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作文结尾的三种方法

2018-01-05顾春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首尾呼应修辞

顾春燕

[摘 要]作者如果能把文章的结尾写传神了,文章就会增添神韵,变得有灵气。要写出一个摄读者之魂魄、让读者流连的结尾,作者就要从善用修辞,形象抒情;首尾呼应,以物传情;话语为尾,回味无限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作文结尾;修辞;首尾呼应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11-02

画龙点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正因画师张僧繇最后点睛的一笔,龙就腾飞而起,留下佳话。其实,写作亦是如此,作者把最后的结尾写传神了,文章就会增添神韵,变得有灵气。在写作时要如何才能写出画龙点睛似的结尾呢?先听听名家的说法。叶圣陶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章字虽完了,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香,那才是好的结尾。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办法。”好的结尾需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它要让人愿意品味、回味。下面,我就从探究名家作品出发,来找找他们写作的奥秘,看看他们是如何写出一个摄读者之魂魄,让读者流连的结尾的,给对写作有畏惧之感的学生有所借鉴。

一、善用修辞,形象抒情

文章的结尾往往可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愿望。如何使这些最后的内容打动人心呢?读了一些名家作品后,我发现用形象而富有抒情性的文字作结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春》的末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他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讴歌春天,把春天比作新生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的“新”“美”“力”,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进程,赞美了春天无法遏制的生命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朱自清给了人们一个形象化,富有抒情味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美丽,春天注入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融入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向前。而作家罗兰《秋颂》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先用“却也是”一转,然后扣住“淡泊”这个核心词语,以“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点出秋天高尚的品质。最后又采用拟人的修辞,歌颂秋淡泊高洁,具有自由独立人格的品质。由此,文中“秋的美”和“人的美”就融为一个整体,“秋的颂歌”就变成“人的颂歌”,变成对高尚人格的歌颂。卒章显志,文章的主旨就凸现出来了。

名家的作品告诉我们,结尾要收到好的效果,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要善用修辞,使文章的主旨表现得更形象,更富有抒情意味。就像清代李渔所言:“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苦难遽别。”在学习了这种方法后,一名学生也写下这样的文字作为《铭记那份美好》的结尾:“只因我的眼中有雕花的乌木、顺流而下的船影;只因我的身旁萦绕着动人的歌谣、音韵悠长的昆曲;只因我心中始终铭记着江南,铭记着那份美好!”小作者抓住江南特有的几种事物,以排比的形式、充满抒情意味的文字,形象地抒发了对苏州的热爱和赞美,情真意切!

二、首尾呼应,以物传情

中国人一向崇尚圆满,喜欢善始善终。一个好的结尾就能给文章画上圆满的句号。先来看看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个结尾首先和开头“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相呼应,使文章一脉贯穿,结构严谨。作者将“不由得停住”改为“不觉加快”,这样,就增添了文章的意味,深深表达了在紫藤花瀑精神的感召下,作者有了生的喜悦,有了决心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无穷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以这种方式结尾,既能呼应文章开头,使结构更完整,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又能唤起读者心中的美感,使读者驻足流连。

再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如此。结尾“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再别”的感情色彩,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相比,把“轻轻”换成了“悄悄”,并且最后一句也变成“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结构变化不大,但这种反复传达出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漫溯康河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挚爱和眷恋幻化成一个洒脱的意象,富有动态感,给全诗增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诗歌的飘逸感与潇洒感,并在出人意料的奇妙想像中,显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因此画出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两位作者的作品告诉我们,写作要学会画“圆”,从哪里起笔,就在哪里落筆。如果从一棵树写起,最后就以这棵树收尾;如果从一片云写起,最后的文字就回到一片云上。这就是借助某些事物来传情达意,并且前后呼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这里的“物”应该是广义的“物”,可以是具体可观的,如一片落叶、一张纸条、一碗面条等等,也可以是不可触摸的“物”,如眼神、微笑、声音等等。就以“门”为“物”在他的习作《门其实开着》中写下了这样的结尾:笃笃笃,敲门声又一次响起,我和老师相视而笑,一起说道:“门其实开着”。本文以门作结,首先呼应了该文开头的“快敲呀,老班,同学们躲在墙后面,压低着嗓子,焦急地催促。”使文章结构完整,又巧妙地渲染了师生情感。通过一扇门,记述了学生想找教师谈话,却又不敢推门进去的矛盾心情。师生间表面上有一扇门隔着,其实是心门阻止了交流。最后“门其实开着”告诉我们,只要真诚、无畏,心门是可以打开的。门开了,矛盾解决了;门开了,读者的心也为之轻松;门开了,文章也就圆满了。

三、话语为尾,回味无限

托尔斯泰说:“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张爱玲《爱》的结尾就有这种妙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文章以男主人公轻轻的一句问话作结,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句问话表露的是男子或羞涩,或激动,还是爱恋的情感?简单的一个问句定格了瞬间,瞬间的美好变成永恒的画面,给读者留下如诗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学生作文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表现情感。学生生活比较简单,他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亲情和友情。而要使自己的作文富有情感,打动阅卷教师,结尾留白式的抒情必不可少。要达到这种效果,运用人物的语言作结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一名学生在她的习作《在乎》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春风儒雅地走,漫步踱过桃林,桃花漫漫,花瓣铺就的河堤轻扬起亮烁的粉尘。河岸彼端是你,风捎去我的声音“喂,你知道吗,我在乎你!”一句“我在乎你”,是人物深情地呼唤,表现了“我”对离别的朋友强烈的思念和喜爱之情。让读者看到一个少女正在此岸向彼岸的朋友示好,感受到了纯洁友情的珍贵。这样一个画面可能让读者也想起自己曾经年少的时光,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中,回味无穷,这篇作文自然也得到了高分。

总之,好的结尾,就如同给穿戴整齐的新娘最后点上的朱唇,会给文章增色,使之绽放异彩。当然,名家写作的方法还有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学习写作,给自己的作文划上一个最圆的句号吧!

(特约编辑 诺 依)endprint

猜你喜欢

首尾呼应修辞
首尾呼应
小学叙事类作文的指导策略
巧用“首尾呼应”成就精彩课堂
神奇的“首尾呼应”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