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互文性认知研究

2018-01-09刘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互文认知

刘洋

摘 要 語言教学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言的意义出发,是功能主义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特征,它影响着读者或受话人对语言的理解。课堂话语作为教育语篇,其中不乏存在互文手段的应用。本篇论文探讨了在外语教学课堂话语中的互文应用现象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本文认为,互文的语言特征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堂话语 互文 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课堂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师课堂话语研究是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在首次提出互文这一概念,她指出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Kristeva, 1986:37),课堂话语也不例外。

许多学者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为Bellack(1966)和 Krashen (1981)等。国内众多学者亦从话语量及反馈方式等方面,对英语课堂教师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虽然互文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尚未有学者对课堂话语的互文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转述互文和语际互文两个方面来探究教师课堂话语中的互文性所在,以揭示互文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显著地位,以期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1课堂话语中的转述互文

辛斌( 2008) 把互文性分为“体裁的”和“具体的”。前者指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风格或语域的混合交融,后者指一个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他人话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属于教育语篇,其旨在阐明主题和意义,是授课者的话语表现。言者往往借助具体互文手段使听者更有效地理解自己的话语的意义。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是两种基本的具体互文形式。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者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引用一些经典名言、谚语或是著名的历时人物、故事来佐证所授文章中的某些观点、立场。以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录像为例。

Once Zeng Zis wife went shopping, and their son wanted to follow her. Then she told the boy, “If you stay at home, when I return I will kill a pig and cook the pork for you.”

授课者引用“曾子杀猪”的故事来佐证中国文化注重诚实的一面,其中曾子妻子所说的话为直接引语,是转述者逐字逐句的将他人话语进行重述的过程,以此来呼应所讲主体、立场。

2课堂话语中的媒际互文

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合理调用多种模态手段以实现课堂话语有效交际的目的,这种多种符号模态的系统选择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际互文性由语篇中表意符号间的替代产生。符号替代可发生在相同符号类别之间,如语言。也可在不同符号之间,如语言、图像和音响符号(胡壮麟,2007)。这便产生六种可能的范式(Plett,1991:20),即语言与图像、语言与音响、图像与语言、图像与音响、音响与语言、音响与图像。

21世纪,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变革更加推动了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

以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录像为例,授课者在讲到“body contacts make people feel embarrassed(授受不亲)”和“feel the pulse with fine thread(悬丝诊脉)”的同时,会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古代中医用丝线为女性患者诊脉的图片,使得语言与图像发生互文,更为生动形象的诠释所讲内容。

3结语

课堂话语是一种不断得到调整并得以多元并存的过程。语言教学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言的意义出发,而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互文性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教师可通过适当使用互文手段构建高效的外语课堂话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互文的语言特征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risteva, J. The Kristeva Reader[C]. Oaford:Blackwell, 1986:37.

[2] Bellack,A.A.& H.M.Kliebard&R.J.Hyman& F.L.Smith.The Language of the Classroom [M] .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66.

[3] 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1981.

[4] 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义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1):6-10.

[5]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 10.

[6] Plett,H.F.Intertextualities [A]. In H. F. Plett(ed.) Intertextuality [C]. 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1991: 3-2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文认知
小说的互文与改写——读东君短篇小说《与杨志共饮》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