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争百年顽疾

2017-12-20白羊子

草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阿坝阿坝州

白羊子

引子

是雄鹰的喧嚣还是牧马的嘶鸣?

一切都沉浸在川西高原的绿梦里。

满目的青葱与灿烂还没有褪色,9月的空气里就已经满满地裹挟着青稞成熟的芬芳。清晨,在阿坝大骨节病区麻尔曲河谷的深山峡谷里,我再次见到刚刚摆脱大骨节病折磨的患者们的身影和充满期盼的眼神。

2012年9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五年规划验收总结大会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隆重举行,向世人庄严宣告:“阿坝州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圆满实现了规划目标,大骨节病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天,阿坝州数万名大骨节病患者苦苦等待了100多年;为了这一天,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人们不会忘记,大骨节病给数万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工作队在阿坝州首次发现大骨节病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为调查病因研究对策,探索、寻找综合防治途径所做的努力;人们更不会忘记,在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给予的亲切关怀和温暖。

2008年5月6日,一个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雪域高原,87万阿坝人民欢欣鼓舞。这一天,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刘奇葆在大骨节病重病区阿坝州红原县麦洼乡庄严宣布:“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当年,财政投入资金6.91亿万元,实施试点工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在8个县26个村实施13个易地搬迁建设安置项目,并配套实施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工程。自此,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大骨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它以侵害生长期儿童关节软骨为主,导致软骨坏死,最终骨端宽大变形,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终身残疾,不少家庭因此致贫。阿坝州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全州1351个行政村中有294个村大骨节病流行,患者达4.27万人,占病区村总人口的29.02%。阿坝州是集“老、少、边、穷、病、灾”于一体的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患大骨节病人数占全国患者总人数的5%。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凡是大骨节病流行的地区,没有一家不贫困。

治病必须治穷,这是阿坝人在长期与病魔做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课题组研究发现,大骨节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低营养、低微量元素的膳食,粮食T-2毒素污染等外部因素,以及家族中有多人患病等个体特定的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对阿坝州试点项目实施易地育人、换粮、移民安置、硒碘盐等措施进行预防效果观察,并在青海省进行对比干预试验,结果显示,综合防治措施对大骨节病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开展5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4.7亿元,带动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22.1亿元,实施了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九大工程,有效阻断了疾病蔓延,农牧民收入翻番,贫困发生率从49.6%下降到29.8%;病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过去,我们住的是牧场上的牛毛毡帐篷,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很多人得了大骨节病。”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大骨节病患者阿格秋动情讲述着广大农牧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如今,大家住进了集中安置房,吃得安全,孩子们没有再患病,还通过‘9+3职业免费教育实现了就业。党和政府的恩情比山高、似海深,我们一定会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

……

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川西北高原深处的大骨节病区激烈打响,惠及了阿坝大骨节病区4万余贫病群众,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与大骨节病抗争的壮丽乐章!

秋风萧瑟,落叶缤纷,10月下旬的川西北高原让人深深地感觉到了初冬的寒意。在麻尔曲河谷采访大骨节病患者的过程,仿佛是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深沉中浸润着激昂,严峻中流淌着奋争,雄浑中交织着夏日阳光般的辉煌。一个名叫“安多藏族”的民族、一群大骨节病患者的故事是那样的缠绵悱恻,让人不禁唏嘘长叹、感慨万千,就像一部曲折的传记,使人心潮激荡、咀嚼沉思……沉浸在麻尔曲河谷大骨节病患者们的真实故事里,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内涵的理解,走进麻尔曲河谷大骨节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让我略有醒悟:身体残疾固然是人生的不幸,可心灵若是残疾了,一个人就无异于失去了生命的全部。

在艰难生活的不屈跋涉中,只要心还在,梦就在;只要生活的梦想还在,人生的快乐和收获就会永远与你结伴而行。

第一章麻尔曲河,声声的呼唤

1

2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第一次见到大骨节病区的华尔青。那年他24岁,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

“呀,辛苦了!欢迎你们到我家乡去。”專程来阿坝县城迎接我们的华尔青带着浓郁的地方口音,一见面便与我们热情地打招呼。

那时的华尔青,精神饱满,中等身材,高鼻梁,浓眉大眼,嘴唇略微上翘。那天,他头戴狐狸皮帽子,身穿深褐色藏装,扎着一条红色腰带,吊一把白银镶饰手柄的藏式吊刀,脚上穿着一双从部队转业时带回的军绿色大头皮鞋。他是当年麻尔曲河流域唯一体检合格并到部队当过兵的安多藏族小伙子,当时他已是村上的干部了。

简短寒暄之后,我们驱车向他的家乡阿坝县垮沙乡进发。车窗外不时闪过身材矮小、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行人,看上去穷困潦倒。

“我的家乡在麻尔曲河谷。麻尔曲河流域可能是世界上最贫困、最落后的地方,是一个被人们遗忘了的角落。”华尔青在车上用比较生硬的汉语自言自语,给我们讲起了他的家乡。

车过阿曲河,沿盘山公路而上,半小时后便驶入了麻尔曲河谷林区,公路逐渐由宽变窄。层层叠叠的大山,像大海的浪峰涌向浩瀚的天空。撲面而来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公路在林莽间穿谷越涧。汽车犹如一只甲壳虫蠕动在山的浪峰谷底。此时此刻,我真正领略了什么是大山的世界。一座连着一座的山纵横交错,风蚀雨浸,嶙峋的大山像久经风霜的老人,那道道似刀刻的皱纹,沟沟岔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条条山路在山坡坡上绕,座座破寨在山腰腰间吊。那些破旧不堪的山寨不大,大都在沟和山的交界处,背靠黄土坡,面临黄土沟。公路两旁,被废弃的破寨房、古寨楼比比皆是,饱经人间烟熏火燎的古碉楼黑咕隆咚,断垣残壁,野草葳蕤。

“呀,华尔青,对岸山坡上的寨子好像荒废了,寨里的人们都到哪里去了?”我好奇地问。

“呀,偌花(伙计、朋友),这些都是因病致死的人家。”华尔青答道。

我们听后一阵发憷。

车拐出一道山谷,只见一条白亮的河在山与山之间蜿蜒流动。

“呀,偌花,那就是麻尔曲河,我们的阿妈娜热(母亲河)!”华尔青指着山下哗哗流淌的河流说。

麻尔曲河发端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阿尼玛卿雪山南麓,四川与青海交界的玉树地区,与其他江河一样,由无数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是大渡河的一条重要支流。麻尔曲河下游的脚木足河与绰斯甲河、梭磨河在阿坝州金川县可尔因乡融为一体,成为著名的大渡河。此段河流密布,俨如蛛网,各支流蜿蜒于雪山草地之间,风光旖旎多姿。众多的溪流、河谷之间,镶嵌着阿坝州内的阿坝县、壤塘县、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然而,自治州的西北部属黄河上游。若尔盖县、红原县及阿坝县的部分地区犹如一块块肥硕健美的肌肉稳稳地植根于黄河源头。在阿坝州的东南部,有发源于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的岷江,其上游主要有杂古脑河、黑水河两条支流,自治州的松潘县、黑水县、茂县、汶川县、理县就像颗颗棋子镶嵌在岷山山脉的深壑间。

阿坝这块美丽的土地其地表多为起伏和缓的高原草甸,河谷宽浅,河滩肥沃;入冬时节,雪覆草原,冰封千里;进入夏季,草原上繁花似锦,仿佛天赐的一望无际的巨毯,在蓝天白云和巍峨雪山的衬托之下,显得分外迷人。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却流行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大骨节病又叫矮人病、算盘珠病等,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在中国分布范围大,患者多分布于从东北到西南的山区和半山区。此病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但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常常多发性、对称性侵犯软骨内成骨型骨骼,导致软骨内成骨障碍、管状骨变短和继发的变形性关节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运动障碍。阿坝州的阿坝、壤塘、若尔盖、红原、马尔康、松潘、黑水、金川等县(市)均流行大骨节病,其中尤以壤塘县、阿坝县境内的麻尔曲河流域患病率最高。

“大骨节病的病因至今不明,曾怀疑为慢性中毒所致,但未被证实。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谷物中的致病霉菌有关。动物实验结果证实:凡用带有致病霉菌的谷物饲养的动物,其骨骼中所出现的病理改变与大骨节病相似。致病霉菌可能为镰刀菌,但至今仍未完全证实。”与我们同车的时任阿坝县防疫站站长常里介绍说。

常里是阿坝县本地人,个子不高,但在大骨节病区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个子比病区群众高,在病区是典型的“美男子”或者说“帅哥”,而是因为他为了探寻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方略,常年奔走于病区。数十年来,麻尔曲河流域的村村寨寨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皮肤黝黑,鼻子像鹰嘴,微微向内勾着。这位医学专科毕业的藏族汉子,早年被分配到若尔盖县工作,后才调回阿坝县。

汽车穿行在深山峡谷里,透过车窗望去,麻尔曲河两岸那古老的碉楼在目光中旋转。麻尔曲河,一个多么清爽宜人的名字!沿河两岸松苍柏翠,碧草连天,峰峦起伏,薄雾在山间缭绕,云蒸霞蔚。独具风格的藏乡山寨星罗棋布地散落于林莽间、峰峦下。

常里告诉我们,大骨节病危害极大,少年时期一旦患上这种病,由于骨骺板提前骨化,会使发育出现障碍,表现为体型矮小、关节粗大,并伴有疼痛与活动受限,以踝关节发病最早,手指关节、膝、肘、腕、足趾关节和髋部依次病变。因骺板融合速度不一致,下肢往往出现膝内翻、膝外翻或髋内翻等畸形。手指短、粗、小,足部扁平。发病年龄愈小,畸形愈重。青春后期发病者则畸形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骨关节炎症状,关节肿胀,有少量积液,活动时有摩擦感,并伴有交锁症状,有时还可检查到关节内有游离体。成人下肢发病多,因踝、膝肿胀疼痛,行走时就像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十分不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

麻尔曲河啊,你走草地、绕山岗、穿峡谷,一路欢歌来到这片黄土地上,你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是滚滚无尽的财富,还是年复一年的失望?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还是穷困潦倒的苦日子?是幸福的小康梦,还是灰色的苦时光?

……

沿河两岸,山高路陡,阴暗潮湿。空气里弥漫着阵阵因枯枝败叶腐烂而散发的霉臭味儿。在颠簸的汽车上,常里还告诉我们:“目前全球大骨节病病区人口有3亿多,而我国患者多达200多万人……”

“阿坝县患这种病的人有多少?”我问常里。

“阿坝县尤其是麻尔曲河流域,包括比邻的壤塘县在内,是大骨节病重病区和典型地区。其发病率、病情分布及危害均居全国之最。据初步统计,仅阿坝县就有6个乡22个村,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常里说。

“这种病到底在阿坝县流行了多长时间?”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955年中央第二民族卫生医疗工作队在阿坝县和壤塘县就发现了大骨节病,但其实这种病在麻尔曲河流域流行已经很久了。”常里一边说一边取出随身携带的看上去和他的身高不成比例的塑料茶杯,拧开杯盖,狠狠地呷了一口出发时从家里盛装的奶茶,又拧好杯盖,将茶杯放回汽车坐凳靠背的口袋里,吧唧了两下嘴,说:“这种病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炎病,儿童时期还看不出病变来,到了12岁时病情才开始显露;病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连路也不能走。我们今天要去的垮沙、柯河两个乡的2000多个藏族同胞中,起码90%的人患有大骨节病。特别是垮沙乡垮山村,200多人几乎全部患有这种病。”

“患上这种病后,除身体上的痛苦外,他们的生产生活还会有哪些不便?”我问。

“那可多了,就拿我们村来说,起码有20%左右的病人需拄两根拐杖才能行走;拄一根拐杖才能行走的占40%左右,个别病情严重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一切都需要他人照顾,白天要人抬出屋外晒太阳,晚上再抬回屋里睡觉……”一旁的华尔青插话说。

“你们以前对这种病的患病情况做过调查和统计吗?”我问常里。

“1994年3月,县卫生防疫部门按照全国大骨节病工作标准和全国统一X线诊断标准,对柯河、垮沙、茸安、查理、安羌和河支等6个乡22个村的1340户7441人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临床检查5600多人,查出大骨节病患者就达3900多人,患病率高达70%,其中,早期患者约占12%;I度患者占39%,II度患者占30%,III度患者达20%……阿坝县是由不同类型构成的大骨节病重病区。就一个乡内部而言,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稳定病区有活跃群体,活跃乡中有稳定个体,甚至相邻村也不一样。比如华尔青,就是活跃病区的稳定个体,他是这个地区唯一体检合格参过军的藏族人呢。”

当过兵、见过世面的华尔青接过常里的话说:“由于病魔缠身,我们这地方的人的智力、体力都遭到严重损伤,脱贫致富基本无能为力。结果就形成了越病越贫、越贫越病的恶性循环。”

“是的,直到今天,病区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才214元,个别好一点的也不过300元,最差的甚至只有30多元。他们的住房70%是危房;他们更无钱添制新衣,不少人穿的是土制的牛皮衣,一件牛皮衣要穿好几代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海拔2900—4000米的高山峡谷之间,长期吃的是青稞面(即糌粑,这是他们的主食),没有酥油,没有肉食,更没有蔬菜;饮水非常困难,住在山上的人家背一趟水得走两个多小时,而且还只能用嘎伦桶作为背水工具。由于山高路远,交通困难,信息不通,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他们都听不见、看不着。到过县城的病区群众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到州府、省城,到北京了。”说到这里,常里显得有些悲凉。

我们尚未涉足麻尔曲河谷这片土地的时候,就听人们说这里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住的是破寨房,喝的是高山塘水,吃的是没有一滴油的糌粑,穿的是铲了毛的老羊皮衣,不少家庭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男人外出干活穿上,姑娘连门也不敢出。全家只有一只破木碗,揉糌粑只有轮流进行。这里是一个残疾人的世界,几乎全地区的人都患有大骨节病。总之,他们说,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我们震惊了,世上竟然还有如此贫困和落后的地方!他们还说,多少辛酸的故事,多少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也是因为这种危害极大的地方病而开始的……

“1995年秋天,我第一次知道,我是大骨节病区移民的后代。”华尔青告诉我们。一天,已经搬迁至阿坝县城对岸河支乡甲依村十多年的华尔青,突然接到县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说是大骨节病综合扶贫开发落实国家移民搬迁后期扶持政策,凡因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搬迁的移民及其后代,都能得到每月25斤大米和几十元的补贴,还说华尔青是大骨节病区移民的后代。1972年,阿坝县对柯河、垮沙两乡的大骨节病重病村实施移民搬迁,将索日玛村和夏坤玛村搬迁到牧区的求吉玛乡和县城对岸的河支乡。那年,华尔青的爷爷、奶奶带着他和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们,举家迁移到河支乡。

华尔青说:“说真的,我原来对‘综合防治的概念比较模糊,这次提起,感觉熟悉又凝重。在小时候朦胧的记忆里,我的一位未搬迁的阿克(叔叔),从山那边的老家到县城来,要走好几天的路不说,见他一次就发现他苍老了很多,而且脚越来越拐,病情越来越重。从阿克的哀叹中,我知道山那边一个叫甲鱼村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

阿坝县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办公室的同志们来到华尔青的老家调查情况,填写报告,我随队采访。30多年之前,尚未探明导致大骨节病发生的真正原因,唯一能做的就是组织病区群众尽可能搬迁。知道那段历史的人要么搬迁了,要么已经去世了,知情的人并不多。当地仅存一位75岁、按辈分华尔青得叫阿爷的老人家能够掰着手指头,说清楚来龙去脉。他见了华尔青,脸上露出微笑,告诉华尔青他的曾祖父、爷爷、父亲都叫什么名字,搬迁的时候他家有几口人等。那次调查后不久,这位老人家也告别了人世。

登记造册,阿坝县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按期将人数上报。之后,仍然还居住在大骨节病区的华尔青的父老乡亲们每月领到了25斤大米和几十元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补贴。

近20年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曾多次深入阿坝县、壤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马尔康市、黑水县、松潘县等地的大骨节病区实地采访,见证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见证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的波澜壮阔和诸多背后的故事;见证了病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携手并肩,千言万语做工作,千山万水送温暖,千辛万苦办实事的时代风采;见证了大骨节病区父老乡亲与大骨节病抗争,舍小家背离故土,顾大家远徙他乡,为国家抛弃私情,建新家发奋自强,大义大勇,绝唱千古的伟大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送到“心家园”的民生情怀。整理采访记录时,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历在目,一张张可钦可佩的脸庞犹在脑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还在回放,一阵阵震彻心扉的声音依然回荡,一行行感动的热泪潸然而下……

2

20多年前,阿坝县垮沙乡羊羔村,黄昏。

支离破碎的山寨里传来了一位分娩妇女的哀嚎,那痛苦的声音冲破云层,撞击着山峦,撕碎了麻尔曲河谷人们的心。天色迷蒙时,寂静的山寨中传来一声声新生儿的啼哭。人们听到这牵动人心的啼哭,紛纷流下了眼泪,他们不是因为又一个生命诞生而激动、欣喜,而是悲痛、哀伤,因为又一个新生命将落入病魔之手,将和他们一样过上贫病交加、痛苦煎熬的苦日子……

半夜里,似乎一切又都消停了。寨子背后树林里雀鸟归巢时的叫声,房顶上乌鸦的呱呱呻吟,屋内婴儿的哭泣……变得遥远而不真切,仿佛是过去的回音。忽然,破旧的山寨里传来的哀叫声打破了麻尔曲河谷夜的静谧,那是多么凄惨的声音。一个因大骨节病折磨发出的声音,积聚着多少歇斯底里和悲哀?

大骨节病区水源奇缺,人畜饮水十分艰难。

“穷山乱石沟,滴水贵如油,十年逢九旱,天天为水愁。”这是当时病区饮水情况的真实写照。

“为了水,麻尔曲河谷的人们几乎绞尽了脑汁,想绝了法子。”常里说,“茸安乡阿斯久村上日喀寨位于距阿曲河约半里路远的土台子上,全寨人祖祖辈辈全靠背水吃过日子,有些病重者无力背水,只好饮用雨水,一下雨,人们纷纷从屋里搬出锅、盆接雨水,以备日后饮用。他们称这是‘天水……”

麻尔曲河谷的地势是“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门槛就爬坡”“对面能说话,握手要半天”。这种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穷”字在麻尔曲河谷牢牢地扎下了根。

麻尔曲河谷的穷,在阿坝州乃至整个四川省都出了名。一提起麻尔曲河谷,人们都说:“唔,那地方可穷呢!”

穷根是什么?穷根靠谁拔?穷根咋拔?这一系列严肃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上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199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建伯领导的大骨节病重点实验室发现并证实病区生产的小麦、玉米、青稞等禾本科植物中T-2毒素的超常聚集是导致大骨节病发病的真正原因。他们发现,大骨节病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方向一些较狭长地带,而这些地带正处于温暖潮湿和寒冷干旱的夹缝中。就像双层窗户的层里和层外之间一样,窗户缝常常长毛。这个地带的粮食特别是谷类作物生有大量镰刀菌,从而导致小麦、玉米、青稞等禾本科植物中T-2毒素超常聚集。这种毒素的毒性极强,能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破坏人体软骨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致使骨关节软骨组织变性坏死,最终上世纪90年代生活于阿坝病区贫病交加的患者引发大骨节病。这一被中外专家称为在地方病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使得大骨节病的防治方法显得十分明了,即采用让病区群众改吃外地粮食,或在病区改种水田,或将粮食及时烘干等办法,便可有效地切断T-2毒素的传播途径。从这一科研成果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阿坝州提出:“将阿坝县作为试点,把治病、治穷、治水、治愚、治懒有机结合起来,在病区采取农转牧、易地搬迁、换粮调结构、易地育人、防病治病相结合的综合扶贫开发措施。”

3

公正地说,老天爷对麻尔曲河流域的人们是不公平的,它赐予这片土地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里人们的是病残的躯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里,先后向麻尔曲河谷大骨节病区派发了数百万元的救济款,发放了数百万斤救济粮。可两个“数百万”仅仅能维持麻尔曲河谷大骨节病患者们最基本的生存,连温饱都无法实现,他们就更不敢奢望小康了。病,仍然折磨着那里的人民;穷,仍然是压在他们头上的沉重磐石。

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再加之疾病的折磨,造成了麻尔曲河谷大骨节病患者们的愚昧木讷;与世隔绝的环境,使得麻尔曲河谷的大骨节病患者们老实厚道,不善言谈,只会默默忍耐。他们似乎承受了人世间的一切灾难和痛苦,在他们的品性中,便孕育出一种惊人的韧性。

“哎,没办法呀。由于病,这里始终被外人看作不可涉足、不干净的地方。县上的干部都不愿意往我们这里调,而调到这里工作的就像被贬官一样;大学毕业生也不愿意往我们这里分,凡被分配到这里的,没有一个不愁眉苦脸……”华尔青失落地说。

说话间,汽车已经到达了垮沙乡沙羊村。

“阿罗(喂),仁青!”华尔青站在一栋破寨楼外高声叫喊着。

等了好一阵,楼下的房门才“吱呀”一声打开,里面走出一位看上去饱经沧桑、佝偻着身躯的“老人”。“老人”手持佛珠,口中念念有詞,左右摇晃地向我们走来,见到华尔青有些激动:“呀,尔尕达(辛苦了),华尔青!”

“麻尔尕达(不辛苦)呀!”华尔青回答道。

“他们是县上来的干部,是来看病的。”华尔青指着我们用生硬的汉语介绍说。

“呀,尔尕达,门巴恰卡!(辛苦了,医生们!)”“老人”激动地向我们走来。

“仁青,他们不是医生,是干部。”发现仁青把我们当医生时,华尔青立即更正道。华尔青告诉我们,眼前这位看似“老人”的仁青实际年龄却只有26岁。

一阵简短的寒暄之后,我们走进了仁青的家。他家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楼昏暗潮湿,堆放着牲畜的草料等杂物,地面凹凸不平,空气里散发出阵阵恶臭。一根独木楼梯把我们引向二楼,楼层用松树枝条扎成,上面铺筑泥土,坑坑洼洼的,极不平整,走在上面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火塘里燃烧着微火,上面挂着一只黑牦牛脑袋般的茶壶。仁青的阿妈手持转经筒,蜷缩在火塘一角,不能站立起来,在那里不停地向我们点头微笑。房间四周因烟熏火燎而黝黑发亮,除一只破碗外,家里一样东西也没有。火塘隔壁一间小屋内,地面一角的杂草上放着一床已经发黑的被子,这就是仁青的卧室……望着眼前的仁青,他那无神的眼睛,举步维艰的姿势,肿大夸张的骨节……这一切,很难让人把他和心目中强悍魁梧的藏族小伙联系起来。还有,他的身高只有1.1米。仁青告诉我们,他所在的沙羊村有300多人,其中250余人是大骨节病人。曾经上过小学、初中只上到一年级下期的仁青就是其中的一个。仁青说:“我小时候很健康,能跑能跳,能干活能打球,还有着一连串的梦想。但是,从十几岁开始,幸运便离我远去了,厄运开始降临,我像阿妈一样,有了大骨节病的症状。病痛逐渐侵入了我的骨节,侵入了我的肢体,也吞噬了我的梦想……”

一缕阳光从火塘上的缝隙间透射进来,照在仁青的脸上。我发现他的眼角挂着两颗晶莹的泪珠。他擤了擤鼻子,随手将擤下的鼻涕在裤子上抹了抹,接着又说:“哎,我从健康人到重度大骨节病人的历程犹如一场噩梦。开始,我发现我的骨节变大了,接着,手指关节、膝关节、肩关节……也开始变粗了;后来,我就发现自己握不住笔、握不住拳,也握不住镰刀、握不住筷子了……慢慢地,我就抬不起肩膀、弯不下腰、蹲不下去,也走不了路……我不能上学了,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失去了一切的梦想……”听到这里,我们一行人的眼睛湿润了。现在的仁青,已经完全没有梦想了,因为他根本不敢去想。光是那种发病时扯动心肺的疼痛,就会让他的脑子空空如也,不再有任何梦想。在沙羊村,像他这样的大骨节病人并不在少数。事实上,仁青家里六口人中,就有3人是重度大骨节病患者。他62岁的母亲已经忍受这种病痛30多年了。仁青的家庭就是全村的一个缩影,家人患病的比例也正好和全村的一致。

4

从沙羊村到垮山村,我们从大草原进入了深山老林,在崎岖的山区土路上穿行了很久。尽管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是当我们到达垮山村,站在村委会大院里的时候,面对着几十个老老少少的大骨节病人,我们的眼睛依然湿润了。眼前的场景太触目惊心了!他们颤抖着伸出骨节肿大的双手,费力地迈出膝关节肿大变形的腿,蹒跚地拄着拐杖前行……村子周围是美丽的高山和绿色的森林,天空碧蓝如洗,眼前的一切好像很不真实,却又异常真实。我含着泪水,一一记下了他们的名字……这就是我第一次走近大骨节病患者的真实场景。

“得了这种病,我这辈子也就没什么指望了!”垮沙乡二村32岁益西的话让人听了十分揪心。他家里五口人中,除12岁的孩子看上去还比较正常外,其他四个人都是大骨节病患者。一家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和退耕还林款生活。他的家外观还不错,因为房子是搬迁时政府帮助修建的。但屋子里面的凄惨景象却让人难以想象,由于没有劳动能力,全家人就在地上铺上了一层木板做床,上面凌乱地堆着破旧发黑的被褥。而这张床几乎是屋子里唯一的家具。益西62岁的阿爸泽朗扎西颤颤悠悠地告诉我们:“自28岁时患上这个病,我什么法子都试过了,就是没有一点办法,病越来越严重,身体越来越疼,逐渐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幸好国家有政策,让我基本能够生活,现在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扳着指头数日子了……”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老人的眼角滚下了颗颗晶莹的泪珠。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大骨节病还是没有办法,无法治愈。”常里告诉我们,“不论国内国外,这个病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也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患上大骨节病,疼痛就会伴随患者终身。”常里告诉我们,对于已经得病的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政府帮助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更重大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尽力保证那些病区里没有得病的人,特别是孩子,不要再得上这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虽然在普查的结果中,重度病人的比例不算很大,但是大骨节病患者的人数却很惊人。根据过去的情况看,随着年龄增长,轻度的病人病情会逐渐变重,从影响病人的行动开始,发展到逐渐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以至生活自理能力。

在大骨节病区采访的过程,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对于一个大骨节病人来说,做健康人是一辈子遥不可及、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大骨节病是一种触目惊心、无法体会的痛苦。这是一种奇特的对比。我想,正因为如此,我们健康人才应该多去关心、关注和帮助大骨节病人。希望能有那么一天,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这种疾病能够不再发生……

5

麻尔曲河谷深处那土坯的老屋,仍在岁月里蹒跚。麻尔曲河谷的天空,依然开阔高远。这个在全国都有名的大骨节病重病区,如今正在发生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裂变。过去几年里,阿坝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整合资金,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居住于高寒山区、阴山陡坡地区、大骨节病重病区的患者们实施了集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贫困患者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齐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解决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用水困难、行路难等问题。大骨节病区95%的农牧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房,实现了卧厨分离、人畜分居。为了避免病区生产的食物诱发大骨节病,阿坝州在病区实施了换粮的举措,调整病区的产业结构和食物结构,改变过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为种植胡豆、豌豆、油菜以及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既改变了病区群众的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又达到了“以粮治病”的目的。

第二章让贫困去逃荒

1

穿过红军长征走过的雪山草地,驱车走上大渡河上游蚯蚓般弯弯扭扭的林区公路。格桑花灿烂微笑,苍松翠柏列队欢迎,高原野画眉为我们欢呼雀跃,红蜻蜓、绿蜻蜓舞蹈着在前面领路,唯有大骨节病区那深深浅浅的脚印和那步履蹒跚的身影没有出现,一直没有出现。

时光强行在我们的脸上热烈地亲吻,我们背负着川西高原的明朗和大骨节病区父老乡亲们的忧郁,走上了这条通向深山峡谷的路。岁月在身后拖成了长长的一条影子,大骨节病患者们成百上千的梦呢,是否也随时光模糊了?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四川阿坝州大骨节病区正式启动综合防治政策,包括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改水换粮、卫生防治和科技攻关,帮助全州41184名大骨节病人告别病痛和贫困。“综合防治政策我们村都享受到了,情况正在好转。”壤塘县茸木达乡巴生村当时37岁的村支书曲木穷说。这位罹患轻度大骨节病的藏族汉子领导着一个患病率高达62.4%、重度病患者超過20人的村庄。

“最让我感到放心的是,村里所有的孩子都已经离开病区,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曲木穷描述的是综合防治措施中最先开展的易地育人项目。

2007年初,阿坝州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州政府要办的10件实事。第一件就是要打好大骨节病区的扶贫攻坚大决战,马尔康、阿坝、壤塘、若尔盖、红原、黑水、松潘等属重点攻关县(市)。阿坝州全州13个县(市),大骨节病重病县就有8个,三至五年内就要使全州大骨节病患者摆脱病痛折磨,通过试点验收。这无疑是一件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事。

当时阿坝州的干部们感到压力很大。第一个压力是发动比较难,上个世纪(20世纪)90年代就在大骨节病区搞开发扶贫,现在又搞,一部分人有厌战情绪,认为扶贫是一种政治需要。

这样一个场面,虽然你没有亲眼目睹,但你完全想象得出它的壮观。全州各县分别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参加规模空前的扶贫攻坚誓师大会。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一种坚定信念的体现,表达出大山不再沉默的呐喊和对困难坚强的抗争。

“不管大康小康,不能叫老百姓吃糌粑汤汤。”这是当时阿坝州基层干部们常说的一句话。当时,一些领导认识不到位,把贫困当资本,不愿摘下贫困帽子;有的人认为贫困户帮不帮都没关系,不帮不扶会自然脱贫;有的抱侥幸心理,认为检查验收人家能过关我就能过关,导致盲目乐观,工作不务实,措施不到位,泛泛地谈扶贫,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说在口上,写在纸上,落实不到行动上;一些地方家底不清,情况不明,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贫困户情况知之甚少,和贫困户缺乏交流。然而,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如期解决大骨节病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盛夏季节,阿坝县到处绿草如茵,生机盎然。在德格乡德格村,谢尔江看着自家肥壮的牛羊,眼里满是笑意。在政府资助下,谢尔江家买了牲畜,建起棚圈,搞起科学养畜,迈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第二个压力是贫困户的钱粮达标难。干部们算了一下账,越温标准400千克粮,折算为现在的物价是1200多元,大骨节病区相当多的贫困户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农牧民致富的门路不好找:他们基本上没有掌握多少致富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只能种庄稼多收粮食,放牧出售畜产品。但粮价和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投资不断加大,能赚几分钱?看电视上人家种大棚蔬菜可以赚钱,但这些地方远离城市,即使种出来蔬菜,运输成本高,且不成规模,也赚不到几个钱。第三个压力是贫困户越温积极性不高,他们小富即安,认为过得去就算了,不想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2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阿坝、壤塘、若尔盖、红原、马尔康、黑水等县(市)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行动起来,很快掀起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越温高潮。

谢尔江仅仅是数万大骨节病患者中的受益者之一。阿坝州2008年以来启动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帮助像谢尔江一样的大骨节病患者过上了新生活。在短暂的五年时间里,阿坝州根据实际,采取易地搬迁、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破解了斩断病链、发展基础、增收缓慢三大难题,实现了人居环境、教育基础、生活条件三个跨越,强化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服务保障三项保障,突破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三个转变,有效遏制了大骨节病的蔓延趋势,让41184名大骨节病患者直接受益,惠及病区14.7万群众,全面提升了病区的持续发展能力。

在阿坝州最大的大骨节病集中安置点壤塘县中壤塘乡,风格统一的藏式民居一幢接一幢,4米宽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活动中心、医务室、超市一应俱全。移民搬迁是防治大骨节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五年来,4万余患病群众的住房及配套设施得到改善,近8万群众从发病率较高、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较差的地區迁出,住上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新房。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骨节病的传播问题。阿坝州在大骨节病综合防治中创造出经验了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3

2010年藏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阿坝大地大雪飞扬,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壤塘县南木达乡,村民扎西一家三代十多口人从外地赶回家过新年。3月份,他们就要搬到山下的大骨节病移民集中安置点了。

“我阿爸把大家召唤回来,为的就是让大家一起在这个住了几十年的高山上过一个团圆的藏历新年,不留下遗憾。”正在成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就读“9+3”免费职业教育的扎西儿子说。

南木达一带,过年有个习惯:从藏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开始,家家户户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给院墙刷上象征吉祥的白粉,煎炒烹炸准备过年的食物。整个寨子喜气洋洋,孩子们聚集在一起燃放鞭炮。扎西5岁的小孙子跑来跑去找火柴,急着要点鞭炮,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男子汉”的勇气。一万响的鞭炮,红红的跟火龙似的。孩子们七手八脚,把“火龙”一圈一圈地缠绕在寨子外面的木杆上。往常家里再穷,藏历新年到来时,扎西也要买几挂鞭炮,在寨子里放,叫“嘣穷”。

厨房里扎西的老伴索朗拉姆和女儿、媳妇们也正忙活着。藏历新年,家家都要煮手抓牦牛肉,还有血肠、肉肠,做和尚包子、炸油条、酥油馍馍等。油条在油锅里滋滋响,手抓牦牛肉在铝锅里翻滚,香味扑鼻。客厅里准备好了长长的炕桌。炕桌上已经摆上了从山下买回来的白酒,还有大瓶小罐的饮料,筷子、碗、酒杯、餐巾纸等一应俱全。这座即将废弃的碉楼焕发出了最后的辉煌。木制的炕上也摆上了洗得干干净净的坐垫。十二时整,扎西家的鞭炮响了,火星飞溅,纸屑腾飞,青烟袅袅,幸福的火药味四处弥漫。紧接着,整个山寨被鞭炮声包围了,浓郁的火药味、圣洁的哈达、家家户户的欢笑声,把大山深处的山寨闹得喜气洋洋。亲人们一次次忘我地举杯敬酒,是辞别,是送行,是祝愿,是欢喜……所有的内容都在酒中。

这个藏历新年与往年不一样,这是他们在祖祖辈辈生活的高山村寨度过的最后一个新年,吃的最后一顿团年饭。84岁的求穷老人与老伴在碉楼外合影留念,老人爽朗地说:“移民搬迁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要积极配合。”

“给我们全家照一张。”

“给我们俩照一张。”

“给我照一张。”

……

那天,这些祖祖辈辈被大骨节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山民们团聚在一起,做得最多的事便是合影留念,和亲人合影,和朋友合影,和古碉楼、老寨房合影,和大树合影,和小狗合影,和这里的山山水水合影……他们要把古老山寨永远地留在记忆中……

第三章大骨节病区的“香雪”

1

也许,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大多读过铁凝的那篇成名作《哦,香雪》。不知怎的,自见泽朗卓玛第一面后,我一直认为她就是当年铁凝笔下的那个“香雪”。我记得铁凝笔下的那个在小山村的香雪,提着卖鸡蛋的小篮,在火车轨道旁与小伙伴们争着向一天一次路经村边的旅客们兜售煮鸡蛋。那是彻底的纯真的美,是山村女孩子的美,是我们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魂牵梦萦中自然流淌的美。在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中,病区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与大骨节病的抗争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泽朗卓玛就是成千上万与大骨节病抗争的人中的一个,是我所认为的大骨节病区的“香雪”,这种美只有在幽谷深壑里才能滋润孕育得出。

泽朗卓玛出生于大骨节病重病区阿坝县茸安乡的幽谷深壑间。寨子前面的那条河名曰“阿曲河”,是大渡河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阿曲河的美令人惊叹,水四季碧绿见底,水中的游鱼、河边的卵石、岸头的沃土,构成了这里宁静而秀美的生活景致。泽朗卓玛正是生长在这里的一位藏族姑娘。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她很快将要离开她美丽的家乡,成为大骨节病区的移民。

重重叠叠的山峦阻挡着山里人的视野;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很想知道山外的世界。从深山走出来的人们都怕回到山的深处,不是不爱山,只是大山阻挡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泽朗卓玛是第一个从麻尔曲河谷的大山深处考取中等师范学校的孩子。当初,凭她的成绩,完全可以考高中上大学的,而她不顾老师的劝阻,毅然报考了中等师范学校,发誓做一辈子老师。三年的学习生涯,给她铺出了一条永不回山的路。而她,却放弃了“铁饭碗”,回到生她养她的大山深处,做了山村唯一的一名公办教师。那一天,天像海一样蓝,云像雪一样白,她像山花一样美丽动人。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她亲手在破烂的教室前升起了一面国旗,望着山风吹动的红旗,她的泪水夺眶而出。不仅是她,16名孩子的眼里,父老乡亲的眼里,都饱含着泪水和期望。从此,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把沉睡的大山唤醒,黄昏她用百灵般的歌喉欢送着夕阳;春夏秋冬,花开花谢,她不知疲倦地教学生们读书写字。一晃十五个春秋就过去了,单身的她先后谈了五个对象均未成功,理由很简单,她让男友和自己一起扎根深山。他们不理解,所以她一直单身。她的学生都超过了她的学历,她的启蒙教育把每个学生的梦想点燃,沿着她的指引,学生们都走出了深山,在城市里创业奋斗。每一位回山看望她的学生都好言相劝,“何必苦守着两间教室3个学生?”

走出去的山里人越来越多,留在山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教育局被迫停了村里小学。她应该是完成了使命。

望着空荡荡的教室,她欣慰地笑了,坦然从容。她也该下山了,她随调令调到了山外的中心小学。村里没人来送她,村民也搬到了山外,因为她的一个学生买下了整个山村进行综合开发,并在山外为他们盖起了高楼。

她虽然离开了大山,但仍以大山的女儿自称。她把自己教过的学生联系到一起,建了一个QQ群“大山的儿女”,她是群主,任务就是:开发绿化荒山,帮扶贫困学生。她虽然当上了移民新村的村主任兼中心小学的校长,但仍孑身一人,她收养了两个孤儿,她说她永远都不会孤单。

2

“与世隔绝的夏尔嘎村,山高坡陡谷又深;隔岸耳语听得见,来回一次两三天;不通公路不通电,人背马驮松枝灯;破寨碉楼难栖身,人畜饮水贵如金。”在前往茸安乡夏尔嘎移民村采访的途中,华尔青给我们吟诵起了多年前流行在茸安乡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村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

泽朗卓玛家有兄弟姐妹七个,六个都已经作为前期移民搬至他乡,只剩下泽朗卓玛一人仍留在阿曲河边。那年夏天,我们到她家采访,她家邻居的墙上一行用红色油漆刷写的大字特别醒目:“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移民搬迁户”。这样的字样在阿曲河抑或麻尔曲河流域的大骨节病区随处可见,即使在飞速行驶的汽车上也能不时看到耸立在两岸山体上的这类文字标牌。这个标牌时刻提醒每一位大骨节病区的干部和群众:居住于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地区的高山区、阴山区、森林峡谷区的患者们,在五年试点期内必须搬到他处。这是一道钢性的生命线,也是一条铁的纪律线。

泽朗卓玛告诉我们,那一条红色的标语,自打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两年前标出后,每时每刻都像悬在病区移民心头的一把利剑,切割着广大移民对家园和故土的那份情感。她说她应该算是茸安大峡谷里的年青一代,20世纪80年代末到过州府所在地马尔康的民族师范学校读书,见过外面的世界,从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拉开帷幕到听说自己的家乡被确认要搬迁移民的那天起,她的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从此没能安宁过。为寻觅和挽留对茸安大峡谷的最后一份情感,她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重续她童年就不肯割舍的那份“收藏情”。

“我知道一旦搬遷,我们的根就一起搬走了,生活和生命都会发生变化。我想到了童年曾经有过的经历和编织的梦:那时我们寨里的女孩都喜欢上山下地去摘花,将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唯独我不爱摘花戴,偏偏喜欢深入各家各户去捡拾那些人们废弃了的生产生活用具。开始只出于好奇,后来却发现生息繁衍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使用的诸如牛鼻绳、马鞍、马蹬、马辔头、皮火筒、糌粑口袋、糌粑箱子……都很有意思。这发现让我兴奋激动。当我开始收集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更加惊诧地发现祖祖辈辈生活于斯的人们创造和发明的这些工具简直是令人陶醉。每件物品不仅做工精细、使用价值大,而且都富有安多藏人独特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梦想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安多藏区的收藏家……”泽朗卓玛富有诗意地讲述她曾经破碎过的童年之梦。

3

破碎的梦本该随着岁月而渐行渐远,然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的实施不仅没有使泽朗卓玛淡忘童年的梦,反而越发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尤其是三年前县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病区进行移民人数和实物统计,从那时起,自用红色油漆标出的“移民搬迁”字样在寨子里醒目起来后,用泽朗卓玛自己的话说,她的心“再也不能安宁了,心头比女孩离开父母远嫁他乡还要七上八下……”在被确定为必须搬迁的移民时,泽朗卓玛没有像有的女孩那样要么想法赶紧找个好一点的安家地,要么想法嫁给一个能留在故乡的男人。她选择了与别人完全不一样的路。那条路载着她童年有过的梦,与故乡的民族民间收藏文化同枕共眠。

那条路在弯弯的阿曲河岸边,那条路在大骨节病区的深山峡谷里……从此,扎着小辫子的泽朗卓玛从早到晚只要一有闲暇就独自走村串寨。她忽而举目茸安大峡谷两岸的青山神峰,忽而伸手掬起一捧阿曲河水,每每此时,这位多情的安多藏族女子便会两眼湿润……她说当自己的身子融入阿曲河中之时,就感觉浑身是那么舒展爽快,于是干脆赤身裸体潜入水中。这时会有无数小鱼簇拥过来,在她身边嬉水玩耍,她自己仿佛也像一条鱼儿,“其实很多时候我真的想变成一条鱼儿,变成阿曲河水中的小鱼儿。它们多么幸福啊,无愁无忧,不用为患有大骨节病而搬迁,美丽的阿曲河水永远是它们的家园。”

“我知道大骨节病区移民是国家的政策,也是为了让祖祖辈辈生活在病区的父老乡亲们彻底脱离疾病的折磨,但谁能理解我对茸安大峡谷、对阿曲河、对家园的那份情感,对自然美景、对祖先留下的有形无形遗产的那份留恋?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融成了一体。我潜入阿曲河中时,觉得自己就是一条河中的鱼,那种舒坦,那种自由,那种欢欣,无法用语言表达;当出水上岸时,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通体舒展滋润。就算哪一天因父母之命非嫁人不可,我也会首先要求男方必须是阿曲河边的。真的,我一直这样想,才有了我后来十余年的‘收藏情……”泽朗卓玛现在开设的“安多藏族生产生活用具陈列馆”,就是她“收藏情”的结晶,已远近闻名。当大骨节病区移民的时间表定下后,泽朗卓玛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寨子里人的冷嘲热讽,开始了捡拾人们遗弃物品的“留梦生涯”——她自己解释:对大骨节病区移民来说,断梦和碎梦都不可取,唯独留梦是可以做到的。留梦里包含着对过去的怀恋,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某种期待。

有位诗人这样说过:“河滩上的石头最能试金,无动于衷者踩着它走,有情有思者拾它而起,拾起者、爱恋者、收藏者是真正的诗人。”

泽朗卓玛应该是位不写诗的诗人。因为她是真正的收藏者,她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以及抒发内心感觉时的缕缕情思,其实就是诗。当寨子里的人们不停地把家中一切可以拆卸的东西搬运出去的时候,泽朗卓玛则将他们丢弃的物品一件件地背回家里,逐一整理,排列编号,甚至还不惜从柜子里取出最好的新衣布将其中的上乘之品包裹得严严实实。有人见后笑她说:“卓玛你把我们丢弃的这些东西护得那么好,是不是以后做嫁妆呀?”

泽朗卓玛回答:“可能吧!”

有人说:“你泽朗卓玛不绣花不做工,专门捡些破玩意儿回家,想靠啃这些人们丢弃了的工具过日子呀?”

泽朗卓玛回答:“我啃这些东西比啃糌粑坨坨更有滋味。”

有人长叹说:“现在移民要搬迁了,家里能变卖的都变卖了,多换几个钱就是最实际的‘补亏,你泽朗卓玛整天弄这些破玩意儿能弄出个金蛋蛋来?”

泽朗卓玛回答说:“我的这些东西个个都是金蛋蛋。”

寨里寨外的人都叹气了,说:“唉,瞧,移民搬迁把咱泽朗卓玛这么好的娃儿都整成疯子了……”可不,她不就像是疯了嘛!人们好奇地等待这个迷上寨子里人们丢弃了的东西的娃儿下一个出的是什么怪招。

4

有一天,一位外地游客路过泽朗卓玛的家,见她正在侍弄那些被当地人丢弃了的生产生活用具,便好奇地凑过来观看。这一看不打紧,那老兄的眼珠子就差没被五彩缤纷的安多藏式用具给勾出来。

“太神奇了!哪儿捡到的?”

“就咱们寨子上。”

“你能卖几样给我吗?”

“卖?”

“嗯。”

“可……可我不是为了卖才捡的呀!”

“不卖?你别骗我了,不为卖,你捡这么多破旧用具干啥呀?是收藏?你们连吃饭都要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还搞啥收藏?”

泽朗卓玛有些来火了,忿忿地说:“告诉你,这些东西我就是不卖!有了它,我口袋里也会感到沉沉的,肚子也不觉得饿。”

外乡人怵了半天,说:“哎,这连饭都吃不好的大骨节病区居然还有这样‘不懂世故的藏族女子!”然后悻悻地走了。

泽朗卓玛因此哭了半天。她为自己这份不被人理解的故土之恋而痛苦悲切,可哭过后她冷静思忖起来:人家对咱这些东西感兴趣想买也没错,要是真的能把自己对故乡的这份“收藏情”分享给别人,让天下的人能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也是一件好事嘛。

泽朗卓玛想通了,突然感到自己那份孤独的“恋情”洞开了一个天地。

搬迁到县城附近定居的泽朗卓玛不仅继续收集那些被人们废弃了的生产生活用具,还模仿自制一些诸如小牦牛、小绵羊、小马鞍,甚至一些宗教用具等手工艺品。

夏天的阿坝县城吸引着外地游客驻足,他们也经常光顾县城里像泽朗卓玛开设的这种铺子。有一天,泽朗卓玛认真地挑选了几件自制的比较好的手工艺品放在家门口,试着看有没有人来买。

“啊哟,快来看,这些工艺品真漂亮呀!”已经在屋里等候了不少时间的泽朗卓玛终于听到了她想听又害怕听到的声音。

“喂喂,这些工艺品是谁的?我们要买‘小牦牛!”游客们大声嚷嚷起来。

泽朗卓玛一听就赶紧从里屋出来,她不是担心到手的生意跑了,而是害怕这一嚷被左右邻舍瞧见她在“做手工艺生意”。泽朗卓玛看着围在她家门口的一群游客,脸顿时变得绯红——她竟然从来没有做过买卖。

“嘻,这小姑娘还挺腼腆的。”有位女游客拉过泽朗卓玛的手,问,“这些玩意儿是你自己做的还是从其他地方批发来的?”

“全是我自己做的。不信你跟我进屋看看,还有好多呢。”泽朗卓玛认真的说道,“这些手工艺品和用具全是我自己做的或收藏的,和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样。”

“好好,相信姑娘说的是实话。我们买几样行吗?‘小牦牛多少钱一只?”

“这……”姑娘的脸又红了,半晌才喃喃地说,“你们给多少就算多少吧。”

“哈哈,这姑娘倒挺实在的。”游客哄笑起来,又说,“50块……怎么样?”

泽朗卓玛还是红着脸,只点头。

于是游客们高高兴兴地挑选了好几头“小牦牛”,按每头50块钱付给了她。

“嘟——”汽车喇叭响起,客车载着游客们走了,远远地走了。手中拿着几百块钱的泽朗卓玛依然站在家门口发呆。她不知是喜还是悲,手中的钱来得突然,来得令她不知所措,也搅乱了她原本对藏式手工艺的那份质朴情感。

她依然一有空便到附近的寨子里收集藏式用具,并且在家门口竖起一块硬纸板,上面写着:“藏式用具展览,欢迎参观。”后来又在“參观”后面加上了“购买”两字。于是泽朗卓玛的“收藏情”开始了一部分的“商业化”。在她看来,这丝毫没有减弱她作为一个离开故土的移民对阿曲河流域那份深深的情感。收藏也包含精神因素。泽朗卓玛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在与游客们交易“手工艺品”的同时,还扮演了安多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她的“手工艺生意”变得日趋红火。忽然有一天,她发现左邻右舍的小姐妹、大嫂阿婶、婆婆老伯们都像她一样,在自己家门前摆起了“手工艺品”小摊铺。而过去仅在他们那儿停留吃一顿午饭的游客们,也渐渐把观赏购买“藏式手工艺品”当作一项“必须任务”了。这是泽朗卓玛没有料想到的,那些过去瞧不起她,背地里骂她“神经病”的人如今一口一个“阿贝卓玛”(宝贝卓玛),时不时凑过来向她讨教学艺。姑娘一下感到她的“收藏与制作”成了灵性之物。

那一天,她独自走到阿曲河边,伏在卵石堆上痛快地哭了好几个小时。“我一点也没有为生意兴隆而兴奋,相反越来越感到忧伤,因为当我发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一旦出现除精神价值之外的商品价值时,我更感到不舍。我因此痛哭不止……”“藏式手工艺之女”,一个多情之女。她的那份忧思令人感动。

经过多年苦苦经营,泽朗卓玛的“藏式手工艺品小摊”变成了“收藏馆”,名声传遍十里八乡,甚至连国外的报纸都报道过。可有一样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她的“大骨节病区移民”身份。尤其是当兄弟姐妹都走后,泽朗卓玛更觉岁月无情……她比其他移民多了一份割舍不断的痛。

5

如今,在阿曲河下游的安羌乡,最引人注目的是易地育人小学。宽敞的校园被院墙围起,五星红旗在学校上空飘扬,篮球场、乒乓球场上传出阵阵欢笑声。上课的哨声响起,一群“小鸟”飞回教室。一年级教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跟老师诵读。女老师铃铛一样清脆的声音落下,一片童稚的声音响起,彼此反复,余音袅袅。这位老师就是泽朗卓玛。

搬迁改变了泽朗卓玛的命运。她又用知识改变着病区孩子的命运,改变着病区的命运,甚至改变着我们国家的命运。因为这些幼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学校墙壁上写着“我们把人生当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为现实”“远大的理想是开启万物的钥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话多么激人奋进,又多么朴实无华!

自己的家搬到县城后,除了做藏式工艺品生意,还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泽朗卓玛就和相爱了几年的恋人扎西结了婚。

安羌乡的易地育人小学教学秩序井然,孩子们在这里学得充实、玩得开心……

泽朗卓玛说:“国家对大骨节病患者的政策好得很,而且越来越好。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帮扶患者,找项目,安排就业。病区搬迁过来的群众自己也在努力争取早点富起来。目前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我相信这是肺腑之言。

大骨节病区患者搬迁之后,幸福才刚刚开始。离开泽朗卓玛所在小学的时候,我看见一男一女两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学校教室里画画。这时,两个小孩也发现了我们,停住手中的活儿,用和阿曲河水一样清澈的眼睛望着我们几个陌生人。

“小朋友,你们在画什么呀?”

两个小孩一边摆弄着手上的画笔,一边说:“我们在画昨天。”

“你们在画昨天?”我好奇地问。

小男孩指着画板上形状各异的“作品”说:“是呀!这是阿曲河,这是安羌水库,这是我们山上的寨子、碉楼……”

小女孩说:“这是我们的学校,这是我的课桌,这是我的书包。”

小男孩说:“这是我阿爸,在放牧。我们老家的牛羊可多了。”

小女孩说:“这是我阿妈,在捡拾牛粪。我们老家的干牛粪可好了。”

……

故乡,永远铭刻在这些孩子们的记忆中。我突然话题一转:“你们可以画明天吗?”

两个小孩站起来,神采飞扬。

“我要画一所中学,还要画一所大学,我要去那里念书!”

“我要画一所养老院,让爷爷奶奶晚年幸福!”

“我要画一所医院,让阿爸阿妈身体健康!”

“我要画一艘宇宙飞船,去太空游玩。我们要移民到太空去,种胡豆,种豌豆,种楼房,种铁路,种空气,种水库……种很多很多的东西!”

……

第四章洒满阳光的热土

1

阿坝这方热土,随着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的顺利实施,“5·12”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牧民定居工程、帐篷新生活及“9+3”免费职业教育等民生工程的全面落实,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惊人巨变。今天的阿坝大地,凭借绮丽的自然风光,更得“黄龙天下绝,艳推九寨沟”的绝句。这里的“人间瑶池”黄龙和“国宝故乡”卧龙,宛如两条“巨龙”,与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交相辉映。当人们置身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不能不惊叹:这里就是世界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阿坝,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神奇美丽的阿坝山清水秀,草原辽阔,雪山耸立,江河纵横,融气势磅礴、广袤宽阔、俊秀幽深于一体。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沟谷交错、气候多样,构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着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工业文明中难以寻觅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踏上阿坝这片热土,或登临雪山之巅,扯一片云霞围在身上;或徒步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聆听风与阳光的窃窃私语;或策马驰骋在牧歌飞扬的草原,与雪域古朴的文化相拥而行;或投身于“两大两优”建设,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人们感觉到这里的确就是“绿色”的世界。

绿色是阿坝之魂,绿色是阿坝立州之本。现任阿坝州州长杨克宁,曾经做过大骨节病重病县壤塘县的县委书记,他对大骨节病区的扶贫开发可谓胸有成竹。他说:“未来的阿坝州尤其是大骨節病区要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抓住政策机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好‘组合拳。”杨克宁所谓的“组合拳”,第一“拳”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国旅游看四川,四川旅游看阿坝。”阿坝州将继续挖掘阿坝民族民俗文化,促进文旅相融发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宣”等要素集成配套,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步伐,推进全域多元景区建设,力争年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第二“拳”是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向高半山拓空间,朝林下挖潜力,着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和林下产业,把农牧业培育成支撑农牧民稳定增收的基础产业和富民产业。目前,阿坝已发展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等生产基地25万亩,优质牦牛肉等标准化生产基地124个。第三“拳”是大力发展清洁绿色循环工业。阿坝2014年实施技改项目64个,淘汰落后产能8户。2015年继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园区集中、技术改造、结构升级和集约生产,建成投产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促进工业存量优化。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杨克宁告诉我们,近年来,阿坝将重点抓好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就业促进等为主要内容的“10+1”民生工程,突出办好民生大事,最终帮助农牧民群众实现“住上好房子、有个好身子、过上好日子,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目标,为阿坝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绿色孕育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8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拥有自然保护区2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处。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荣获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的人间仙境;黄龙被誉为“人间瑶池”,是当今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造型最美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范围内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还有被誉为“东方圣山”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以及达古冰山、九曲黄河第一湾、米亚罗红叶等自然风景区116处。更有营盘山文化、藏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

绿色涵养着阿坝丰富的水能资源。这里江河纵横,是黄河唯一流经四川的地区。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此,岷江干流及最大支流大渡河贯穿全境。立体的气候和充足的日照,具有开发名、优、特、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等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广阔前景。422万公顷优质牧草地,孕育了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坝牧区。河曲马、牦牛、藏系绵羊等特有畜种,是生产加工半野生、半野味、无污染、纯天然畜产品的理想之地。昔日,阿坝美景深锁闺阁无人晓,今日,九寨风光、阿坝风情遐迩闻名,旅游业已经成为阿坝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四川省委、省政府正举全省之力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阿坝州已经成为四川国际旅游的大品牌、大通道。魅力无穷的阿坝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早已成为世界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2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说:“多年来,阿坝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维护稳定,动员和组织全州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踏着西部大开发的鼓点不断跨越,突飞猛进,奋力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啊,如今的阿坝,已经走出了封闭,告别了贫困,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崭新局面,迈上了强州富民的现代文明之路。

刘作明是山东龙口人,2012年2月从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岗位调任阿坝州委书记,2015年底被选举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位山东大汉作风朴实,理论功底深厚。从前任书记侍俊手上接过重担,就一头扎进了阿坝的稳定、发展、民生等工作中,继续带领阿坝人民阔步迈向新的征程。他说:“回首往昔,光荣与成就已载入历史;展望未来,豪情与理想更催人奋进。建设全国藏区综合实力第一州,打造川西北高原生态经济增长极,建设四川西部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四川省委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追逐伟大中国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要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沿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的航向,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向着‘构建和谐阿坝的目标迈进。”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川西北高原这片神奇壮美的土地,他们在这里相融共生,共同进步,逐步构成这块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汉。在这里,他们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当你走进藏寨羌乡,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灿烂的民族风情画卷。昔日,牧民逐水草而居,农民刀耕火种;今日,全州牧区实现了“人草畜”三配套,游牧民族结束了世代游牧的历史,实现了由游牧到定居或半定居的伟大跨越,一座座现代气息的牧民新村拔地而起,一车车反季节蔬菜源源不断地送往发达都市。昔日,仅有羊肠小道和茶马古道与内地相通;今日,国道、省道纵贯全境,通车里程6000余公里,黑色路面1000多公里,实现了油路到县目标,藏、羌人民向往的“神鹰”已经降落九寨黄龙机场、红原龙日坝机场。阿坝离北京更近了,阿坝离世界更近了。现代通信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和高速宽带网络走进藏寨羌乡,现代化的外部世界——“香巴拉并不遥远”。昔日,松脂照明是奢华;今日,全州水能开发130万千瓦,明亮的电灯照亮了草原、照亮了沟谷,实现了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成为川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3

1953年,一声春雷响彻万里高原,阿坝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苦难深重的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阔步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阿坝的伟大征程,创造了短短60多年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

2013年,阿坝州迎来了成立60周年大庆。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60年,对阿坝来说,却是一段翻天覆地的不平凡历程。万里雪域高原,风展红旗如画。60年的伟大历程让阿坝各族人民深深铭记党的恩情: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阿坝才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60多年来,一系列惠民政策如春风般沐浴着雪域高原,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天,阿坝90万各族儿女,以富有特色的歌舞、音乐、民俗文化展演、民间体育活动,讴歌党的民族政策,展现幸福生活。雪域高原处处涌动着团结进步、感恩奋进、奋发有为,建设新阿坝、创造新生活的强劲动力。

鹧鸪山下,梭磨河畔,天高云淡,阳光普照,目光所及,党和政府关怀下的阿坝大地像一幅山水画,让人感受到一种壮阔之美。从美丽的大草原到盎然的河谷地,从草原的牧民帐篷到热闹的集镇街头,雪域高原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阿坝展现在世人面前。60年变迁,60年辉煌,阿坝的农牧民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

夏日的草原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湛蓝的天空下,一幅民族特色浓郁、幸福、和谐的新农村画卷扑面而来。走进一户户牧民家中,漂亮的藏式客廳,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家电:冰箱、冰柜、打奶机、热水器、洗衣机,功能齐全的厨房,带浴霸的卫生间……牧民的生活像城镇居民一样惬意。

4

自1953年建州以来,阿坝州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實现了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耕作、人背马驮到道路畅通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化农牧旅游业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现在我们的生活可好了,住进了安置房,吃上了政府发放的更换粮。家里电视、电话、自来水都通了。”说着如今的好日子,壤塘县大骨节病患者尚措竖起大拇指。实施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5年来,全州2.64万名学龄儿童实现易地入学,5万余群众搬离病区,13万人实现安全饮水,膳食结构得到改善,集预防、治疗、科研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建成。目前,易地搬迁、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等“九大措施”项目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如今,行走在阿坝的大骨节病区,一座座特色鲜明的魅力城镇拔地而起,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乡村公路环绕山间,一间间工厂马达轰鸣……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长板短板”对接,“一三互动”“接二连三”,让资源动起来,让项目转起来,为长远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群众的幸福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元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业使农牧民的收入日益丰厚,农牧民生活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莽莽群山披玉带,浩浩百川飞彩虹。高速公路在阿坝大地上伸展,国省干道在创业热土上铺就,农村水泥路在阿坝土地上蜿蜒。如今的阿坝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跨越发展。

今天,阿坝州委、州政府决心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抓好五件大事,建设“畅通、幸福、魅力、活力、和谐”阿坝,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翻开历史的书页,阿坝坚韧、自信的发展奋斗史跃然纸上。从当家做主到开放发展,万众一心从灾难中坚定走来,这是一条辉煌而又曲折的轨迹,犹如激进的鼓点催动着藏羌儿女一路前行。

5

初升的太阳让红原县瓦切乡下哈拉村笼罩在淡淡的温暖中。大骨节病患者牧民扎西早已起床了,正坐在装饰一新的客厅里喝着酥油茶。他告诉我们,以前住的是阴暗的小屋,生活十分辛苦,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还能像现在这样有好心情,迎着温暖的阳光惬意舒坦地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了。

扎西的新房是一栋两楼一底的新式楼房。这幢在牧民定居计划行动实施中新建的欧式洋房,与定居新村汇集在一起,在碧绿的草原上耀眼夺目。扎西原来住在柳树丫子编起的、在外面糊上牛粪的“大屎馆”里。现在居住的房子有200多平方米,不仅宽敞、明亮,还有了好多他以前听也没有听说过,看都没有看到过的设施,像新式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放下精致的藏式茶碗,扎西迈着蹒跚的步履走出房门,骑上拴在门外的枣红马,在晨曦中快马向牧场奔去。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在阿坝县垮沙乡大骨节病搬迁点,温暖的阳光下,彭措和村民们聚在宽敞平坦的广场上悠闲地聊着天。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试点项目让大骨节病患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的笑脸和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民生。阿坝州始终把改善民生和维护民利作为根本大计,把广大群众普遍关注、高度关切的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列为重中之重来抓。州委、州政府落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高中教育布局调整和幼儿基础教育强化、“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6+3”藏汉双语结合教育计划,大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通过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持续深化义诊巡诊活动、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以重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积极促进大中专和“9+3”毕业生就业、在城乡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扶贫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等工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

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说:“‘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阿坝民族团结工作需要一贯坚持的思想和把握的主题。新的征程赋予了民族团结新的内涵和方式:我们采取以口述历史活动、‘阿坝州文库建设、‘读史明志、爱我家乡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精神家园。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用民族团结进步凝聚起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跨越发展。努力实现以文促稳、以教促稳、以游促稳的目标。”

是啊,阿坝跨越提升的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新的蓝图,新的奋斗,新的征程,阿坝背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延续辉煌,自信前行,发出了实现跨越发展、崛起振兴的最强音:成为民族地区的排头兵。盛世阿坝,祥瑞和谐,欣欣向荣!

6

温暖的阳光铺洒在雪山草地的每个角落。古老而又沧桑的阿坝大地从容坚定,化茧成蝶,绽放美丽芳华。草原深处、高山之巅、城市乡村,人们纵情高歌,深情舞蹈。七色彩虹,贯穿天空。灿烂笑脸,凝聚幸福。90万藏、羌、回、汉各族儿女怀揣着美丽阿坝的梦想,迎着阳光和希望,坚守信念,迈步向前,共同创造新的奇迹和辉煌。这是阿坝州委、州政府的坚强决心和庄严承诺,也是全州90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岁月如奔腾的大河,阿坝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在大河的波涛汹涌中斩浪劈波,每一个波浪都是岁月踏出的音符,每一朵浪花都是岁月飞溅出来的歌。人们在沧海横流中把人生之歌奔腾激越。阿坝,正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只要全州90万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共同努力,携手共进,阿坝州就一定能形成坚如磐石的团结,拥有无坚不催的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之花将在这神奇壮美的土地傲然绽放。

尾声归去来兮

2012年9月21日晚上,就在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验收总结会召开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随“神舟N号”载人火箭飞到了太空。从太空俯视——地球是一个蓝蓝的水球,大陆是漂浮在水面的几叶扁舟,随波逐流;看见弯弯曲曲、奔流不息的长江和黄河;看见狂傲不羁的麻尔曲河水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顺着大山深壑,被阿坝县、壤塘县、马尔康市、金川县等地的大骨节病患者们牵扯着穿过大渡河,乖巧地投入长江的怀抱;看见黄河上游的枝枝蔓蔓,条条蜿蜒的小河,把天边的若尔盖、红色草原等地串联了起来;还看见,流经黑水县的黑水河、理县境内的孟沌河与发源于松潘县的岷江紧紧相连,与大渡河一起奔向了长江。“旱涝从人,泽被华夏。”这些流经大骨节疾病区的河流,就像一个人身上的大小血管,不停地把血液送到每个毛细血管里。从大骨节病区走来的人从此变得健康、魁伟、英俊、潇洒……

梦醒,我再没睡意。历时数年,我们深入阿坝县、壤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黑水县、马尔康市、金川县等大骨节病重病区采访,其情其景其人其事历历在目。或心酸,或欣喜,或失望,或希望,或感动,或激动,或感慨……一次次热泪盈眶,一次次心潮起伏,一次次思绪万千。自1955年在阿坝州发现大骨节病开始,大骨节病区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众志成城,顽强不屈,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部大骨节病抗争史。长河奔流,富强之中国实施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为这部历史再续经典。

麻尔曲河的水一路欢歌,两岸青山的倒影匆匆后退,将春天的行程丈量。途中,是谁的笑脸荡漾于春之弦,明媚而快乐?不正是即将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吗?中华民族,一个强悍而伟大的民族,一路走来唱响人性的强音: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那时间之水,生命之水,以或柔或刚的性情,沿着河床的起伏,将岁月的种子涤亮!

已经进入尾声了吗?我还来不及回答这个问题。我所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就像一只船,在川西高原砥砺前行。

在史无前例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中——我們的父老乡亲,竭尽全力与疾病抗争,建新家,发奋自强,大义大勇;我们的各级干部迎难而上,携手并肩,千言万语做工作,千山万水搞调研,千辛万苦办实事。汗洒阿坝大地,血染不朽丰碑。

我们的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综合防治至上”“一切为了病区群众”“让病区群众在这项伟大工程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伟大成果”,把4万多大骨节病患者从病痛中解救出来,把他们送到“心家园”。

……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孕育出震撼人心、永传千古的精神力量。阿坝州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是一部未完的民生史诗,蕴含着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即“爱国、奉献、创新、协作”。

有了这种精神,大骨节病区各族群众前程锦绣;

四川藏区羌区前程锦绣;

伟大的祖国前程锦绣;

中华民族前程锦绣!

猜你喜欢

阿坝阿坝州
视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阿坝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一图
盛夏的夜晚
阿坝州慈善总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