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2017-12-24杨艳萍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差异区域水平

杨艳萍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杨艳萍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努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目共睹,其质的飞跃和提升让世界为之震颤,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与日俱新、不断改变,对生活的追求也逐渐上升,不再仅仅停留在昔日的温饱阶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在不断上升,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的确,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但如今的现实证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带头作用,反而使得收入差距不断上升,区域之间不协调的发展和我们共同富裕的展望相悖,既是全社会大多数群体不愿意看到的,同时这种区域间的不协调也存在激化社会矛盾的隐患。

经济差异;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区域特征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一)GDP从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梯形递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1992年之间,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而且总体发展水平比较缓慢,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外商不敢来华冒险,国内的企业家也因为对于政策的担心而畏手畏脚。但是,1993年后,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扩大,尤其是2003年之后,东部地区的GDP是其他地区的3—6倍,从2008年之后,这一差距的上升力度更大。根据调查,在1978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GDP在总比重中分别为44%、22%、21%和14%[1],但是,2003年这一数据则改写为:55%、18%、17%和9%,[1]四大区域中只有东部地区的GDP比重在上升,其他三个区域的比重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的拉动,东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同时拉动其他区域的经济水平,反而凭借自己的区位优势不断将其他地区的资源和人才吸引过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区域的不协调。

(二)人均GDP差异不断上升。

人均GDP的差异和变化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发生的。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1993年,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人均GDP差异一直较小;1993年到此后的20年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和其他三个地区则拉开了差距,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拿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来说,1993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是4 500元,但是2003年时达到了17 300元,到2008年更是达到了38 000,但是其他三个地区的人均GDP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和东部之间的差异则不断加大。而且在此期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鼓励,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的GDP存在你追我赶的排名变化,但是东部却一直以不可超越的优势占据在首位。

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1999—2008年期间,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但是人均GDP却并没有发生一致性的变化。在1999年人均GDP变异系数是0.45,到2008年时则变成了0.39,这一改善说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部振兴等一系列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说明只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一句口号,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三)城乡居民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城镇居民收入在区域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同样也是和区域的GDP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978—1986年区域的发展差异小,因此,城镇居民收入在区域上的差别相对来说也比较小。但是1986年以后,随着东部地区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不断上升,也进一步导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远高于其他区域的城镇居民收入,这一点是必然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飞速上升,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大从而造成东部地区的GDP水平超出其他地区。

其次,农村的居民收入也呈现出这一特点,但是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的问题,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程度明显要低于城市,因此,农村的居民收入变化得也晚。1992年之前东部地区的农村和其他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不大,但是1992年以后差距就逐渐上升,后来远超过其他地区。2003年以后,东部地区的农民家庭收入更是其他地区的几倍,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2003年以后四大区域的农村家庭收入都存在明显的上升,这进一步说明党的三农政策着实惠及到了所有的农民。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存在区域差异

中央的财政投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是对于社会却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它像一个风向标,在无声中指引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走向。因此,政府的财政投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之间的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就能明显看出政府的投资和建设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排位。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为了能够吸引外商投资,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党中央在东部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并且在财政投入上明显向东部地区倾斜,因此当时国内外的人才、资源纷纷涌向东部地区,再加上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部地区很快发展起来。从2003年起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如火如荼地实施,西部地区在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崛起。而中部地区则在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双重挤压下GDP上升幅度下降。此后,为了惠及中部地区和东北部的经济发展,我国逐渐开展了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计划,这些计划也明显刺激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国外投资存在区域性特征

外商投资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我国在刚刚结束计划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外商投资首先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使当地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妥善的解决;同时,外商投资带来庞大的资金,能够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外商的投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投资,更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他们会带来众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业,极大地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向东部地区倾斜,加上东部地区自身的沿海优势,交通便利,方便外商的投资活动,因此,东部地区成为外商打开中国市场的不二选择,它也因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反地,其他三个区域由于缺乏政策的扶持、自身地理位置的限制,没有能享受到同等的外商待遇,也就造成了经济水平不如东部的现实。

(三)市场经济促使区域竞争力上升

1978年我国结束了计划经济,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年来政府也在不断减少自己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于资源的配置有着导向性作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不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资源和要素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流动,缺乏活力和自由,因此区域间的差异小。但是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确立以后,对于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资源以及人才要有足够的活力和自由,这些要素完全是按照市场的规律自由流动的。东部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和技术支持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上升,因此不断吸引投资和人才的常驻,这一点导致有利的要素不断流向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和其他地区的差异也就逐渐加大。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竞争力

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区域特点明显,存在各自显著的优势和不足,经济发展应该扬长避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忌人云亦云,因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才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来说,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应该将重心放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时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经济城市,通过核心经济城市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西安、成都、重庆是西部较发达的城市,因此推进三者之间的协作,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将自己的带动能力无限扩大。东北部则土壤肥沃、工业基础雄厚、森林资源丰富,因此适合发展农林业和畜牧业,同时也可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凭借自身的工业基础发展新兴科技。中部则位于交通枢纽,承接东西,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加大粮食生产、能源供给的能力,既为其他地区输送产品,同时又能刺激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东部地区和外界联系紧密、经济基础雄厚,因此可以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同时,为了加大区域的优势和发展水平,可以形成经济发展带,促进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推动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经济适度发展,第二步是加大转移力度。经济适度发展是为了防止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加大区域之间的不协调,为后期的共同富裕增加困难和阻碍,避免激化区域矛盾。加大转移力度则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资源和要素进行相对协调的分配,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动力和希望。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才能保证不同区域之间在医疗服务、生活环境、交通出行、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各方面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待遇。而一旦出现公共服务上的不均等,就会激化群众内心的愤怒,出现地域歧视和社会矛盾。

(三)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要素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一切资源要素都要在市场的配置下完成分配和流动,这一点就会导致好的资源和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落后地区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待遇也会逐渐上升,进一步造成富裕地区更加富裕,落后地区更加落后的局面,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想要改变现状,就要对资源和要素的分配进行合理调节,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过一定的干预来保障市场的正确导向性,减少市场因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1]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5).

[2]覃成,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1).

[3]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11,(11).

F29

A

1673-291X(2017)35-0039-02

2017-04-11

杨艳萍(1980-)女,陕省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发展规划与经济评价研究。

[责任编辑 杜 娟]

猜你喜欢

差异区域水平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张水平作品
分割区域
作家葛水平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