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情交融谋高效

2018-01-06杨小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弦情感语文

杨小荣

今天,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着教育的每个角落,层出不穷的各种教学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师们汲取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有些一线教师在如火如荼的学习热潮中没有冷静沉思,寻求真谛,只是把这些所谓的优点统统拿来,奉为金科玉律,导致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绪因素,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那么教师应如何落实、引导呢?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活动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协调统一、良性循环,产生知情互促的和谐心理状态,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

一、立足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在授课的前几分钟如能很好地结合文章内容和学生特点,有效地运用一些策略,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就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要想在课堂开头达到此境界(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共同处于最佳状态),笔者认为找准最佳切入点是关键。所谓切入点,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选择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高效低耗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入手处。从最佳切入口入手,能抓住教材的关键和学生的兴奋点,诚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

如讲《边城》一文时,老师可以选用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以此导入。再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画面,同时用散文化的口吻朗诵下面这段话:“那是湘西边地的一个小镇——茶峒。古朴悠远的吊脚楼,水声潺潺的沱江,悠闲漂流的木船,清亮淳朴的苗歌……多少年来,总是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于慢慢消散的薄雾中渐渐清晰,而古老的青石板路,沉默地记录下日月光华。品读《边城》,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引自纪国秀《美文如水——品读〈边城〉》)

上课伊始,授课老师抓住作者笔下的风景美、风俗美,运用情境导入法,通过舒缓轻柔的音乐、田园诗般的唯美画面,并配以优美的文字,瞬间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让人仿佛进入画中,陶醉不已,之后的教学自然可以顺利开展。可见精彩的导入为课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心、立意、文眼、关键句等方面寻找切入口,但切入口的选择都建立在我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上。

二、拨动学生心弦,点击兴奋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有这种强烈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接收状况,弄清其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振奋的学习情绪,从而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讲他备课时“备到李白的诗、屈原的词赋,备着备着,人就进入了作品的境界。作品的思想、言辞拨动着自己的心弦”。老师备课尚能如此,在授课过程中,更会真正感受到心灵碰撞,用自己的心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三、依托课堂教学,建构动情点

文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来颇有争议,单纯讲解文本有时很难吸引学生。比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语段时,如果教师仅仅逐字逐句地分析,那就很枯燥,容易冷却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决定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还原“现场”,具体做法是在了解相关背景和弄清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文本,研究人物语言。如烛之武见到秦伯之后,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字不谈郑国利益,却似乎又在为秦国着想;说辞面面俱到,张弛有度,逻辑性强,短短几句就写出了烛之武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一面;而且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烛之武机智善变的形象和卓越的外交才能跃然纸上。我让学生带着这个理解去设置秦伯应对之辞,再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这样,原本枯燥的文言教学,通过变换新颖的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显著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紧抓教学契机,延续趣味点

语文教师所面对的教学素材浩如烟海,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厚的情感内涵,课堂上学生很容易披文入情,产生情感共鸣:或喜悦,或悲伤,或崇拜,或痛恨……然而有时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处在初级阶段,体悟不够深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进一步的教学过程也使得学生的体悟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教师应借题发挥,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紧抓学生融情的契机,把触动学生心弦的那份情绪适时延伸,把文本中的情感内涵、人文精神种进学生的心田。

我在讲《鞋的故事》时,学生通过课文懂得了传统的事物或风俗已离我们渐行渐远,我问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请同学自由发言)——

生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在衰败、没落中变得一片荒凉。

生二:旧城改造时往往拆除一些传统建筑,尤其是中小城市中那些不出名又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对它们保护的力度不是很强。

生三:对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形式上做做文章,忽视了它的内涵及文化意义。相反大众对于国外的“洋节”则十分热衷,尤其是年轻人。

教师总结:是呀,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身边一些美好的事物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们希求社会返璞归真,寻找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愿曾经淳朴的永远淳朴,但愿曾经美丽的永远美丽。

总之,语文教学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要想在课堂达到和谐共融的境界,老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做好现场的把控,改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些必须遵循和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绪因素。

猜你喜欢

心弦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鸡毛蒜皮”也能撩动心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丝动心弦
失落的情感
情感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弦上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