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之以共享动之以流通

2017-12-13徐幼敏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推进策略

徐幼敏

【摘 要】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但由于受到空间限制,游戏的功能时常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联动游戏可以促进游戏资源的共享,提升游戏活动的实效性。桐庐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以“东门故事”为例,提出联动游戏的策略。具体从游戏内容、空间、材料、方式等四个维度推进,开展了主题为“东门故事”的联动游戏探索,为业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联动游戏 推进策略 东门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游戏,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有一定条件,尤其是场地的保证。但近年来由于入园人数较多,幼儿园活动场所不足,使得游戏的结构、内容和功能受到影响。这不仅限制了游戏的空间,也限制了游戏的创新性和儿童的自主性,使游戏没能很好地发挥出在组织幼儿活动中的功效。要改变这一现状,幼儿园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联动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联动即为联合行动,指各区域之间联合开展游戏,使游戏之间产生关联和互动,以此推动单个游戏的进展。

《指南》提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基于此理念,桐庐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结合本园实际,顺应儿童在游戏中喜欢模仿“东门”老城区生活的意愿,从游戏内容、游戏空间、游戏材料、游戏方式等方面入手,尝试开展各班区域游戏间的联动,支持孩子们演绎游戏中的“东门故事”,探索大班年级组“区区联动”游戏的模式。

一、游戏内容——联动整合,凸显主题

大班儿童自主生成的零星游戏均源于幼儿园所在的老城区“东门头”。由于内容零碎、孤立,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社会生活经验可能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因此,从区域内容中隐含的共同指向出发,根据大班儿童的生活经验、游戏兴趣和学习特点,将各班零散的区域游戏串成一条主线,形成了以“东门故事”为主题的年级组联动游戏(见下表)。

游戏内容经过联动整合后,涵盖了儿童熟悉的生活,从吃的、玩的到医院、银行等,都是儿童喜欢并在游戏中自主模仿的元素。他们在其中可以全方位地体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进一步获得相对完整的生活经验。同时,各班改变了在室内设置多个雷同区域的模式,改为班级内设置1—2个游戏内容,让室内有足够的空间支持儿童在该区进行游戏,促进游戏的有效开展。

二、游戏空间——联动打造,智慧创新

游戏空间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和保障,孩子们对游戏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對如此狭小的环境,大班组联手运用智慧,使用各种工具统一打造游戏空间。

(一)有限空间,智慧布局

首先,教师和儿童在物品收纳整理上下功夫。各班统一使用收纳箱收放材料,将游戏材料下架装盒,盒子收纳叠放,物品归类摆放。这是为了尽可能使游戏材料的摆放空间不干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也尽可能增加活动室的空间感。收纳整理是利用空间的智慧,虽然每次开展游戏都需要儿童自己反复取放材料,但这也恰恰锻炼了他们整理材料的能力。

改变视角能激活物品置放的固有思维。教师转换视角,改变置放方式,将占据走廊的书包柜、茶水柜等转移到教室外的屋檐下,把走廊仅有的空间腾空设置成学习性区域——印剪天地,使大班孩子有了一块相对固定和安静的游戏区。

(二)工具联动,动态运用

室外走廊是大班唯一的公共空间但又是全园必经的通道,按常规方法设置区域摆放材料必然影响通道的行走。在多次的尝试后,教师最终投放了可以自主收放的小方桌和可以灵活移动的收纳柜,游戏时孩子们可以自己移动柜子,自主提取材料创设游戏场景;游戏结束,孩子们会自行将小方桌收起靠墙叠放,收纳柜轻轻一推、一转就可以依墙而立,留出走廊的空间就不会影响平时的走动。

有了这些工具的联动支持,孩子们有了更多自主创设游戏空间的可能性,如下棋时孩子们拎起小方桌就可以自由地找地方下棋。由此,我们也看到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个体,是有能力的个体,游戏前后的收纳提升了孩子的整理能力,使得他们学会将许多生活的小智慧用于游戏,获得发展。

三、游戏材料——联动跟进,丰富内容

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材料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因此,幼儿园教师从材料的不同功能出发,分层次地提供材料支持儿童游戏。

(一)基础材料,烘托环境

游戏区基础材料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和创设游戏开展的氛围,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活动区域和平台。为此,师幼一起在大班的公共走廊创设了与老城区相呼应的主题环境,将三个大班的走廊联合设计成屋檐和砖墙相结合的房屋形状。长长的走廊被联动打造出了一种老城区的味道。同时添置主题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设施和道具,如表演区的化妆台、服饰架等,美食区的炊具,棋吧的桌椅等,给儿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烘托出主题环境的氛围(如下图)。

(二)拓展材料,开拓主题

拓展材料指的是结合儿童具体游戏主题或区域活动大类内容所提供的各种辅助材料。大班组联合运用拓展材料开拓主题,根据游戏的要求投入游戏材料。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如“东门卫生”院游戏需要增添医生角色服饰,各班区域中的服务员、管理员也统一服饰。如此一来,在不同班级的游戏中孩子们更容易辨别和区分角色,孩子们的角色代入感也被增强。

这些拓展材料的联合使用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主题,丰富了儿童的体验,促进了游戏的开展。

(三)创意材料,无声支持

创意材料是指根据儿童角色、游戏主题和情节发展的需要,由角色或幼儿共同开发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成型或未成型的活动材料。如在“东门茶吧”中有教师和儿童自制的榨汁机和各类果汁辅料等,在“喜乐铺”中有教师和儿童自制的糖果,有仿真替代品,也有真实的材料。这些创造性的游戏材料十分适应儿童游戏情节发展的多种需要,由教师和幼儿手工加工而成,具有时效性和仿真性,能够满足儿童多种多样的游戏需求。endprint

无论是基本材料、拓展材料还是创意材料,都对丰富游戏内容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些材料的联动使用潜藏着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对儿童探索、学习、拓展各种有效的学习经验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游戏方式——联动实施,统一自主

在游戏内容、空间、材料的联动支持下,游戏的实施方式也通过各种联动效应不断被丰富,满足着儿童在游戏中的需要。

(一)联动管理,开放流通

首先,游戏时间联动控制,即年级组之间统一时间联合开展主题游戏,以音乐为媒介提醒幼儿游戏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时播放音乐告知儿童游戏开始,儿童自主取出材料、搬运材料,自主合作创设游戏场景和环境;结束时统一放结束音乐提醒儿童游戏结束,儿童自主收拾游戏材料,合作把各种材料收纳装盒,摆放归位,使游戏材料不妨碍日常的生活。

其次,班级间的游戏区域开放流通。游戏时,各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在不同班级间、不同游戏区自主流动玩游戏,体验每个游戏区不一样的游戏内容,获得不一样的经验和发展。

最重要的是教师联动管理游戏。大班教师在各游戏区做责任教师,责任教师负责组织开展该区游戏,观察、导引本区内的儿童进行游戏。无论哪个班的孩子进入某区域,该区域的责任教师都要接待、观察并随时进行导引支持。

联动管理游戏,保障了游戏的整体性和内容的系列化,也使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建构。

(二)自主联动,互动发展

游戏的联动给了儿童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在游戏中自主地和不同班级的小伙伴、不同的游戏材料以及不同的老师进行互动,自主地引发多种区域之间的联动。

1.“主题”式引发联动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围绕生活自主生成主题,随后围绕主题开展游戏,和不同区域的游戏材料、游戏人员发生互动,引发游戏的联动。

通常,幼儿进入娃娃家后就各玩各的,游戏角色之间极少有互动。但在主题游戏“东门社区”中有几户人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开心地生活着。如“宝宝”睡觉,“爸爸”在吹口琴给“宝宝”听,过了一会儿,“妈妈”抱起“孩子”着急地说:“孩子发烧了,赶紧去医院吧。”于是“爸爸”“妈妈”抱着孩子来到“东门卫生院”看病,门诊、配药、打针……他们熟练地进行着在医院看病的流程,看完病一家人来到“东门喜乐铺”给“宝宝”买糖果,然后去“东门大戏台”看戏,最后开开心心地回家。

这个以小家庭为主题引发的一系列游戏行为,带动了娃娃家、医院、糖果铺、大戏台三个班级四个游戏区的联动。可见,这个“家庭”主题是幼儿角色游戏的一个核心要素,它决定了游戏的任务、角色、情节、动作和材料等。可以说,家庭主题推动了各游戏区的自主联动性。儿童在游戏中熟练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将不同的生活经验有机串联起来,这种主题引发的游戲联动能带给儿童更多的游戏经验,促进游戏区社会性的发展。

2.“任务”式引发联动

游戏中儿童会根据游戏的发展需要完成一项规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不同区域的角色、材料发生联动。

如“医院里没人来看病怎么办?”有一天,“东门卫生院”里没人来看病,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讨论怎么吸引大家来医院。有的说可以给小朋友进行体检,有人提议发一张免费的体检卡吸引人们来医院。于是,孩子们开始忙活,有的一起合作设计一张体检卡,用图式表示体检的流程和内容;有的外出到各班的游戏区如娃娃家、早餐店、戏院等处发体检卡,吸引人们来医院体检。体检卡一发,医院一下热闹起来,孩子们开心极了。

在这个由任务引发的游戏中,医院的“医生”“护士”一改以往只在医院内部坐等病人来的游戏规则,主动外出到其他区域,与不同游戏角色互动,实现了这些区域之间的联动,而这些联动正是由医院员工的任务引发的。任务产生基于游戏开展的需要,游戏中的“任务”是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游戏需要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幼儿完成游戏任务的行为就是游戏展开的过程。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没有为了区域间的互动而成为游戏的导演,而是引导全体游戏成员共同讨论决定任务的内容,这不仅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差异,也培养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引发联动

在游戏中,幼儿喜欢模仿生活中的情景。随着游戏的发展,角色和情境的融入能让儿童的游戏更加灵动,互相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引发游戏的联动。

如在“东门茶吧”中,两名服务员坐着等下棋的人来喝茶,等待了许久后显得很无聊。老师以顾客的角色走过去参与情境:“这茶是给谁喝的?”“是给下棋的人喝的。”“我能喝吗?”“行的。”女孩递给老师一杯茶,老师边喝边聊天:“有人来喝茶吗?”孩子摇摇头:“没有人来,他们在忙着下棋。”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大家讨论:茶吧除了给棋牌室的人喝茶,还可以给哪些人喝?除了茶,还可以喝什么?孩子们想到了去戏院、医院等地方送茶,想到了可以添加果汁饮料等。这个过程不仅增强了区域之间的联动性,也增强了孩子们对社会角色的理解。

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既可以保证幼儿的游戏主体性,又能对游戏进行隐性的指导。在给予儿童推车、托盘、果汁等材料的支持后,孩子们将“东门茶楼”的茶水卖到了戏院、医院、东门社区。他们在情境中自主地将茶吧的游戏范围扩大,吸引了更多孩子的参与。

又如“东门卫生院”的病人越来越多,有一天两个孩子互相搀扶着来到医院看病,说:“我们生病连路都走不动了。”随后,医院的人员讨论需要有一辆救护车接送病人。在后来的游戏中,救护车鸣着喇叭穿行在各游戏区接送病人,又引发了区域间的另一种联动。

就这样,情境的模仿、经验的再现不断引发儿童自主联动游戏,一步步推进游戏的发展。总体来看,一方面,“东门故事”联动游戏使儿童零散的生活经验得到串联,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链接生活经验,全方位地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获得自然整合的学习发展;另一方面,它改变了游戏割裂的局面,使游戏打破了班级和空间的限制,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游戏环境,衍生出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游戏情节,推进了班级区域活动的提升。此外,“东门故事”联动游戏增加扩大了不同班级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之间的互动和材料之间的互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幼儿的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当然,联动游戏策略的实施需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同时也应该根据纲要的指导和幼儿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当地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周兢.儿童成长需要不断进化的游戏过程[N].中国教育报, 2015-12-21.

(浙江省桐庐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311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推进策略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推进策略
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医院纸质档案电子化的重要性与推进策略
幼儿园课堂游戏化的推进策略
电子商务发展与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浅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推进策略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标准联盟的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