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高校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2017-12-26邸维鹏傅文第李和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渗透传统文化

邸维鹏+傅文第+李和伟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我国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以高校教育改革为核心,将德育课程改革纳为重要部分,是为了在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前提下,打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高校德育教育为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对于高校德育的指导,探索高校德育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033-02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學内容老旧,教学方法单一。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教育教学内容老旧,仍采取传统教材为模板,灌输传统的老套的德育知识,采取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要核心,师生之间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即便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但大多流于形式。无论是从实际应用上还是学生的认知理解上都起不到提高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方法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单一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学生对原本就枯燥的课程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使教学效果不佳,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2.脱离实际,难以形成共鸣。通过对当代德育教育工作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院校的德育教育课仍然存在高、大、空的形式主义,过于空泛空洞的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热火朝天,激情澎湃,但是学生却不以为然。特别是在历史性较强的内容上,学生主要从影视剧和网络上认识历史,既没有亲身经历,也没有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历史,师生之间在认识与客观条件方面的偏差导致两者之间难以形成共鸣。

二、以德育教育为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德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教育强则国家强”,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并为未来高校学生德育指明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高校德育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坚定信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之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不断为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目标。

1.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切实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要提高校管理层的意识和一线教师的观念,从教学理念上开始创新,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根据习书记的要求,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过程中,坚持拓展选拔视野,抓后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为原则,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其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道德教育、科学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摆在同等的位置上,采取创新道德教育的机制,推动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要积极从外界或校内培养专业性强的教师,通过不断提高德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通过定期的培训,促进教师与社会发展的接轨程度,力求每位教师都能够走在教育的前列,走在德育的前列,走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前列。

2.专项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多从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对德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课程的开展不再拘泥于课堂上,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生去自然中、去社会上感受“道德”的真正含义,让枯燥的思政课变得生动起来、活起来。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有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渗透的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科中,无论是在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还是市场、国贸、动画专业都可以将文化渗透进去,特别是在高校中文类专业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为便利,借助课堂教育与渗透教育的结合,将传统文化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文化教育的途径。

3.树立榜样力量,构建合理的价值观,落实文化与教育的结合与发展。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年级和班级是教学的主要教学单位,教师成为学生接触德育最直接的部分,而教师的个人言行和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根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换言之,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好感,会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好感度,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看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双重引导,从德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并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提供科学和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调整状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推广渠道。传统文化与道德文化建设是一条相辅相成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立足的根本,而现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大多秉持着批判的态度,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不高,不值得借鉴和推广。而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绝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先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初步形成阶段所产生的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与价值观进行高度的统一,集中于对高校大学生个人修养与人格的提升,以大学生为核心群体,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播的途径,借助德育这一高容积载体,强调大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和对社会秩序的遵守。当然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形成一套有价值、有必要、有传播意义的教育体系,从而将高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条必要途径。

2.促进学生道德感意识提升。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轰炸,对学生的价值观树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所谓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部分大学生如今表现出来的冷漠让人心惊,学生们之所以出现缺乏道德意识的行为,归根究底是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扭曲,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学生们缺乏对这一行为是非判断的能力。德育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使其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时过于主观和片面,通过培养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利用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获得审美的提高及精神上的享受。

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德育质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利用德育课程,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

学生的德育发展需要受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课程规划中,要将德育课程和思政课程、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积极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在高校中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地认识并尊重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每个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与自我修养,逐步优化教学工作,有效地推动德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以新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毅.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2]周小贝.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校德育创新体系[J].人才教育,2014,(9).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渗透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