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金融的孕育、成长和未来

2018-01-01蒋明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0期
关键词: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文献综述

蒋明君

摘要:资金短缺是当前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的最大障碍。伴随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完善,针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金融产品日益增多,生态金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本文系统追溯生态金融国内外发展历程,厘清“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然后,通过对美国、欧洲、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生态金融实践进行研究,明确了以生态保护基金、碳交易、资源资产证券化、气候衍生产品等为主体的生态金融产品体系和运行机制。基于对知网103篇生态金融文献的归纳总结,识别出我国生态金融理论研究的现状。最后,针对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对比分析,提出生态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为解决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资金瓶颈,构建创新性生态金融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金融;自然资源证券化;金融产品;文献综述

一、引言

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至100亿,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到2030年,我们需要比现在多30%的水,40%的能源和50%的食物,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道德问题,而是整个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地球的生态系统正面临崩溃的危险 。与此同时,世界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资金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随着全球金融的发展和繁荣,金融手段、金融工具日趋多样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正通过基金、保险、自然资产证券化等手段解决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资金问题,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金融路径,以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金融的实践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西德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向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事业单位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拒绝向污染项目提供贷款。随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也开始了生态金融的探索之路。其中,美国银行体系为避免环境污染风险对贷款程序进行改革;英国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对环境风险进行评级;日本制定了相关的信贷政策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与环保部、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等支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的相关政策,开辟了中国的生态金融发展之路。

生态金融的运行机制和产品形式主要包括债务环境交换机制、森林证券化机制、CDM机制以及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自然灾害债券、环境基金和生物多样性基金、绿色投资基金、碳基金、气候衍生品、排污交易及由其衍生的期权。根据生态建设需求不同,生态金融产品可以划分为资源、环境开发型,资源、环境保护型以及营利型。其中,以芬兰、智力和墨西哥为代表的资源富庶型国家,主要通过设立发展基金以及自然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开发利用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葡萄牙通过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预防物种锐减。拉丁美洲的北安第斯省成立了至少15个水信托基金,为其周边流域提供可持续性融资。印度则通过开发绿色债券为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项目进行融资。美国则开始探索将自然资源资产化、证券化,注重生态金融产品的盈利性,如生态系统服务支付(PES)。 根据产品结构不同,生态金融产品可以划分为产品设计型和复合创新型。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绿色投资基金、排污权交易、CDM机制等形式,后者则由多种基础金融产品结合而成,包括气候衍生品、排污权交易衍生品等。

二、生态金融相关概念的界定

生态金融源于“绿色金融”概念的提出。目前绿色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绿色金融是环境保护路径的金融创新,是解决绿色经济融资问题的工具,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从金融学角度出发,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部门实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绿色金融的定位角度不同,但其核心都是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化公约》的签署,使绿色金融的概念得到广泛推广。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进一步推动了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发展,与此同时,“生态金融”的概念也被提出。广义的生态金融是指“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一切金融方式”。从引导资本流向的角度看,生态金融将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纳入投融资决策中,以此引导经济资源流向,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从金融交易的角度看,生态金融的本质就是生态环境权价值的跨时空交易,即生态期权,是金融产品与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体现。

狭义的生态金融是指利用创新金融模式处理和防治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其运作模式包括:开发创新金融产品规避和有效管理各类环境风险;运用创新金融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盈利模式,提高社会福利;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解决环境领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环境行为提供正当的激励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基于狭义的生态金融范畴。

三、生态金融产品综述

(一)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

自然资源证券化是指,资源开发公司以未来可能获得的现金流收益为担保,将企业证券转移给相应的法律主体,以获得开发资源或保护环境的资金来源,由新的法律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获得投资。20世纪60年代,美國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开启了资产证券化的征途,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英国和欧洲等国家广泛流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日益完善为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契机。目前,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私人机构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资本积累渠道,广泛应用于森林、矿产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仅限于土地资源的开发领域,例如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三亚地产投资券”。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资产证券化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endprint

(二)环境基金和生物多样性基金

环境基金和生物多样性基金大多以政府或相关的非政府组织牵头发起或设立,以直接馈赠的方式支持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或者采取多样化的商务活动来对生态区域保护进行资金支持。环境基金以及生物多样性基金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旅游、生态资源开发、渔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债务环境交换机制

债务环境交换机制是指债权国政府和欠发达国家政府达成协议,债权国政府可以免除欠发达国政府的债务,前提是欠发达国家应该向设立于该国的环境基金提供基金来源,而环境基金往往是欠发达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金来源。目前,美国以及部分西欧国家在积极推行债务环境交换机制,已使30多个国家受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政府和波兰政府之间达成的价值约3.7亿美元的债务环境交换项目。

(四)气候衍生产品

气候衍生产品是一种应对气候状况负面变动的新型金融产品,通过签订气候衍生协议,一方可以在气候变化超过规定水平的情况下,要求协议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资金进行补偿。目前较为流行的气候衍生品为气温衍生产品,包括HDD (采暖度日数)和CDD(降温度日数)。该协议要求交易的一方承诺按照气温的累计变化向另一方支付补偿金额。

(五)绿色投资基金。

绿色投资基金,是指投资公司或信托公司按照“环境友好”、“道德”、“绿色”、“社会责任”或“可持续”等标准进行投资,不得将资金投资于破坏环境和制造污染的企业。目前,全球共有20家银行达成协议,承诺共同遵守《環境友好金融赤道原则》,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者开始采用环境友好型投资策略。

(六)碳基金和碳互换机制。

碳基金主要是通过投资碳减排项目和签署碳减排信用购买协议获得减排信用,投资者用获取的信用履行其应承担的减排义务。目前存在两种碳互换制度,一是债务碳排放削减信用互换交易制度,即债务国通过投资减排项目获得碳排放削减额度,并将其转移给债权国,以此免除自身债务;二是温室气体排放互换交易制度,即由政府机构或者私人主体出资资助其他国家开展减排项目,并获得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削减信用。

四、我国生态金融研究现状

中国生态金融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于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阶段,主要集中于森林、矿产资源证券化研究。以“自然资源证券化”、“资源证券化”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检索出103篇文献。

由表1可知,我国自然资源证券化研究主要涵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的研究较多。针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研究相对较少,几近空白。

五、建议

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发展生态金融是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在生态金融领域,我国应广泛参考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态金融的实践,吸取先进经验、规避风险。

首先,为了解决生态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生态金融的建设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层面,应该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扶持企业开展生态金融项目,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其次,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金融机构应该树立绿色价值观,主动将环境价值与环境风险纳入到公司经营目标和活动中,有意识的转变投融资方向,将资金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向绿色环保行业,避开资金逐利的短视行为。

第三,不断开拓创新型生态金融模式和生态金融产品,拓宽生态金融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为生态建设资金流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当前“互联网+”概念的兴起,生态众筹、私募等模式将为生态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最后,加强环境资源核算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发生态金融组合产品,降低融资风险;监控资金流向,合理评估投资项目风险,从生态金融项目中取得合理的收益。

[1]德国前总统克勒:地球生态系统面临崩溃,2014年11月26日 21:59,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411/26/t20141126_3990465.shtml

[2]王遥,张笑.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金融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2:96-100.

[3]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鄱阳湖学刊,2016,01:78-87+127.

[4]赵华林.发展生态金融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保护,2015,02:23-28.

[5]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7-22.

[6]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01:78-81.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张承惠,谢孟哲,田辉,王刚.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02:17-28.

[8]钟宇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6,06:114-115.

[9]马鹏举.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0,10:32-33.

[10]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05:156-158.

[11]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05:20-25.

[12]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67-71.endprint

[13]王艷龙,关晓宇.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的经验与启示[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3:299-302.

[14]王艳龙,关晓宇.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证券化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2:177-180.

[15]宋晓梅,刘士磊,潘焕学.国外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3,03:1-5.

[16]齐素会,韩朝,刘士磊.森林资源证券化研究评述与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时代,2013,13:73-74.

[17]闫果棠.山西旅游产业资产证券化分析研究[J].生态经济,2011,02:141-144+184.

[18]赵勇.矿业企业矿业权资产证券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6,01:118-125.

[19]赵勇.陕西省矿产资源证券化动机和模式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6,03:101-106.

[20]邹睿思.生态价值评估、资源证券化与生态补偿机制探讨——以湖南东江湖区的生态价值评估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8:101-103.

[21]刘圻,褚四文,高跃,李英.林权抵押贷款:银行惜贷现状与证券化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70-76.

[22]黄宇辉.农村土地证券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

[23]舒子一.农村土地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4]刘斌.昆明市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5]冯树清,艾畅.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综述[J].林业资源管理,2014,02:1-6+92.

[26]廖承红.关于贵州以资源换资金模式的探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02:76-79.

[27]晋瑾.中国农村土地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8]陶寒微.我国林业资产证券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9]蒋正举.“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转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30]周林.资源性资产的定价及交易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31]周春波,李玲.旅游资源资本化:演进路径、法律规制与实现机制[J].经济管理,2015,10:125-135.

[32]鄢斌.排污权资产证券化及其制度构建探析[J].环境经济,2010,11:24-29.

[33]Sun C. Price variation and volume dynamics of securitized timberlands[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13, 27: 44-53.

[34] Liu W, Wang J H, Xie J, et al. Electricity securitization in China[J]. Energy, 2007, 32(10): 1886-1895.

[35] Leung G C K, Cherp A, Jewell J, et al. Securitization of energy supply chains in China[J]. Applied Energy, 2014, 123: 316-326.

[36] Ming Z, Ximei L, Yulong L, et al.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 China: Status, mod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31: 23-37.

[37]treimikien D. Review of financial support from EU Structural Funds to sustainable energy in Baltic Stat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58: 1027-1038.

[38] Bremer L L, Auerbach D A, Goldstein J H, et al.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Na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within the Latin American Water Funds Partnership[J]. Ecosystem Services, 2016, 17: 217-236.

[39] Kauffman C M. Financing watershed conservation: Lessons from Ecuador's evolving water trust fund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4, 145: 39-49.

[40] Chamizo-Gonzalez J, Cano-Montero E I, Mu?oz-Colomina C I.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its funding in Spai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6, 107: 65-72.

[41]Su X. Urban conservation in Lijiang, China: Power structure and funding systems[J]. Cities, 2010, 27(3): 164-171.

[42]Barrett S. Local level climate justice? Adaptation finance and vulnerability reduction[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3, 23(6): 1819-1829.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文献综述
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龙井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大学生出国金融产品市场调查及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