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高校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探索

2017-12-15张丙元张鹏杨龙李永华赵轩正

赢未来 2017年9期
关键词:资源利用职业规划新工科

张丙元 张鹏 杨龙 李永华 赵轩正

摘要:介绍了在“新工科”理念下,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从而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促进“新工科”的诞生;以及在此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和跨专业整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高校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探索对“新工科”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高校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兴趣;职业规划;资源利用

1 引言

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大学之前高考的重压迫使学生埋头于书本之中,不需要 做出选择,前进的路和方向早已确定。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束缚,扑面而来的多元化选择常常令学子手无足措。在“新工科”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专业分割到跨界交叉融合[1]的背景下,选择不减反增。学生的压力急剧增大。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引导者的理念进一步被明确。如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兴趣将是关键。以下将对“专业与兴趣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何进行融合,以及二者融合的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能够有所帮助。

2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高校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探索

2.1兴趣与专业融合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兴趣在当下大学生择业方面占有重要比重。有调查显示,以前70后、80后求职信条是稳定、高薪,现在90后普遍认为工作不单单只是满足生计,更重要的是能否满足个人兴趣,实现人生价值。据智联招聘发布“90后职场肖像”报告显示,受访90后群体中62%把兴趣视作选择工作的第一标准,仅有38%将薪资待遇放在第一位[2]。并且在大学生涯中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存在显著的影响。,一个好的培养方案必然着重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从兴趣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持续、高效地培养出需要的人才。

《社会心理学词典》中这样描述兴趣,“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它是个人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兴趣这种动机主要是推动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认识,能使人们积极地寻求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与方法。这种认识需要愈被满足,则其兴趣愈能被丰富与深化,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兴趣。兴趣是经常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机制。”由此可见,兴趣主要是由人对外界一系列的认识所组成的,高校所设立的专业是由培养方案指导下的一系列课程组成。二者在组成上存在相同性,这是二者进行融合的基础和关键。

2.2专业与兴趣融合模式实施方案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高校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实施地关键在于两方面的定位。一是高校该如何扮演学生专业探索中的指路明灯;一是学生在专业探索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发掘兴趣所在。

第一,明晰职业规划,因势利导。以高校为主体,明确提出各专业职业规划的途径,为学生明确大学需要前进的方向。明确职业途径并不是限制学生在大学中发展,而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的定位更為明确,从而能更好的去规划自身未来的措施。虽然当下各大高校均有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设制及讲座,但基于高校强制参加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应付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特点。一方面为学生兴趣选择提供依据;在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这在国际上是第一次。并且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已达3200门, 总量列世界第一位。

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条件。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精准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便成了关键。

2.3专业与兴趣融合模式研究意义

第一,学生在校规划更为合理。高校先行提出引导性途径,方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当前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存在对本专业认识不充分,职业期望较高。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模糊,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往往只是通过他人之口获得信息,无法对自身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的问题。一方面是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只为学生带来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缺乏实践参与,未能直接感受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另一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动态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完善规划。倘若在入学时,便由高校专业人士指明职业规划途径。一方面可以提早为学生树立前进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使学生避免周围或网上信息的错误引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二,个性化的发展渠道。“新工科”的建设势必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培养出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第一部曲“复旦共识”明确指出,“高校要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6]。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按部就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引导性的培养。

第三,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沉淀高校文化的图书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海量电子资源,甚至教书育人的教师等等,都是高校为莘莘学子提供的资源支持。

职业生涯中前进的明灯,仅仅依靠学生自发性地主动寻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信息的有效流通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搭建同辈的沟通平台、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交流桥梁以及打通教师与学生间的壁垒。高校的信息才能够形成闭式的良性循环。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如何发掘资源、整合资源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是有的人还未发现自身的优势。人才不应该是由市场需要什么然后高校去培养,这在信息的传递存在很大的滞后性。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刺激市场需求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所在。虽然当下教育体制对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从学分学年制逐步向弹性学分制的变革,跨专业选修风气的盛行以及换专业申请体系的逐步完善,都是学生可以得到足够资源培养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吉军.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5):130-133

[2] 王聪聪.六成受访90后找工作“兴趣至上”[N].中国青年报,2016-4-11(1)

猜你喜欢

资源利用职业规划新工科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陕西本土资源与幼儿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