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河大医
——丁甘仁

2017-12-28王秋华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温病名医讲授

文/王秋华

孟河大医
——丁甘仁

文/王秋华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转折点。在此时期,由于西医的强势造访,并携着“科学”以高姿态来论,中医除了以理论之,更注重以临床实效来争取话语权。

痴心医学弃仕途 不拘门派拜名师

丁甘仁像

丁甘仁,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丁甘仁的故乡武进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古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说。而小小的孟河镇更是名医辈出。丁甘仁从小天资聪慧,读书很用功,而且极有悟性,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从小体弱多病的丁甘仁,对中医情有独钟,为此他放弃考取仕途的机会,拜师乡里名医马仲清学医。老师对这个悟性极高,学习认真刻苦的学生喜爱有加,破例免去学徒的杂活,让他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从头到尾通读,并背诵《汤头歌诀》,又提前让他侍诊见习,教他抄录医方。

拜师“江南第一圣手”

不幸的是,未满3年马老卧病不起,老人把珍藏多年的医方医籍连同自己的一份厚望嘱托交给少年丁甘仁。离开启蒙恩师,丁甘仁又相继师从两位孟河医派大咖,费伯雄的门人丁松溪、“江南第一圣手”马培之学习。

马培之像

首选苏州 兼收并蓄

有了名医的指点,凭借自己的发愤苦学,丁甘仁医术大涨,开始独立行医。而他首选的地点是在苏州。为什么要选择苏州呢?丁甘仁自有想法,苏州是闻名江南的贸易文化名城,众多医家之间的交流频繁,形成了各展所长的学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自己医术的进步。经过几年的历练,丁甘仁决定移师上海发展。在上海,他得到同乡医家巢崇山的帮助,并受其推荐成为新安学派在沪名医汪莲石的门生。如果从学派分,汪莲石属于舒驰远的伤寒派,与丁甘仁的吴门医学温病学派在时病的诊治上是互不相容的。但丁甘仁不抱门户之见,乐于兼收并蓄,这是求知者与最高智慧的体现。而在后来丁甘仁的行医经历中,不拘伤寒温病,随机应变,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理论联系实践 组方用药规范

丁甘仁好学不倦,不论白天施诊多么劳累,到了晚上都要在灯下攻读医学经典。除了不断钻研《内》《难》《伤寒》《本经》四大经典,还熟读《脉经》《医门法律》《张氏医通》《温热经纬》《世补斋医书》等名著。他的切身体会是:读古人书,自己要有见识,通过思考与临床实践,方能心神领会,达到运用自如。在治疗伤寒类疾病方面,他总是根据伤寒邪从外来,循六经传遍规律,辨别其夹杂情况,随机应变,施以适当治法,从而产生良好疗效。其学术思想要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宗《伤寒论》而不泥伤寒方证,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用两家之长,因人而异,灵活应用。在上海行医时,正值上海地区流行“烂喉痧”,也就是西医所称的猩红热。一时间数万人染疾,多数医院治疗不佳,而丁氏诊所却连创奇迹。几年后上海再次流行痧疫。但此次疫情与上次有明显差别,使原来的治疗方法不见明显效果。

时疫喉痧 施治有法

丁甘仁及时调整原有治疗理念和方法,很快创立了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的新理论,从而找到了有效的治疗途径。认为“重痧不重喉,痧透喉自愈”“以发汗透痧为第一要务”。总的治法分三个层次:喉痧初期,邪郁于气分,当解肌透痧;中期疫邪化火,由气入营,当生津清营解毒;末期痧子布齐,气分之邪已透,再用大量滋阴润肺之品,或用下法,急下存阴。他的这一新理念和施治方法,在第二次痧疫大流行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功,也为他在温病学说治疗时疫喉痧的学术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孟河医家崇尚“醇正和缓”的医疗风格。丁甘仁认为,“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增之功。”临床用药上以轻灵见长,擅用“轻可去实”之法。名医施今墨认为丁甘仁的临证理法方药运用规范,在华北医学院任教时便以丁甘仁医案为教材亲自讲授。

治疗杂病

丁甘仁曾治疗一例杂病,李某,旧有头痛眩晕,今忽舌强不能言语,神识时明时昧,手足瘛瘲,小便不固,脉象尺部细小,左寸关弦小而数,有寸关虚滑,舌光红。此为阴血大亏,内风上扰,痰热阻络,灵窍堵塞,中风重症。急以滋液息风,清神涤痰,甘凉濡润为治。方药组成:麦冬三钱,生地三钱,石斛三钱,生牡蛎四钱,生石决四钱,煨天麻八分,川贝三钱,制远志一钱,天竺黄一钱五分,竹沥半夏一钱五分,鲜竹茹一钱五分,钩藤(后入)三钱,丹竹沥(冲服)一两,珍珠粉(冲服)二分。此方服十剂,祝证悉减。原方去竹沥、珠粉、天竺黄,加西洋参一钱五分,阿胶珠一钱五分。痊愈。

力挽狂澜捍国医 开创纪元兴教育

1912年4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成立北洋政府。7月召开的中华民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制定新学制,悍然将中医排除出教学与医疗体系,史称“中医漏列事件”。该事件使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痛感被歧视被抛弃的耻辱。这一事件关系着中医的生存与前途,中医界提出严正的抗议,而丁甘仁也多次发表演讲和文章,据理力争。他说:“我国之医肇自上古,代有名人,典籍灿然,蔚以巨观,最精国粹,实唯医学。盖医学之兴衰,唯教育为之关键。”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兴办自己的中医学校。

除了积极筹措办校资金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政府对他创办中医学校的限制。为此,丁甘仁绞尽脑汁。突然他想到,由于自己医名远播,有很多达官贵人来沪请其治病,其中不乏袁世凯的亲信等人。而丁甘仁也亲自治好过袁世凯的疾病。于是他利用这些人脉关系“直达天庭”,上书袁世凯大总统。

筹办中医学校 传道授业解惑

四面楚歌的北洋政府,顿悟到废弃中医等于亵渎炎黄祖宗,民心不可侮,只好顺水推舟,准予筹办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成立,丁甘仁担任总负责人。全程学期5年,预科2年,主修基础理论,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诊断学、国文、修身、体操等科目。其中生理学吸纳西医解剖知识,病理学讲授医学通论、阴阳原理、六气之淫、七情之变等,药物学讲授本草药性、古今方歌诀、药品识别与炮制方法等,诊断学讲授四诊通论、脉决、舌色等,国文讲授《古文观止》,还教练书法。本科3年则主要讲授医学专门知识和临床各科。课本大多选用明清时期著名医家的著名医籍。身为学校负责人,丁甘仁亲自编写了《脉学辑要》《药性辑要》等讲义。

1916年8月23日,在中医史上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一所崭新的中医学校开学了。它意味着中医从此昂首挺胸放眼世界,迎接时代挑战,并将更好地服务与亿万人民,为中华国粹争取新的荣耀。

(来源:“中医出版”公众号)

猜你喜欢

温病名医讲授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让名医们上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名医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