FP growth, which was mainly driven by reforms of rural institutions,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grain prices. Securing land acreage, improving incentives of farmers, and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changes are the main approaches in guaranteeing China’s grain supply.

total factor products;intermediate inputs;grain output

2017-04-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90162)

程 申(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粮食安全研究。

郑志浩(1964-),男,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

1000-2340(2017)06-0884-09

S 435.72

A

马红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总目次

•作物科学

烤后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及其与外观质量指标的关系

李悦, 符云鹏, 甄焕菊, 魏春阳, 胡建军, 王改丽(1)

双波法测定烟草淀粉组分含量的前处理改进

杨胜男,牛德新,张洪映,连文力,张权,张晓阳,杨新士,崔红(8)

不同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对小洋菊品质的影响

张红瑞,扶胜兰,李贺敏,黄勇,周艳,高致明(13)

不同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响应及抗旱性分析

杨贝贝,赵丹丹,任永哲,辛泽毓,王志强,林同保(131)

玉米衰老相关基因在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中的表达分析

孙高阳,吴向远,叶琳琳,孟淑君,阎鹏帅,汤继华,郭战勇(140)

短日照诱导对小豆花芽分化的影响

董伟欣,尹宝重,张彦丽,张月辰(149)

不同品种中部烟叶SPAD值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潘义宏, 顾毓敏, 杨森, 王全贞, 王永齐, 王柱石, 刘维涓(156)

锌氮配施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扶海超,陈晓,聂兆君,刘红恩,高巍,赵鹏(293)

酚酸类物质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黄勇, 张红瑞, 沈玉聪, 高致明, 张子龙(301)

河南沿黄稻区粳稻种质资源香味基因筛选

郭凯, 宋宁垣, 孙红正, 赵全志(308)

化肥配施炭醋材料对烟草生长和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李珊珊, 蔡志远, 邹阳, 陈林, 海梅荣, 达布希拉图(312)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根系形态对低氮胁迫的响应

岳慧芳,任永哲,李乐,王新博,吕伟增,龚璞,王志强,辛泽毓,林同保(447)

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张博,王海标,陶静静,谭金芳,王宜伦(453)

不同播量对机播免间定苗棉花成铃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伟,李志坤,马宗斌,严根土,李伶俐,朱伟,汪敏(459)

烤烟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配合力分析

马彩娟,何冰,孙计平,李雪君,符新妍,吴彦辉(465)

施氮量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

赵会杰,周颖,李华,王斯琪,许海良,蒲文宣,张锦韬,易克,汪耀富(603)

不同地表覆盖对烤烟香气成分和含量的影响

韦凤杰,宋六明,苏新宏,刘文涛,赵世民,叶红朝(609)

陈化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评吸质量的影响

杨宗灿,王鹏飞,许衡,薛刚,申洪涛,王小东,刘凌,王建安,李龙飞,刘向真(615)

丛枝真菌对Pb胁迫下烟草的解毒效应

高杉,郜海民,赵佳楠,袁祖丽(620)

添加香料植物材料和添加量对烘烤过程烤烟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

朱海滨,王柱石, 杨义,吕凯,杨丽坤,胡战军,董石飞, 段永波,叶贤文,李觅(747)

膜下小苗移栽对烟草成熟期叶片超微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张梦玥,胡坤,孙榅淑,李怀奇,孙军伟,杨惠娟,王新中,史宏志(755)

不同烟叶夹持方式对密集烤房空间温度分布的影响

单倩,凌平,王能如,彭桃军,沈雪婷,苏鹏飞,殷伍彬(763)

利用香味成分指纹图谱监控卷烟质量稳定性的研究

张丽,陶冶,徐丽霞,关体青,周碧波,张相辉(767)

花生种子在不同发育时期油体的显微结构分析

王允,刘婷,和小燕,张幸果,马兴立,殷冬梅(775)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张磊,李国领,张建周,张德奇(781)

三七总皂苷及两种单体皂苷对三七幼苗的化感作用研究

周艳,张红瑞,沈玉聪,高致明,张子龙(786)

•林业科学

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对森林抚育的响应

王德彩,郭丹丹,吴桂藏,闫东锋(163)

盐胁迫对南方泡桐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冰冰,赵振利,邓敏捷,曹亚兵,董焱鹏,范国强(471)

白花泡桐茎和叶差异表达的cDNA-SRAP分析

茹广欣,周霜晴,朱秀红,刘小囡,王鋆瑞(481)

华北地区园林树木水分利用特性及影响因子研究

丁杰,李少宁,鲁绍伟,丁丽,杨超,陈波,杨新兵(487)

基于不同尺度和模型的小秦岭谱系结构研究

牛帅,毕帅帅,王雪颖,韩军旺,贾宏汝,叶永忠,袁志良(495)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间接价值动态分析

周洋,周强,李玫(503)

不同林龄栓皮栎林下土壤颗粒分形及养分特征研究

祝忆伟,张志铭,赵勇,赵河,袁晓柯(634)

利福平对毛泡桐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变化的影响

李永生,李冰冰,曹亚兵,王哲,董焱鹏,邓敏捷,赵振利,范国强(640)

白云山次生落叶阔叶林群落种类组成及其径级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郭凌,姚成亮,曹若凡,李培坤,牛帅,叶永忠(647)

河南伏牛山区小叶杨资源与生长规律研究

范永明,杨秋生,赵天榜(808)

•园艺科学

埋干幼化对新疆毛桃扦插生根的影响

郑先波,李明,王昊,谭彬,李继东,叶霞,冯建灿(19)

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丽娟,白义奎,王铁良(25)

芸臺素内酯的复合应用对番茄根结线虫抑制效果的研究

王瑞娇,郑小兰,刘勇鹏,王媛媛,赵群法,张艺馨,孙治强(29)

根域限制对牡丹花器官碳代谢的影响

刘晓娟(170)

石榴园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的多元分析

孔婷婷, 刘爱华, 张静文, 岳朝阳, 努尔古丽, 牛俊丽, 杨健(318)

菊花去饱和酶CmSA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华奥, 逯久幸, 李静, 李永华(324)

狼尾草对铬的积累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

朱秀红, 侯国栋, 茹广欣, 张龙冲, 吴晓娜, 刘国强(330)

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戴希刚,刘科雄,张振,曾长立(508)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高山杜鹃品种综合评价

解玮佳,唐毓玮,宋杰,彭绿春,王继华,李树发,李世峰(513)

酚酸类物质对白菜幼苗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贺敏,张红瑞,沈玉聪,高致明,张子龙(626)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黄瓜生长及其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王娟,陈鹏,丁方丽,刘东平,文才艺,闫凤鸣,申顺善(792)

1-甲基环丙烯对花牛苹果中苹果多酚和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李建新,张晓宇,艾志录,王育红(797)

萼脊兰AGAMOUS(AG)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蒋素华,邓祖丽颖,郝平安,王默霏,袁秀云,崔波(801)

•植物保护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氟环唑及烯唑醇的敏感性

徐建强,平忠良,李慧凯,杨霞,朱艳阁,刘庆涛(36)

(E)-β-法尼烯和(-)-β-石竹烯在桃蚜-七星瓢虫化学通讯中的相互作用

郭帅帅,原国辉,柴晓乐,郭线茹,滕小慧,李为争(42)

有翅桃蚜模拟色板参数的单纯形优化

常虹,李为争,胡璞,付国需,原国辉,郭线茹(541)

黄胸蓟马取食对不同辣椒品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沈登荣,何超,徐慧琼,朱敏瑜,田学军,袁盛勇,张宏瑞(653)

麦长管蚜重要基因的RNA干扰

白福强,谢纳,夏晴,董振杰,麦艳娜,刘文轩(657)

生物杀线虫剂对日光温室番茄根结线虫病防效研究

刘勇鹏,赵群法,张涛,王瑞娇,冯臣飞,孙治强(815)

花生茎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建航,张幸果,刘婷,和小燕,王允,马兴立,殷冬梅(822)

•食品科学

酸解法提取玉米芯中L-阿拉伯糖的研究

李明泽,程雅韵,郑琳,金清(207)

优化Fe-CA仿酶合成工艺研究

赵士举,魏登辉,常安然,张耸,刘小勇,于建军(212)

巨峰葡萄自然发酵不同阶段酵母菌的组成及差异分析

张俊杰,杨旭,郭晨,步阳阳,李明阳,张文叶,刘崇怀(383)

木瓜蛋白酶水解鸡骨泥制备短肽工艺优化

朱瀛,赵改名,柳艳霞,赵莉君,田玮(390)

基于Tablecurve 3D软件预测不同煮制条件下卤鸡腿出品率的研究

周婷,魏法山,朱瑶迪,赵莉君,柳艳霞,赵改名(561)

不同品种稻米淀粉的理化性质与链长分布关系研究

马凤莲, 裴亚琼,宋晓燕,任红涛(566)

糊组分对水滑肉挂糊效果的影响

殷方玉,汤高奇,邵建峰,柳艳霞,孙灵霞,李爽(717)

紫薯色素的变色范围及吸收光谱特性研究

高向阳,高遒竹,张娜(7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的联苯

肖付刚,王德国,孙军涛,袁展翅(730)

食品中绿豆成分PCR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赵仲麟,李瑞歌,秦志扬,王成,王永,袁超, 兰青阔(867)

冷冻保护剂对冷冻面团馒头品质及水分状态的影响

石媛媛,刘燕琪,李梦琴,安艳霞,张 剑,王慧荣(871)

•农业工程

山地果园蓄电池驱动单轨运输机的在轨位置感知系统

李震,刘岳,洪添胜,贾闯,李加念,吕石磊(53)

基于780 MHz频段的农田信息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

郑宝周,李富强,吴莉莉,袁帅,林爱英,滕红丽,豆根生,袁超(60)

金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特性快速检测脱落酸

朱娟花,王顺,李伟,常课课,郭清乾,孙海峰,王满苹,江敏,张浩,胡建东(66)

剩磁效应对SmFe2/PZT多铁异质结构动态磁机特性及磁场传感特性的影响

袁帅, 张吉涛, 许志强, 王晓雷, 郑晓婉, 杨倩, 曹玲芝, 袁超(177)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红火蚁蚁巢探测

吴伟斌, 游展辉, 洪添胜, 王玉兴, 余耀烽, 卢诗静(184)

干燥温度和时间对造纸法再造烟叶致香成分的影响

朱红琴,肖选虎,吴平艳,余磊,卫青(189)

基于空间连通度的江南园林庭院空间研究

徐勇,王伟娜,周莹莹,苏金乐(195)

高地隙履带车转向性能试验

王宝山,王淼森,王万章,种东风,陈蒋(335)

活塞冲压式棒状生物质成型机成型筒的优化设计

毋高峰,刘云鹏,吕风朝,李保谦(341)

基于ANSYS的内燃机气门控制装置的动力学分析

连萌,邓自清,李保谦(348)

不同烘烤阶段3种香料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朱海滨, 张晓龙, 李觅, 杨义, 缪立新, 董石飞, 王柱石(355)

法国梧桐落叶与厨余垃圾、牛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研究

陈炳霖,徐桂转,邹彩虹,王昭太,徐宇鹏,张中礼,张元元(521)

丙酮肟酸催化水解制备羟胺的研究

李瑞歌,张梦娇,赵仲麟,李鑫,吕东灿,袁超,游奎一(526)

水蓄冷对光伏半导体制冷系统节能的影响

司闻哲,刘圣勇,远方,鲁杰,张品,王炯(530)

公路水泥混凝土的粘弹性特征研究

李明欣,王选仓,张翼(536)

基于EDEM仿真与SolidWorks Simulation的凿式深松铲有限元分析

顿国强,陈海涛,纪文义(678)

甜高粱发酵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郭成,尚朝秋,王强,章文杰,赵兴玲,冯艳,尹芳,张无敌(683)

水平摆振下谷物偏析效果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马学东,李亚运,李玲玲,张艳兵,陈强(687)

电控窝眼轮式大豆排种器的设计与试验

安雪,余泳昌,付广超,王胜,杨晨,段红艳(828)

初始含水量对蒸汽爆破实现玉米芯半纤维素分离与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

王风芹,肖元玺,仝银杏,谢慧,杨森,宋安东(834)

电化学传感器水果成熟度检测技术的研究

郭清乾,马刘正,孙海峰,王顺,孙晓全,常课课,张浩,李建伟,胡建东(839)

添加剂对小麦秸秆燃烧结渣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李冬冬,刘圣勇,李冲,王炯,张舒晴,鲁杰(845)

•畜牧兽医

牛IRS1基因3’UTR的克隆、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文清,李中举,孟志鹏,牛梦宇,李万利(48)

猪细小病毒感染PK-15细胞后TLRs转录时相的变化

周雍, 靳晓慧, 李炳晓, 景亚星, 韩丽, 张利卫, 魏战勇(201)

I型鸭甲型肝炎病毒VP0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王安平,顾玲玲,王永娟,吴双,左伟勇,洪伟鸣,朱善元(365)

益生菌与中草药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岳道友,李亚明,赵杰(370)

添加丙酸钙和尿素对玉米秸秆黄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王雨琼,王敏玲,周道玮(662)

柠檬酵素对麻鸭免疫器官指数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张超,白璐,阳刚,宋旭,殷中琼,邹元峰,魏琴,杜永华(667)

降低日粮氮磷水平对仔猪血液指标、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骼钙磷含量的影响

李梦云,焦显芹,姚国佳,聂芙蓉,赵和平,张卫宪(672)

•生命科学

景天三七对紫外线B辐射敏感性研究

郭建军,贵梦园,张佩佩,王静,王瀚博,李景原(71)

汝州白三叶草根瘤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张俊杰,杨旭,陆勇,张志炎,王志伟,魏喜旺(76)

植物地境调查方法研究

杜博涛,宁立波,徐恒力,李华翔,苏绘梦(82)

短葶山麦冬块根发育期光合日变化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范海兰,陈灿,谢安强,林晗,李键,洪伟,吴承祯(87)

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位多肽疫苗的重组预测

俱雄,党亚锋,刘祥,丁锐,陈琛,冯自立,张辰露(94)

菊花几丁质酶基因ChCHI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崔波, 宋彩霞, 王莹博, 王若斓, 蒋素华, 梁芳, 叶永忠(218)

高效长链烷烃降解菌ZKNU01的选育及其降解特性

李兵, 张博(226)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树附生苔藓空间格局分析

许宁,韦博良,胡金涛,贾宏汝,叶永忠,袁志良(230)

郑州市园林地被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邢建丽,郭凌,闫丽君,弋朋瑞,闫双喜(237)

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校园植物调查与分析

李培坤, 牛帅, 王雪颖, 曹若凡, 叶永忠, 袁志良(243)

河南水生植物一新记录:卵叶丁香蓼

王帅,刘瑶,王炜宽,李家美(374)

宝天曼不同生长基质上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张旭,李培坤,胡金涛,杜晓军,叶永忠,袁志良(377)

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组成及评价

柴新义,曹园,于士军(547)

AtPHO2的CRISPR/Cas9靶向敲除及其在拟南芥中功能分析

王钊辉,石超男,杨天啸,薛亚东,孙虎威,唐贵良,张战辉(554)

生防菌成团泛菌XM2抗菌蛋白抗真菌特性研究

张晓宇,高振峰,张宝俊,王亮,赵迎丽,张立新(693)

硝普钠对藠头鳞茎贮藏期间碳氮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张永福,郭丽红,任禛,靳松,姚丽媛(699)

郑州市区观花与观果植物的调查及观赏特性研究

弋朋瑞,闫丽君,闫双喜(705)

金银花挥发油不同提取工艺比较与成分分析

李建军,连笑雅, 任美玲,尚星晨,王红磊(711)

河南桔梗科一新记录种:卵叶异檐花

刘瑶,王帅,易冉,李家美(852)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北江干流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的梯度效应分析

徐珊珊,赵清贺,吴长松,曹梓豪(101)

热解温度对花生壳生物炭产率及部分理化特性的影响

于晓娜,张晓帆,李志鹏,周涵君,付仲毅,孟琦,叶协锋(108)

芒果基质土壤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分析

赵方方,郑雪红,吕岱竹,谢德芳(115)

1980—2011年福建省农业甲烷排放估算研究

朱思明, 吴群, 毛艳玲, 张黎明, 龙军(250)

地上附着物补偿满意度评价及实证分析

岳娅敏, 路婕, 辛建卉, 王翠晓, 郭雯(258)

河南省1999—2014年人粮关系时空变化分析

谢晓彤, 朱嘉伟, 周琳琳(266)

德州市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王莹莹, 陈玉福(274)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路径研究

陈万旭,李江风,朱丽君(282)

补白

(217)

基于正交信号校正的Vis-NIR光谱土壤质地预测

王德彩, 蔚霖, 张俊辉, 杨红震, 黄家荣, 孙孝林(408)

校园绿色空间布局对微气候的效应研究

梁涛, 何瑞珍, 陈珂珂, 田国行(414)

澜沧县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徐晓雅,高翔宇,顾泽贤,赵筱青,谢鹏飞,张龙飞(421)

成熟期烤烟浓香型显示度气候适宜性分区研究

郭蕊蕊,陈伟强,史宏志,马月红(572)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蔚霖,徐国劲(580)

城市人工湿地对人工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石心慧,徐淑霞,潘彦硕,王幽静,张继冉,吴坤,张世敏(855)

基于GIS的济源市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

史原轲,李玲(860)

•信息科学

基于关联语义融合的WebGIS数据库优化检索方法研究

李浩,李博(396)

基于Grey-Sigmoid核函数支持向量机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研究

王颢霖, 郭伟, 师越, 乔红波(402)

•经济与管理科学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牛树海,温佳楠(120)

农户绿色蔬菜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赵晓阳(126)

双重约束下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张俊华,花俊国(430)

河南省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张黎鸣(440)

不同收入视角下农户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偏好分析

唐娟莉(589)

安徽省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特征

肖雷,刘鹏凌(597)

河南省非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会程,戴强,何泽军(734)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河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张冬平,郑博阳(741)

要素配置与河南工业经济增长分析

沈琼(878)

基于Tornqvist-Theil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增长核算研究

程申,郑志浩(884)

猜你喜欢

粮食要素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我的粮食梦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