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某高校教职工体检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2018-01-02蒲陶菊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职工脂肪肝肝细胞

蒲陶菊,杲 强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2016年某高校教职工体检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蒲陶菊,杲 强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高校;教职工;体检;脂肪肝

我校一贯重视教职工健康问题,每两年安排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目的是了解教职工健康水平及患病情况,增强其保健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制订合理的保健计划、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我校2017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共1 600人,现将本次体检中脂肪肝检出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体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不包括正高级职称的、正厅级职务的在职和离退休校级领导、外出学习者等)共1 600人,其中男性教职工897人,女性教职工703人;年龄最小27岁,最大89岁。

1.2 方法

受检者在校医院进行体检,由外院专家和本院医护人员协同完成。受检者均禁食8 h以上,检查时采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常规行上腹部肝区超声探查。

1.3 诊断标准

1.3.1 弥漫性脂肪肝诊断标准(1)肝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肾脏;(2)肝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或变细;(4)肝脏轻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1]。

1.3.2 局限性(或非均质性)脂肪肝诊断标准(1)肝形态、轮廓无明显变化;(2)局部肝组织回声增强,与正常肝组织界限明显或整个肝脏回声增强,局部回声减弱;(3)深部声衰减明显或不明显;(4)肝内管道结构正常或改变不明显[2]。

2 结果

2.1 脂肪肝检出率

1 600 名受检人员中,男性897人,女性703人,检出脂肪肝309人,检出率19.31%。其中,男性207人,占受检男性的23.08%(207/897);女性 102人,占受检女性的 14.51%(102/703),见表 1。

2.2 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表1 教职工脂肪肝检出情况

男性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女性,与以往调查一致[3]。309名脂肪肝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见表2。

表2 脂肪肝检出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3 讨论

(1)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疾病,同时也是很多肝脏疾病的病理过程,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4]。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体检脂肪肝检出率为19.31%(309/1 600),其中男性207人,占受检男性的23.08%(207/897);女性 102人,占受检女性的 14.51%(102/703)。可以看出,男性脂肪肝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51~60岁,其次为61~70岁和41~50岁;女性脂肪肝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1~70岁,其次为>70岁和51~60岁。≤40岁男性的脂肪肝检出率为18.75(33/176),明显高于女性的3.06(9/294)。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脂肪肝发病率为5.2%~11.4%[5],20世纪80年代末日美学者在B超普查时发现本国脂肪肝发病率约为10%[6]。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脂肪肝检出率逐年升高。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脂肪肝发病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高校知识分子教学科研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有经常性伏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又缺乏体育锻炼,不注意劳逸结合,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活无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如肥肉、蛋黄、奶油、巧克力)食物等。61~70岁组检出率高可能是因为他们退休后,空闲时间较多,活动减少,同时过分讲究饮食营养,体型肥胖等。脂肪肝是一种生活习惯病[7],因此,要加强教职工健康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目前对脂肪肝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机制有4种:①游离脂肪酸(FFA)输入肝脏增多,常因摄入脂肪过多、高脂血症及脂肪组织动员增加所致;②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③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④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等一个或多个环节,破坏脂肪组织细胞、血液及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最终导致中性脂肪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形成脂肪肝。总之,无论脂肪肝的诱因是什么,最终均可导致TG在肝细胞内沉积[8]。最常见的原因为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其次为营养失调、药物中毒、妊娠、遗传等。脂肪肝根据是否由饮酒引起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脂肪肝两大类。长期饮酒,大量乙醇及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对肝细胞线粒体与细胞膜产生损害并能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正常氧化、促进脂酸合成,从而造成肝细胞内脂肪过量堆积[9]。酒是祸首,近60%的嗜酒者患脂肪肝,20%~30%的人出现肝硬化,轻度脂肪肝患者多无症状,重度者可出现脂肪变性、脂肪炎、肝硬化等病理变化[10]。近年研究发现,15%的脂肪肝患者会从单纯脂肪肝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3%的患者进展为肝功能衰竭[11]。高校教职工健康知识较缺乏,意识不到脂肪肝的严重后果,对体检结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肝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后天性疾病,并非不可预防,只要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教职工对脂肪肝的认识,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管住嘴、迈开腿”,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就能够降低患病风险,保持健康的体魄。

[1]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世界感染杂志,2001(5):482-483.

[2]周勇昌,郭万.超声医学[M].3 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3]白玲,范雪,王勇,等.高级知识分子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军事医学,2011(12):112-114.

[4]周玉娟,刘福林,张永健.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5,20(6):350.

[5]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6]曾明德.脂肪肝[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2):120-122.

[7]松崎松平,潘明鸣,赵慧.脂肪肝作为生活习惯病背景的现状和问题[J].日本医学介绍,2001,22(5):226.

[8]胡克章,黄正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防治[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5):433.

[9]徐昌清,李士玉,徐云霞.生活中怎样防治肝炎[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0]叶维法,钟振义.临床肝胆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1]洪静,李南方,邵亮,等.体重指数与高血压患者脂肪肝的关系分析[J].新疆医学,2007,37(1):4-6.

G451

B

1671-1246(2018)01-0122-02

猜你喜欢

教职工脂肪肝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