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8-01-02戴传清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旧知因数小兔

戴传清

(太湖县树坪小学 安徽安庆 2460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

如何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大课题。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不少,下面试谈几种成功的方式、方法。

一、情景创设,学习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学问,社会即课堂。”学习既是学生阶段的任务,更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从事工作,服务社会。当学习方式深入生活,那么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为生活的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也使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我在上“比例的应用”时,先用古代数学趣题“海岛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然后引入“影长与物体的比”问题,不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出校园,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大树的高度。学生热情高涨,用带来的工具,插杆的插杆,拿尺的拿尺,记录的记录,分组分工合作,顶着烈日,叽叽喳喳,热闹非凡。而我则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不时询问一下,指导一下,轻松自在。过后,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小脑袋凑在一起计算起来,结论出来后,有相同的,有不同的,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终于安静下来。老师出场一问,他们已经在探讨中得出:“在同一时,同一地,影长与物体的比值相同,可组成比例计算。”情景的创设,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不仅是生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

二、课件展示,寓教于乐

学生对新的知识普遍怀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的心情,做活动时总是热情高涨,神情专注,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这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表现欲的有利因素(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如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学习兴趣将成为学生学习稳定、持久的内在动力,发挥强大高效作用的助推器。如,上“两数的差”时,轻快的音乐声中,一群快乐的小兔上场了,有白兔、黑兔,挎着竹篮,到林中的草地上捡蘑菇。林中的小鸟叽叽喳喳,草地上鲜花盛开,蝴蝶飞舞,小兔们唱着歌,各自忙碌起来。老师的问题也来了。①白兔、黑兔各多少只?相差多少?②蝴蝶多少只?鲜花多少朵?鲜花比蝴蝶多多少?③小鸟多少只?比小兔少多少只?这时学生们也忙了起来。一会儿之后,小手纷纷举起来了,当老师问:“你是怎么算的?”小嘴巴中吐出的答案,让你大开眼界:有将白兔、黑兔配对,长出的为相差的;有将蝴蝶与鲜花配对,多出的为相差的;有将小鸟与小兔配对,多出的为相差的。计算方式鲜活、有趣,不再是扳指头数那么枯燥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动的课件,让教学寓教于乐。

三、生动譬喻,旧知出新识

数学教学中往往在引入新的学习知识时,还要学生掌握一些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小学生思维不够缜密,推理不够严谨,当教师由旧知导入新识时,部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表现出厌倦情绪,注意力分散。这种现象是教师最头痛的。如何让抽象变生动,让旧知出新识,让索然变盎然,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多讲多练法,让概念形象直观,语言生动活泼。在教小学数学的“倍数、因数的意义”时,我先让两幅画:“爸、妈、儿子”组成的场景及“公猪、母猪、猪仔活动的场景”走上屏幕,走入学生视野,然后让学生理解“夫妻、父子”。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质疑:“公猪能说是母猪的夫吗?母猪能说是公猪的妻吗?”学生哄然大笑,笑声中学生已明白“夫妻”关系仅限于人类。然后,老师移走爸爸,问:“这是妻,对吗?”(指着妈妈),学生愣了一下,犹豫地说:“是。”当屏幕上来了一个陌生男子,老师再问:“这是妻吗(指着妈妈)?”学生马上齐声回答:“不是。”这时,学生领悟到:“夫妻必须是相互指称的。”旧知的引导已见成效,这时,老师在爸爸旁边挂上“倍数”,妈妈旁边挂上“因数”,第一幅图上方挂上“整数”,最后,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加比喻,让学生对倍数、因数的意义和关系清楚、明白了——倍数和因数必须在整数范围内划分,二者是相互指称的。

四、动手操作,深化难度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好奇心促使学生爱动手,动手反过来促进大脑思考。学习中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喜欢的教法,操作后深化难度,更能让兴趣得以延伸,更见成效。我在上“常见面积计算应用题”时,自主出题:“六一节快到了,学校要给新入队的队员授红领巾,学校购了一匹长10米,宽1米的红布做直角边是0.5米的等腰三角形红领巾,一共可做多少条?请同学们用纸按比例操作并计算。”一阵动手后,有的同学用长10厘米,宽1厘米的纸剪了80个红领巾,有的在10厘米长,宽1厘米的纸上画成了80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有的用10×1÷(0.5×0.5÷2)=80计算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正浓,老师又分别给出了“学校做校服”“铁匠制铁桶”两道题,学生通过一番操作与计算后,都没马上回答,而是迟疑不决,通过老师质疑和解惑后,一个个恍然大悟,原来,制衣多余的应“舍”,制桶不够的应“进”,即所谓的“去尾法”和“进一法”。同学们探究解难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也懂得了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理论要求我们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主体真正“进入”问题当中,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挫折与成功中得到锻炼。支撑这一活动的动力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浓厚兴趣,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巧导入,设情境,造悬念,谈史料,说逸事,多举例,做实验,巧练习……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借助教学媒体,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方式、方法,使数学课达到“课开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更浓;课尾声,趣犹存”的效果。

猜你喜欢

旧知因数小兔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岁末
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