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痴呆病源流考

2018-01-01姜德友袁颍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脾病机气血

姜德友,张 宇,袁颍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痴呆,又称“呆病”,是一种以获得性智能缺损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或日常生活活动。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老年人的主要病死原因之一[1]。现从痴呆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历代医籍中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

1 病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籍中即已出现“痴呆”的相关记载。《左传·成公十八年》曰:“周子有兄而无慧。”此外,西汉戴德《大戴礼记》记载“慧种生圣,痴种生狂。”虽失之偏颇,但说明当时之人已认识到该病的遗传性。宋代洪迈在其著作《夷坚志》中记载:“暮年忽病忘,世间百物皆不能辨,与宾客故友见面不相识。”根据症状描述来看,与现代老年痴呆病类似。

“痴呆”作为病名,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此后,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中,分别以“呆痴”“痴呆”“愚笨”等命名,并且记载了一些临床表现和针刺穴位。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癫狂痴呆》中提出“痴呆”病名,并著成“癫狂痴呆”专论,详述了痴呆症状、病因以及治法。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创立“呆病门”,称之为“呆病”。而关于痴呆病的确切症状记载,基本见于明清时期及以后。明代万全《幼科发挥·卷之二·心经兼证》:“若成痴呆,言语错乱”,明确指出语言没有条理是痴呆病的一个主要表现。同时代的医家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亦持同样看法:“若面色板钝,目神滞顿,迷妄少语……而为失志痴呆。”其指出该病的病因为情绪抑郁以致失志,进而形成痴呆。朱时进在《一见能医》中对于“痴呆”二字进行拆解分析:“不知人事而行动失常者,谓之痴;语言不出,坐而默想者,谓之呆。”其对症状的界定更加明确。清代王清源《医方简义》曰:“痴呆者,全无知识也。”明确提出痴呆的主要症状是“全无知识”,也就是呆傻、愚笨。

2 病因病机

2.1 先天禀受不足 胎儿的生命禀受自父精母血,即《灵枢·天年》所谓:“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因此,痴呆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密切相关。明代万全《万氏女科》:“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盲聋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指出婴幼儿患痴呆是因“禀受不正”而“脏气不和”所致。清代名医沈金鳌所撰《妇科玉尺·卷三·小产》亦持此论:“母伤则胎易堕,子伤则脏气不和,多盲聋、喑哑、痴呆、癫痫。”

2.2 肾气虚衰,髓海不充 《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意之所存谓之志。”其中的“志”即指人的记忆力。随着明末至近代“西学东渐”潮流的影响,中医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脑髓不充在痴呆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说明老年人脑髓失养是痴呆发病的原因之一。程钟龄《医学心悟》:“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指出痴呆患者智力下降与肾虚直接相关。若肾中精气亏虚,脑髓得不到适当的补充,则出现精神意识活动障碍[2]。

2.3 瘀血内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首次提出瘀血使人善忘。后世医家如张景岳、唐容川在论述痴呆病的病因时遵此并有所发展,强调“心有瘀血”“瘀血攻心”等。气机条达,血运正常,脑有所养,神明则安;若气机紊乱、气血相失,则元神被扰,神机失统,善忘,发为痴呆[3]。

2.4 痰浊蒙窍 老年人肾气虚衰,气不化津,水无所主;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肝气犯脾,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迷心窍,心神错乱而发为痴呆;或痰浊阻遏清窍,脑髓失养而发为痴呆[4]。《慎柔五书》中对此有相关记载:“一痰症,曾有人病痴……此心系、脑络、脊髓之间有瘀痹之脉,阻其神机不能灵转也,此乃痰闭阳气之病。”可见痰浊蒙窍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5 五脏虚衰 人的思维意识情感活动皆以五脏精气为本,《灵枢·天年》:“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对于痴呆病症状之一的语言错乱,《灵枢·天年》指出:“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摄生消息论》亦有云:“心气衰弱,言多错忘”,强调心、肺的作用,盖缘于语言是由心神所主,由肺所呼吸之气而发出。

2.6 心肾不交 《辨证录·健忘门》记载:“肾水资于心,则智慧生生不息;心火资于肾,则智慧亦生生无穷。”生理情况下,肾水上济以滋养心阳,心火下达以温煦肾阴,称之为心肾相交。若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则易影响记忆力而健忘。如《医学心悟·健忘》所言:“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喜忘其前言。又心藏神,神明不充,则遇事遗忘也。健忘之证,大概由于心肾不交。”

2.7 心脾两虚 《丹溪心法·健忘》详细论述了“遇事多忘”是因“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所致。此外,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健忘证治》:“脾之意与思,意为记所往事”,指出脾为后天之本,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衰少则脑失所养,神机失用,发为本病[5]。

2.8 气血失常 《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血足则神有所养,气血精微不能上荣于元神之府,则可发为健忘甚至痴呆。《素问·汤液醪醴论》:“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除气血不足外,血气失和也与痴呆的发生有关。《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并明确指出“喜忘”与气血逆乱直接相关:“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2.9 情志内伤 七情中尤以肝气不舒最为常见,《辨证录》认为呆病“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叶天士也指出“神呆,得之于郁怒”。此外,《灵枢·本神》:“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神灸经纶·小儿症略》:“人有忽得痴呆者,失志之病也”,指出“伤志”与“失志”是痴呆健忘的病因。

2.10 药物所伤 古籍中对于药物引起的痴呆记载较多,多因误用铅粉、丹砂、珍珠粉等有毒或重镇类药物所致。《疡医大全·解误服铅粉门主论》:“妇女打胎服之……生子多痴呆。”《冷庐医话·慎药》:“又有婴儿惊风,延某医治之,灌以末药不计数,惊风愈而人遂痴呆,至长不愈,其药多用朱砂故也。”分别指出铅粉、朱砂所造成痴呆的情况。另外,即使毒性不是很大的重镇类药物,假如医者用之不当,也可导致痴呆。《医学三字经·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患者误服之……即幸免于死,亦必变为痴呆及偏枯无用之人矣。”因此,明代王大纶在《婴童类萃·凡例》中告诫:“如金石之药,取以镇惊安神,多服令儿痴呆。”并强调“凡用药当从王道之剂”。

2.11 外邪致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运气失和、自然节律失衡可导致人体寒热失常,进而影响五脏之气以致善忘。《中西温热串解·惊风新论》:“凡罹脑膜炎之小儿……有移为慢性或至发痴呆之状者。”[6]关于小儿惊风之后所致痴呆,民国医家吴克潜在其著作《儿科要略》中也有类似的看法:“其有急惊重证,侥幸得愈,往往筋络偏废或变成痴呆者”。

3 辨证论治

针对痴呆病“虚”“痰”“瘀”相互为患的病理基础,依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的治则,故有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以及针灸等治法。

3.1 补肾健脑,益精填髓 针对痴呆病以肾虚为本,以脑髓不充为关键的病机,历代医家均重视培补肾精以补益脑髓。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认为老年神衰者,应服加减固本丸。清代陈士铎论述更为详尽:“不去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精乃长涸,但能救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长年之不忘也。”可用生慧汤重用熟地黄、山茱萸等补肾益精,配以石菖蒲、远志、白芥子、人参、茯苓、酸枣仁、柏子仁以扶正祛痰,养心安神[7]。

3.2 补益心脾 痴呆病涉及记忆、思维、理解、言语等多方面功能紊乱,与心主神明、脾主意与思关系密切。《济生方》主张针对损伤心脾所致的健忘,“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提出用归脾汤调补心脾两虚的状态,为心脾两虚型痴呆的治疗指明方向。

3.3 活血化瘀 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脑髓说》认为本病病位应归结于脑,同时提出血瘀阻窍而致神机病变导致痴呆发生的新见解,创立通窍活血汤治疗瘀阻脑窍之痴呆[8]。曾凡健经过统计分析证实活血化瘀对老年性痴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9]。

3.4 化痰开窍 脾运不健或情志抑郁均可酿生痰浊,若痰浊随气机升降,上蒙心神,阻闭脑络清窍,则神明失司,而见呆病。陈士铎《石室秘录》:“治痰即治呆”,其针对痴呆病“痰势最盛,呆气最深”的病机,主张治以化痰开窍为主,辅以健胃通气,方用洗心汤与转呆丹加减。痴呆病多本虚标实,若见有痰浊蒙窍之证,应先以化痰祛浊、宣闭开窍为要,否则遽补难收其功。

3.5 调畅情志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愿不遂,抑郁寡欢,耗伤心神,均可使神志错乱。《景岳全书》载有“服蛮煎”一方,其药物组成为生地黄、麦门冬、芍药、石菖蒲、石斛、牡丹皮、茯神、陈皮、木通、知母,“亦治情志不遂,渐成痴呆,言辞颠倒,举动失常,或多汗,或善愁者”,用该方以养阴清心、安神开窍。

3.6 调补脾胃 顾护胃气、调补脾胃应贯穿痴呆病辨治始终,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若脾胃本虚,一则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二则运化失健,水湿不化,滋生痰浊,上蒙清窍,均成痴呆[10]。如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提出:“起居失节,则胃中劳伤,不生气而生痰,一时成呆者……治法宜生其胃气,而佐之消痰之品……方用启心救胃汤:人参(一两),茯苓(一两),白芥子(三钱),菖蒲(一钱),神曲(三钱),半夏(二钱),南星(二钱),黄连(一钱),甘草(一钱),枳壳(五分)。”[11]

其二,先天之精需后天脾胃化生的精微充养,水谷之精复归于肾而藏之,填补先天之精而与之同化。

其三,脾胃功能影响痴呆病的预后,如《辨证录·呆病门》认为:“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3.7 针灸 针灸治疗痴呆常以神门穴为主穴,配以心俞、百会等穴。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痴呆一症少精神,不识尊卑最苦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手法为“针入三分,灸七壮。”清代李守先《针灸易学》认为,“呆痴不识,尊卑骂人”之症应泻神门;若失志痴呆,取穴为神门、鬼眼、百会、鸠尾、龈交、承浆。

总之,历代医家常将各类神志疾病归属于“癫”“狂”“痫”范畴,“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痴呆”作为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华佗治痴呆神方》。宋金元时期,痴呆病相关症状的描述日渐丰富,为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痴呆病的病因、证治奠定了基础。至明清时期,随着诸多含有痴呆专论的论著出版,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34.

[2] 袁德培,邱幸凡,王平,等.肾虚髓衰、脑络痹阻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732-734.

[3] 王玉璧,郭蕾,窦志芳,等.关于老年痴呆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743-745.

[4] 伍敏新.针灸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5] 杜娟,滕晶,王高峰.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的病机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54-56.

[6] 吴瑞甫.中西温热串解[M].刘德荣,金丽,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6.

[7] 苏芮,韩振蕴,范吉平,等.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因病机及中药治疗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1917-1920.

[8] 侯燕,陈民.老年痴呆中医学术源流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45-147.

[9] 曾凡健.中药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用药频次归纳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S2):158.

[10] 沈峰.老年痴呆病机再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35-136.

[11] 陈士铎.辨证录[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12:200-201.

猜你喜欢

心脾病机气血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搓手”可充盈气血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