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机制与课程改革的“螺旋上升”关系

2017-12-20王晓晶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教育家 2017年43期
关键词:良性机制理念

文 / 王晓晶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治理机制与课程改革的“螺旋上升”关系

文 / 王晓晶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关于治理,《荀子·君道》如此说:“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意即合理设置治理机构,明确职责权利,选拔有才能和专长的人承担重任,则可以实现组织群体按规行事的良性运行。

良性治理机制落到课程改革上

建立好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完成改革预期目标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基础。落到教育领域课程改革上,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良性治理机制保证了课程改革方向的准确性 在推行课改的进程中,各校往往都会设置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职责就是把握课改的方向,检验课改的成效,指导教师在符合国家或地域实际情况、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对所任学科或专业课程进行自主性的二次开发,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的最大效能。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水平,也是影响课程改革方向的重要因素。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全面开发,在专门机构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给予教师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自主的权利,方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方向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良性治理机制搭建了多方参与的平台 课程改革,尤其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不是单一个体或独立群体所能完成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吸收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学校决策、执行、评价和监督中。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建设也应吸收各方利益相关者介入,建立利益共同体协力推动课程改革的良性机制。以职业教育为例,课程内容是否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模式是否与岗位能力相适应,课程架构是否与学生接受程度相符合等,都不是教师能够在学校里闭门造车而解决的问题。此时,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生会的相互沟通与融合,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良性治理机制提供了改革者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的空间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是发展决策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建立起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课程改革的有效管理机制,是肃清改革障碍,确保改革成效的基础。如将个人成长规划的权利下放给教师,由教师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进修计划,并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建立项目负责制,某门课程改革立项后,学校将不干涉具体研发过程,全权交由项目团队负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内在潜力;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为教师承担课改任务提供人财物等必备支撑,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可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课程研究上。

良性治理机制保障了课程授受双方的权益 以教师代表大会为主体,充分听取和反映教师的心声,校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将课程改革纳入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范畴,保障改革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学术委员会为主体,开展青红相接、以老带新、专业团队建设等工作,让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丰富的教师带领年富力强、富有激情的年轻教师共同研发,共同成长;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建立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机制,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配度,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以学生会为主体,建立学生诉求的畅通渠道,通过评教评学、座谈访谈等方式,将学生的需求反馈到课程改革中。

课程改革反哺于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是课程改革的土壤。土壤不肥,改革势必失败;土壤肥沃,改革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同时,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开垦与耕耘,也可以反哺于治理机制,让治理的理念更加根深蒂固,让机制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课程改革是治理理念的落地 引领学校发展的是理念,推动学校发展的是落实。课程改革,则成为治理理念落地的最佳突破口。一所学校的课程改革呈现出统一模式的“标准化作业”,主要依靠专业或学科教师独立奋战,由校级领导进行指导和审验,其治理理念必定是教条的、刻板的;一所学校的课程改革呈现出针对性、差异性的个性化生产,学校、社会多元参与,基层与领导双向沟通,学生与企业共同评价,其治理理念则是以人为本、融会贯通的。先进的治理理念,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认同,并进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落后的治理理念,则会阻碍发展的脚步,被课程改革的浪潮所推翻。因此,课程改革是辨别真伪的过程,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更是奠基固源的过程。

课程改革催生治理机制变革 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可以理解为外在的约束或指导,机制还包括内在的影响或认可。有的学校有着响亮的办学口号,也有着完善的制度体系,却依旧呈现管理的混乱状态,这就是没有形成机制的原因。课程改革,作为所有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立良性机制的最佳载体。课程改革需要理论支撑,则促使教师主动探寻自我的成长路径,自觉组建专业团队;课程改革需要智力支撑,则引领教师寻求多方参与,进而催生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需要财力支撑,推动校务委员会研究确定;课程改革需要质量支撑,各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评价是有效保证。在全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有了主动参与的意愿,各治理机构的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课程改革的问题导向直指治理机制的盲点 课程改革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目标导向,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治理理念,从宏观角度,指引着学校所有改革事项和常规工作的方向。问题导向,更多的是发现和发掘影响教学效果和改革成效的因素,从微观层面入手,用课程改革促进人的成长。有的企业反映,相比稳定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不是他们所最看重的。这就要求课程改革中加入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元素,吸收企业相关人员进入“课堂”,强化训练;有的教师反映,在微课、MOOC盛行的当下,各专业争相开展精品课程和信息化资源建设,搭建了多个互不兼容、各自为政的信息化平台,造成资源冗杂和浪费,这就要求课程改革加强统筹规划和监督评价;有的学生反映,部分改革或创新的课程,只有固定教师可以胜任,致使许多有学习欲望的学生因班额限制不能获得受教育的权益,这就要求学科或专业之间建立教师的有效沟通和培养机制,让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最丰富的手段和形式呈现给学生。

课程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本身以及课程的呈现形式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要想取得课程改革的最大成效,良性的治理机制是最根本的保障,课程改革又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现问题,反馈于治理机制。两者不断交织,互相促进,螺旋上升,构成了你优我涨的共赢态势,共同推动着学校内涵提升,诠释着教育本质。

猜你喜欢

良性机制理念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