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与“观念”的统一:梅山武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12-13杨志华

武术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经验

杨志华

摘 要:当前梅山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个困境:面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以传统乡土社会为基础的梅山武术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价值,主要表现为经验层面的肯定和观念层面的否定。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提出“经验”和“观念”的辩证统一是梅山武术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传统体育的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梅山武术的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经验与观念 梅山武术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07—03

1 前言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属性的传统体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融合,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传统文化出现了退化和断层的严峻局面。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梅山武术的传承发展同样深受影响,主要体现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悖谬”,即 “经验层面”的肯定和“观念层面”的否定。如何促进“经验”与“观念”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重构,是梅山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对包括梅山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梅山武术的传承现状

2.1 梅山武术的技术体系与功法传承

梅山先民追山赶猎、抵御外辱,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地方拳种。其注重桩功,讲究方寸间碾转腾挪,少跳跃,进攻手法直来直往,是一种典型的南方拳种。梅山武功套路多以地名或步法的形状命名,诸如梅山拳、工字桩、梅城拳、梅山掌等,它具有拳打卧牛之地(上护胸、下护档)、出手三不归、手不搭脚不踢、冲拳迅猛之技法。梅山武功套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一招一式,直来直去,手法多变,多拳法,善用掌,变化无穷。梅山武功腿法虽少,但步法稳健。拳谱记载:“冲拳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对紧逼前,掌法似刀镰;好打前后打,左右开弓打两边,对方来的凶,我即把肘冲;急来滚子,闭上斜行;九斩九金刚,十斩十金刚,上用打,下用穿,上打雪花盖顶,乌云罩地,雷火烧天,下打古树拔根,席地而扫,连根而拔”,就是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变化,并结合刚、柔、直、横、斜、虚、实七种劲力。[1]梅山武功的拳法主要有冲拳、贯拳、扣拳、横拳、砸拳、挑拳、盖拳、撩拳等,手法主要有擒拿手、封闭手、砍手、劈手、标掌、压手、推手、转手、接手、抓手、牵手、摆手等,肘法技击要点主要是靠、横、挡、撞、架、顶,腿法技击要点主要有弹腿、踹腿、瞪腿、铲腿、扫腿、挂腿等。梅山武功主要重视桩功,有拳好桩功稳,学拳先练桩的传统,有练好“三桩”,功夫一半之传说,由此可见桩功的重要。其主要练功方法有练坐桩、箭桩、丁桩、组合桩功、负重、练抓劲等。

梅山武功萌芽于原始社会,几经演变,由风格不同的徒手套路而變化出名目繁多的刀、枪、剑、棍、板凳、铁尺等器械套路。清代横阳刘应朴、大石夏屋场发转子、铁山逆坝凼肖老四被民间誉为:“朴少爷的拳、肖老四的尺(铁尺)、发转子的棍”。[2]在1983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新化鹅塘陈渭南、陈汉华、廖湘元、刘正和,横阳陈福球、陈益球、杨钟泽、杨海珊,炉观的何艳华、何青海、何庭侯,洋溪的欧启楚、邹联忠,白溪的张策民,游家游本恒、易智勇、李保光,城关的刘魁作、张六喜、晏西征等拳师纷纷献艺。[3]经过调查,目前传承的梅山武术徒手套路大约86种,器械套路大约114种。但是,随着这些老一辈拳师离世,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而导致乡村空巢化,梅山武术的传承主体缺失,导致梅山武术的传承出现断层。尤其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主导的现代体育生活方式,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便捷的媒介手段广泛普及,大量挤占了村民的闲暇时间,梅山武术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传承发展态势岌岌可危。

2.2 经验与观念的矛盾

毋庸置疑,中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中西方体育的形式、精神、价值追求不同。尤其是当今社会处在变革期,文化的冲突、交融、整合,使得原生文化往往陷入一种困境,即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混乱。

(1)经验上对梅山武术认同

人们相信,对于已经发生的事物的记录,对于先前事物的参照,是经验的本质,经验论就被认为对于已经成为的或者被给予的事物的依赖。[4]由于梅山武术长期主导了梅山地区的社会历史,是梅山地区生活的重要内容,标注了原住民的文化身份。出于历史经验的惯性,对梅山武术形成感情和心理上的认同和依赖,在梅山地区动荡的历史生活中为生存建构一种对现实的合理超越,进而为其的形成和美好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一种现实的指引,这是理性思维对潜在价值在理论上的认可。

(2)观念上对梅山武术否定

观念层次的认知感觉比较复杂,牵涉到价值、审美、道德、人生等方面的一系列认知,观念文化与时代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时代变迁的结果是观念更新的历史必然。在观念上,由于外来文化改变了地方现状,从功能而言,西方竞技体育对身体的锻炼更科学、更全面,基于这种现实功利而否定经验上的认同,这也是梅山武术现代传承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西方文化带来了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竞技体育文化,相对于传统体育而言,西方竞技体育至少有两个方面更契合社会变革期民众的需求:一是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通过不同媒介和途径进行全球展示,给民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一是竞技体育标榜的体育精神契合了民众情感上的积极心理,这是观念层面上对梅山武术价值忽略的原因,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3)矛盾导致的困境

经验层面上,对梅山武术的认同来自于历史实践的总结,而忽略现实社会的具体需求。观念层面上,对梅山武术的否定来自于与西方竞技体育的直接比较,忽略了梅山武术传统功能的历史惯性,肯定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性、娱乐性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追求。梅山武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历史实践中承担着生活生产的重要功能,梅山先民追山赶猎、祭祀祈福是梅山武术赖以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进入工业社会后,这种社会基础便不复存在,梅山武术便成了一种纯粹的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形成了经验上的认同和观念上的否定,这是梅山武术现代传承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endprint

3 梅山武术的发展路径

3.1 “经验”与“观念”的辩证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同时也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5]解决梅山武术在经验和观念层面的认识问题,也是解决传统与现代矛盾的问题。在传统的经验认识层面上,梅山武术在梅山地区长期的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为在宗教祭祀、生活生产、乡约习俗、社会伦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梅山武术作为一种记忆根植于民族历史中,是关系到身份认同、文化价值的是非命题;在现代的观念认识层面上,梅山武术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竞争性抑制,直接后果便是价值不显、文化流失。很明显,“经验”与“观念”的辩证统一是梅山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梅山武功内容丰富,富有技击、健身、娱乐等艺术功效。但“艺术的意义具有永久性,不一定就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梅山武术随着历史发展而存续至今,在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期,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特质迎合了当时村民的精神需要,体现了时代变化对村民观念文化的影响。梅山武术古朴的原生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武术的“本质”固然重要,但当这种本质不符合现代的价值、审美、情趣等观念文化时,那么,哪怕传承千古,也会在现实面前显现出渺小。20世纪90年代肇始,梅山武术没有趁势而上,大部分功能部门、传承人固守门户之见,才会有接下来的“失去的十年”。今天,传统文化本土化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创新,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梅山武术有必要在内容整合、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只要通过政府、民间团体、高校的有意识的介入研究、协同创新、扩大影响,有效引导积极观念,梅山武术的传承发展将再次迎来春天。保留传统经验认同,同时积极创新,是经验层面的扬弃;对现代观念的主动迎适,并从文化安全、文化自信的角度对现代观念加以正确引导,促进“经验”和“观念”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有效的传承发展梅山武术。

3.2 重构梅山武术“文化自信”

“经验”和“观念”的矛盾主要导因有二:一是传统的更迭滞后于时代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权衡中落入自卑的窠臼;一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传统乡土社会崩溃后未及时获得观念世界的有效引导,致使西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全面入侵。这两个导因除了归结为时代的发展变化外,最主要来自于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自卑心理源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陳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哲们反思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6]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国门,国人惊羡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越发自惭形秽,甚至自我批判和否定。至此,文化自卑心理达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自卑心理作祟下,梅山武术在九十年代陷入最低谷,开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重新构建起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显得尤为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水平提升,梅山武术的发展逐步呈现出“V”形反弹,这是由于经济基础的改善带来的本土文化的自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当下,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一些有识之士又开始意识到,“保护消逝的传统”正是治理现代问题的有效途径。很显然,这是观念世界对经验世界的一个重新认识,彰显了中国民众正在从文化自觉,向着文化自信、自强逐步发展的心理路径。而这路径推演的过程更因一股自上而下的扶持、鼓励和自下而上的坚守、创新显得愈发明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梅山武术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晏西征、陈益球等传承人为传承、发展梅山武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晏西征创立的东方文武学院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了大批梅山武术传人,使梅山武术的传承首次脱离了传统的师徒制,拓展了梅山武术的传播途径;陈益球创立的梅山武术研究院则以资料整理为突破点,收集了大量散落民间的功法要诀,为梅山武术体系完整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化县志编篆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945-946.

[2]陈益球.梅山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

[3]新化县志编篆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954-955.

[4]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杜威实践哲学探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32-33.

[5]s13506278189.文化自卑[EB/OL].http://baike.so.com/ doc/9388262-9727258.html,2015-7-3/2016-10-10.

[6]辩证统一[EB/OL]. http://baike.so.com/doc/1810775-1915041.html,2016-1-12/2016-10-10.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ence and Concept: the Only Road of Meish an Wush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Yang Zhihua

(P.E.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China)

Abstract:Nowadays, Meishan Wushu is confronted with a dilemma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culture, Meishan Wushu that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ocal society has lost its intrinsic functional value. It mainly manifests the point of the affirm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ncept. Therefore,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 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ishan Wushu to put forwar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experience” and “concept” at the base of the dialectical theory of materialism. Meantim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cultural inferiority so that it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ishan Wushu.

Keywords:Experience and Concepts Meishan Wushu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我对组织指挥作战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