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园林营造思想初探

2018-01-02李哲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2期
关键词:李渔园林

李哲

摘要:李渔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处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经历了经济、思潮、社会大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多维度移风易俗。李渔在晚年还将他多年所思成书于纸,《闲情偶寄》就由此而来。单就造园而言,李渔虽然没有像明代园林大师计成那样,成为高度职业化的造园大家。因此对于李渔园林思想分析、思辨,从而达到传承和借鉴的目的,就必须对于所处的时代特征、思想演进和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精准且具象的理解认知。本文将结合明清两代社会环境的已有实际、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及思想变迁等外部因素,其人生经历及园林营造理念变动等内部因素,以其著作《闲情偶寄?居室部》作为线索来开展论述。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园林

一、李渔时代背景及李渔其人

李渔,浙江兰溪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短短数十年著述颇丰,不完全统计超过四百万字,著书立说涵盖的领域极多。

晚明一代在政治层次体现出了王朝末期的黑暗腐朽,但其资本主义的萌发初见端倪,西方科学文化也逐渐东传。明代万历的经济变化主要表现为两大特性:商人地位的显著提升和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进程和万历年间商品经济的迅速崛起,商业资本在东亚范围内不断扩张与兼并,江南地区的商业阶层利用快速攫取的大笔资本,成功占据了社会生活中的上层地位。重视商业的社会氛围由此形成,借由初级手工业而发达的工商阶层新贵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提升和来自民间的尊重。邢兆良说:“万历年间的晚明社会是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危机与希望并存,腐朽与革新相竞,新学和旧学冲突,救世和启蒙互补。[1]

王阳明的心学大幅度改善了明末社会认知里对于商业阶层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与程朱理学截然不同的认识视角。这无疑是对于传统儒家学说社会主体地位的极大挑战,同时也作为李渔自发与传统士族生活模式相切割的主要推动力量,最终成为他园林营造理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李渔的园林营造思想

1.师法自然

“自然”一词语出自《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语义是指“道”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天、地、人三者间关系的最理想的状态便是順应“自然”。

李渔的自然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本体天然造物观的历史传统为基础。李渔进行园林营造的时候,首要就是保证园林不出于自然之外。在实际操作中,李渔一个重要的造园理念就是融自然于园林,或者说融园林于自然。即在园林营造之初便要以自然为参考系,以自然为坐标原点,谋取“不事人功”而“精巧自成”。李渔提出了因借山溪的便利而非全部由人堆叠山石,重视原始的自然山水而非纯纯粹的人力开凿,最终营造出将园林天然美感和人工美感有机结合的芥子园,达到了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并重。他中年迁居南京后营造的芥子园,虽没有依山而建,但“后有小山一座……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3]

有必要特别强调的是,李渔并非片面认为应摒弃一切人为因素而刻意地“一任天然”。在他看来“天然”应当因时而变、因地而变,要求“天然”合乎时宜,不应机械教条地“不加区画”。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李渔写道,“柴可为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疏密中窾,则同一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

2.朴素的实用主义

万历年间江南地区最主要的生活消费走向即是园林田亩消费增多,私家园林领域一改明代初年的简朴风气,逐步演化为成为明中后期大规模的造园活动,技艺层次日趋成熟。据江阴县县志记载:“国初时,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成化以后,富者之居,朁侔公室”。[4]在重视享乐的社会大环境下营造园林的风气日渐盛行。 但李渔经历了家道中落和江山易主,“游绪绅间”之时不得不卖文为生。李渔必须在个人欲望与家庭开支上有所权衡,于营造园林方面,实用主义便是李渔推行实践的原则之一。

李渔既有其上升到园林营造理论的文人性一面,又兼具了重视实践的匠人性的另一面。对与生活化的细节审美李渔则别有另一种见解,他造园试图站在一般平民的立场,想要创制的也是一个寻常人也能感知的世俗化园林世界,这就必须达成简单与朴素,而舍弃奢靡。李渔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在近代西方由维特鲁威建筑理论引申出的“适用”、“坚固”、“美观”三大建筑理念影响深远,而在古代东方李渔就以讲求实用、坚固与雅致原则与其不谋而合且一一对应。无论是透过内部世界——建筑或者外部世界——园林的维度思考,其同一性都是为了建构起人类理想中的整体生活环境,在这里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人类社会都将和谐共生、密不可分,从实用再到雅致才是环境创设要走的必然之路。

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代表了一种协调均衡、相互为适的理想状态,这其中的核心就在“宜”字上,宜即是相宜成趣。园林造景中的人为判断合宜也好,或者是人的举止的称宜,都必须对于“宜”作出判断性的定义。“因地制宜”的理念并非李渔首创,“因地制宜”最初的语源为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其书提到了“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以注释中提到:“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5]更细致地解释了经史子集里的“宜”就是在面对具体现实时,人根据不同的事态、外物以及环境时候给出相应地恰当处置与合理分析。就此而言“宜”可被作为客观观测外物是否合乎规制、人本身的行动是否合理、环境是否和谐有序的重要参考准绳了。“相宜”则顺畅通达,相反则事倍功半。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李渔对万物的尺度——人的重新认识和尊重,这其中涵盖了对人的需求的侧重,再次审视人在园林营造里所处的地位,在园林设计时人对园林规模的需求、人与物是否合宜和园林安全性等等的诸多以往疏漏。参照李渔的众多园林内部空间设计理念,也都遵循了了因地制宜的创设原则。在此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李渔文中提到的“因地”之“地”,不能单纯地和地形、地势划上等号。

再者他认为在营造园林景观亦或是设置园林建筑时,空间错落,与时、景相宜的原则普遍适用,且兼顾了园林选址时处理朝向方位的问题。在有限区块内实现意蕴的无穷,着力使得管中窥豹的目的达成。“卑处叠石舟山,高处浚水为池”,即是处理园林景观空间方位的问题,在哪里堆山引水,在哪里培植草木也都是些如何合理化处置位置的经典议题。

在李渔的作品《闲情偶寄》里毫不避讳地全方位展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及其思想理念等,透过这个线索有助于理解特定时期的特殊价值载荷,重现或者说再造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也就是李渔园林营造思想对于我们现今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邢兆良.《朱载堉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明)李渔,江巨荣、卢寿荣校注:《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明)赵锦修、张衮纂,嘉靖《江阴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5](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版.

猜你喜欢

李渔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清代园林初探
SOLES OF WIT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李渔的养生之道
倚帝客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李渔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