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视角下的价值观教育新载体解析

2017-12-26刘羿良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载体价值观

刘羿良

摘要:从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隐性教育方式出发,价值观隐性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活动,不仅要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目标,更需要将这些意图和目标融合在隐性教育所需的各类传播载体当中。信息时代孕育的各类新传播载体,其特点恰与隐性教育契合,形式灵活多样且为社会各类人群广泛、自主、便捷地接受和传播,以实现潜移默化而高效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价值观;隐性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035-02

一、隐性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天然关联性

价值观是人类在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关于客体价值的看法、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价值观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尺度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加强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毋庸置疑的重要工作。为此,长期以来,从学校到社会,从课本到媒体,各类教育工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高密度、广覆盖的价值观教育活动。

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价值观教育多以“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与受教育对象缺乏沟通、教育过程缺乏愉悦性、教育效果缺乏持久性,事实上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对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接受程度。

价值观教育和一般教育活动一样,在教育形式上也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近三十年来,教育界从未停止过对隐性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与“灌输”显性手段不同,隐性教育是指施教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较为隐蔽、非强制、受教者不易察觉的形式,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隐蔽性、教育途径灵活性、教育效果渗透性等特性。对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自己的内心要求。”

由此,把价值观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大大增强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且已经具备了大量的现实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隐性教育就是最适用于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方式,两者之间本身具有天然的关联性。

二、新传播载体与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嬗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各类可利用于隐性教育的传播载体形式越来越多样,传播途径越来越广泛,虽然通过各类传播载体所开展的价值观隐性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仍难以用具体的量化标准诠释,但其有效性已经显而易见。特别是近年来广受大众接纳和使用的微博、微信等应用程序的出现,使价值观隐性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载体发生嬗变。

现代社会中,可以说各类人群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新传播载体——各类应用软件及其所需的网络和手机等终端设备。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1月发布的《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15.3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964.5万户,总数达13.0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另外,根据《CNNI: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同时,在移动数据、Wi-Fi等各种网络广泛覆盖支持下的各类聊天交流、资讯发布、信息分享软件,如微博、微信等应用程序,大幅发展了新兴的传播媒体,几乎涵盖了传统媒体的所有特点,并以数字化、高速化、海量化、全球化、交互性等优势使网络空间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全新的学习载体、交流载体、生活载体,被校园内外、国内外等不同范围的不同年龄、职业、性别、国籍、民族、信仰的人群所广泛接受。以微信为例,每月活跃用户已超过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94%的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61%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达36%,55.1%的微信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好友,58%的微信用户每天必刷“朋友圈”。

微信等新兴的传播载体在传播范围、受众范围、传播有效性等方面形成质的飞跃——“潜在课堂”范围急剧扩大,教育过程深度融入受众生活,教育意图愈发隐蔽,透过传播载体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大幅增强,价值观隐性教育效果跨越式提升——新传播载体开拓了全新的潜在课堂,已成为价值观隱性教育的新突破口。

三、新传播载体与隐性价值观教育的契合

1.新传播载体适用于隐性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在长期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价值观教育主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目标、内容和教育对象,创造与运用了不同的隐性教育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价值观隐性教育载体的存在应该说都有其合理性,并或多或少地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而新传播载体不仅拥有几乎所有传统载体的特点,还可以在承载价值观教育内容、扩大教育范围、增加教育频率和增大教育强度的同时,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互动,使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因此,价值观隐性教育的新传播载体的运用,是充分利用新传播载体信息交互的时间空间优势,在极大范围内,给予网络等渠道的支撑,承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与发生互动的一种形态或方式。

新传播载体为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教育过程搭建了目前最具交互性和平等性的教育平台。各类受教育者不自觉地身处其中,可以自主获取信息,及时地将信息予以反馈。透过网络的交互,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以网络信息传递的方式阐释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存在,两者处在一种平等、放松、互动的状态下交流,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显性身份限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受教育者更容易敞开心扉,并借助“转发”等功能,使每一个读者或受教育者都有可能成为该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和教育者。

应该说,新传播载体已经充分具备了适用于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并且已经实际应用于党务宣传等各类教育工作,而就隐性教育来说,新传播载体的应用空间和潜力或许还不仅限于此。

2.新传播载体适用于隐性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传统形式的价值观教育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意识,而隐性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发展,又一直在某种程度上受传统传播载体的限制。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传播载体成为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已具备现实条件,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积极采取措施来充分利用新传播载体,主动占领隐性价值观教育新阵地,合理利用隐性价值观教育载体,不断扩展隐性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首先,新传播载体作为隐性价值观教育载体的一种新形式,其传递的共享信息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

其次,网络时代对人们接收信息和交换信息的途径带来了革命性改变,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广。特别是在隐性教育领域,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方法、途径与交流方式都已经随着传播载体的发展而改变。新传播载体承载的内容中,通常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各类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化科技信息之中,受教育者往往被教育而不自觉,并时常以教育者身份将自己认同的教育内容分享给其他受教育者。

再者,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新传播载体的运用可以让价值观教育者通过相关的计算机后台技术迅速、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阅览情况、意见回馈和关注问题等,进而提高隐性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正确的教育内容得到快速收集、传递和使用,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

新传播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和发展,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这也为隐性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发展不断孕育着新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将教育内容从更多层次、更多角度和更多途径融入各类新载体中,以更多的形式和可能性创造出价值观隐性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獻:

[1]王景云.文化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靳玉军,刘飒.高校应利用隐性课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53-156.

[5]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0-62.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载体价值观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