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2017-12-14侯路

关键词:生态区类别家族

侯路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文化发展研究室,重庆 渝中400013)

论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侯路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文化发展研究室,重庆 渝中400013)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延续和流传后世的关键,传承性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予以整体性保护的文化生态区。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初期,重庆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在传统传承模式“家族传承模式”和“师徒传承模式”下又衍生出“群体性传承”“教育性传承”“生产线传承”三种传承模式。本文通过调查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现状,对五种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在生产线模式传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潜力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采用混合、多元传承模式的新思路。

文化生态区;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渝东南文化生态区于2014年被文化部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试验区”为名公布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并立项建设。在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文化生态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建设内容。2014年至今,重庆市政府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核心,实施建设和保护措施。“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文化生态区是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措施,在实施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措施的情况下将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一些新的变化。笔者通过对渝东南文化生态区的大量走访和调查,发现在对渝东南地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相关措施时催生了一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和传承模式。本文在渝东南文化生态区整体性保护的新环境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一、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分析

渝东南文化生态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统计发现,渝东南地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千多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11项,市级名录项目有80项,区县级名录项目有452项,涵盖了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十大类别。长期以来,渝东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正在引领这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这部分人是我们所称的“传承人”,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8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20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有758名。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前,传承方式一般采用自然传承,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模式。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重庆市政府对渝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整体性保护,实施措施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抢救性记录、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在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又衍生出“群体性传承”“教育性传承”“生产线传承”三种传承模式。

(一)家族传承模式

家族传承模式是指在姓氏家族内部不断传承的模式。一般有父传子、父传女和母传子、母传女等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传承模式正在被打破。传承过程一般在内亲和外戚中实现,传承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采用了家族传承模式,比如: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在调查“白粉墙花灯班”的传承谱系时,发现其传承采用了混合传承模式,但主体是家族传承,一直采用家传的方式传承至今。能够追溯的第一代传承人是严国太。如表1所示。

表1 秀山花灯“白粉墙花灯班”家族传承谱系

(二)师徒传承模式

师徒传承模式是常规的师带徒的一种传承模式,传承人在收授徒弟时一般都有一些要求和规定。在调查中发现,传承人一般要求徒弟具备品德好和悟性高的条件。其他条件因项目类型和传承人不同各有不同。目前,渝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采用了这一传承模式。这一传承模式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别项目传承。

(三)群体性传承模式

群体性传承模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广泛流传的一种自然传承模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类别的群体性项目多采用这种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模式不需要刻意的带动传承,是群众通过“看、听、记”等方式从人群中学习,使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流传。这一传承模式随意性、变动性较强,一般从人群中学习的是“形”,自己再会意以“神”。因此,这类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没有固定程式,具有参与性、普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征。

(四)教育性传承模式

教育性传承模式是指通过传承人进校园或在学校及其他专门机构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普及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重庆市每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引进传承人走进课堂等活动为载体,在各类中小学、高校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和传承,进而衍生出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性传承模式,并建立了市级传承教育基地。在渝东南地区建立的市级传承教育基地有9个。

(五)生产线传承模式

生产线传承模式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程序中的某个单项技术传承,是在开展生产性保护措施下衍生而来的传承模式。在针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生产性保护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保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进而扩大经营规模,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增加传承人的数量,专一而攻,形成一个具有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因此,在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每一个环节的单项技术的传承也可称为“流水线”的传承模式。

二、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分析

可持续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是“传承人”。渝东南文化生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每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决定了该项目的传承有不同的模式,并且同一类别的项目选择的传承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渝东南多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呈现,这类项目在民间广泛流传,无固定传承人,可以通过自然流传而传承。但对于能掌握上千甚至更多故事版本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要通过家族、亲朋好友或收授徒弟等方式重点传承。因此,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性传承居多,为了能使传承更加精准,依然会掺杂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传承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文化的需要正在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也随之变化。例如,渝东南地区的传统音乐项目秀山民歌。过去,在人们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产生了以缓解劳动带来的疲惫的山歌和民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多青壮年外出打工,余下的老年、妇女、儿童作为常住人口,原有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已不适用于该项目传承。再比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发生变化,坝坝舞兴起并不断发展,摆手舞的传承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家族传承模式和师徒传承模式向群体性传承模式转变。这对摆手舞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更为有利。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如何选择,就要看项目类别的特性和传承模式的特征是否匹配。每种传承模式在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承人有不同传承意愿和接受意愿,使得传承模式有着自己的不同特征,从而决定了传承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是否有可持续性。下面就五种传承模式的传承特点、适用于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以及传承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传承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表2分析了五种传承模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传承可持续性。可见,在不同类别的项目之间采用不同的传承模式,带来的传承效果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享受精神文化方式的变化,使得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模式的选择上趋于多元化,不再仅限于传统、单一的传承模式。例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在实施保护措施以来,采用了多种传承模式。一是家族传承模式,前文已附其中一个家族传承的谱系表。二是师徒传承模式,已和家族传承模式混合运用为一体。秀山花灯现共有7个花灯班,有7个传承谱系。研究传承谱系发现,秀山花灯既有家族传承又有师徒传承。三是教育性传承模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海洋乡中心校长期聘请传承人到该校开展传承活动,现已初具成效,并已获准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可见,秀山花灯在流传过程中选用了家族传承模式、师徒传承模式和教育性传承模式三种混合型传承,传承效果也很好。

三、“生产线”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力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是社会效益,只有部分类别的项目有一定经济效益,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三个类别。这些项目自身带有造血功能,项目技艺的载体或项目的技艺过程能创造经济利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还能够为传承人、传承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可以完善传承企业的造血机制和提高传承人传承的动力。所以,在分析传承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力时,主要针对渝东南建设背景下开展生产性保护的相关项目。笔者调查了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的两个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一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里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企业目前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开展生产性保护以来,该企业利用两位传承人掌握的全套核心技艺,采用生产线传承模式,传承了数十人,设立了西兰卡普展示、加工、传承基地;设立西兰卡普展厅,免费向市民及游客展出原始西兰卡普作品和西兰卡普现代工艺品;定期免费开办西兰卡普编织培训班,培养更多的传承人;集思广益,努力创新和设计开发西兰卡普旅游工艺品和衍生品。该企业采用的“生产线传承模式”已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企业也实现了200万元的年产值,生产总值年提高30%,传承人的收入也由原来每月的1 200元增长到3 000元。二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有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自开展生产性保护以来,采用“生产线传承模式”传授了西兰卡普制作人员300多人。该企业经过创新,开发了工艺品和衍生品30余种,解决了60余人的就业,实现的年销售收入近300万元。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三个类别的项目采用“生产线传承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该项目的市场潜力和市场营运力,并能自动激发项目的造血功能,大大增加了项目自然传承和可持续传承的可能性及传承能力。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三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生产线模式”下传承要优于其他几种传承模式。

四、结语

各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自身特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趋向各有侧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因此,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选择传承模式应充分考虑传承的可持续性和时代变迁等相关因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有效。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多采用混合、多元的传承模式,只是在不同类别的项目中,某个传承模式有侧重。比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模式一般侧重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再辅以其他传承模式加以传承;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般需要更多地激发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自然传承的可能性和传承能力,所以一般侧重于生产线传承模式,然后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授以核心技艺的传承模式延续项目自身的生命力。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罗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文集[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鲁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反思与探讨[J].东岳论丛,2013,34(2):137-141.

[6]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1):46-50.

On the Inheritance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Zone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HOU Lu
(Cult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ffice,Chongqing Culture and Arts Institute,Yuzhong Chongqing 400013,China)

Inheritance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ntinuation and spread of future generations,and the inherit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s the only nation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est area in Chongqing,the cultural ecological zone in Southeast Chongqing is the core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Southeast Chongqing area,a ser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were implemented,thus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increased,and three kinds of mode of inheritance were derived from the tradition of“family inheritance mode” and “apprenticeship mode”,and they were “mass inheritance”“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production line inheritance”.In the paper a survey was made on the statu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mode in southeast area of Chongqing,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ve kinds of mode of inheritance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 in the production line mode under the potential inheritance were analyzed,and it can be summarized that the new ideas of the mixed and multiple inheritance pattern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adopt 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area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cultural ecological zone;backgroun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ance mode

G241

A

1673-8004(2017)06-0025-06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6.004

2016-10-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研究”(2015QNYS27)。

侯路(1983— ),男,四川大竹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庆地方文化及文化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穆 刚

猜你喜欢

生态区类别家族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大都市生态区综合规划思路研究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服务类别
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