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细节,趣乐其中

2017-12-29黄惠云��

考试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郑观应细节历史

黄惠云��

摘 要:把细节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使课堂变得丰满,本文结合岳麓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对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历史细节;丰富课堂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为了知识框架的简明扼要,而将有血有肉的历史知识简单归纳为背景、原因、过程、内容、影响、评价等几个概念,这样的历史课堂枯燥乏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历史细节是一些细微而饱含感情、利于理解的历史,它可以是因为过于宏大而缓慢地变化成为不被注意的细节,也可以是决定历史走向却不受重视的历史偶然事件。

我认真查找、选取细节材料,努力为课本中枯燥的知识点注入丰盈的历史感,以在课堂中实现更有效的师生对话。以下以岳麓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对历史细节的应用。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的知识面广,历史概念多,时间跨度大,学生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从两个角度化繁为简:“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用一条线索把众多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于是,我选择了郑观应(1842─1921)这位历史人物。郑观应的一生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北洋政府的过程,历经洋行买办、洋务买办等职位变动,通过郑观应几次社会角色的变化,来突出社会的“变”——由自然经济解体到被动融入世界市场,由依附于外商的买办到自力更生的洋务运动,同时因为两者的影响而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发展,并从中体会国家变革中的商人的胸怀。以小见大,以个人的命运见证社会的内在变化,希望带给学生一种内心的冲击!

利用“边角”材料,作为知识的切入点——细节一

切入点的寻找,最好选取一些能够以小见大,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材料,那些不受关注但实际上起关键作用或对理解历史有重要作用的史实。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郑观应的家乡中山县雍陌乡:“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把对外贸易交由广州十三行官商垄断,民间人士大多只能从事附属性质的商业和服务业,如小贩、苦力、仆役、引水、买办、通事等。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而郑观应的家乡雍陌乡在香山县的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雍陌乡河网交错,鱼肥稻香,但生齿日繁,地力不足,民生多艰。由于人多地少,乡村里经常发生争地的风波……这种土地状况,常常迫使此地的农家子弟离家出外谋生,香山县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买办之乡。”

一生经历丰富的郑观应,在他身上可选取的材料很多,选择他的家乡雍陌乡是一个不受关注的事实上的细节。雍陌乡的变化是近代中国激烈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从郑观应家乡的变化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结构的第一次改变——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而郑观应本人的生活也第一次发生了巨变,他弃学从商,赴沪学贾,学习西文,开始加入新兴的买办阶层。

刻画人物心理细节,凸显历史课堂的血肉——细节二

在历史当中去寻找“人”的活动,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在今天的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人的实践创造行为多,心理变化过程少,使学生有一种冰冷、生硬的感觉,如果在课堂当中加入历史人物的心理细节,即个人内心的选择对事物发展的作用,那将会使历史变得更加丰满而富含感情。

正当郑观应在商场运筹帷幄之时,国家环境却再次恶化,国难当前,郑观应开始关注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要数洋务派所创办的洋务企业。

1881年,李鸿章亲自邀请郑观应加入轮船招商局……最终,他选择了转投招商局,他说服自己的理由是:招商局目前的经营格局尚不稳健,“若不早日维持,恐难自立,我国无轮船往来各通商口岸,更为外人所欺辱”。

作为一个饱读四书五经的儒家学子,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使命感,而生逢乱世,目击时艰使他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的情况,他早期大力反对贩卖华工、撰写《救时揭要》等行为都印证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商人,他明白转投招商局的利害得失,不仅个人利益受损,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也使他疑虑重重。最终民族前途战胜个人得失,郑观应的选择正是达成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好的素材。这种心理细节中体现的冲突,使年代久远的历史展现出其真实感,使学生更真切感受、理解历史的变化和进程。

利用历史的“巧合”,丰富历史课堂——细节三

历史有太多的“巧合”。利用一些“巧合”的历史,制造课堂的戏剧性效果,在强大的反差和已有認知的较量中,让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成为一种强力的冲击。

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我以郑观应作为中心人物,并探索其他重要人物与之的联系。其中,张謇作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的重要角色,我致力于思考郑、张两人的联系。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正是一种隐性的史实存在,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的交往关联,但历史的“巧合”反映出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1894年7月,中日开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满朝官员都出城迎驾。当日,恰逢暴雨,路面积水颇深,文武百官个个匍匐路旁,衣帽尽湿,两膝泡在水里,顶戴上的红缨流下鲜红的水。其中有一位大臣是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已年过八十,久跪不能起身。慈禧乘轿经过众官时,竟连眼皮也没有抬过一下,眼前视若无物。百官之中,张謇目睹此景,心死如灰。张謇毅然弃官从商,被称为“状元实业家”。而就在同一年,郑观应刊印了五卷本的《盛世危言》。他自称:“时势变迁,大局愈危,中西之利弊昭然若揭。”

两位同时代的智者,一个由商入仕,一个弃官从商,但目的竟然出奇的一致——为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吁。这样的细节利用,是最好的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

历史细节不是碎片化。历史课堂要关注这些细节,是因为它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有利于让课堂变得丰满,让历史显得丰富。当然,这些细节运用需要积累,更需要感悟,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使知识的传播更有感染力和温度。

参考文献:

[1]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56-57.

[2]王家范.感受历史智慧是一种愉悦——谈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J].基础教育课程,2006(11):45-47.

[3]聂幼犁.选择题之偏——史观之得失(一)[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2):39-42.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观应细节历史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新历史
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郑观应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