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府洪拳师承脉络的历史与现实

2017-12-13邵慧丽李朝旭陈媚

武术研究 2017年11期

邵慧丽+李朝旭+陈媚

摘 要:洪拳(洪家拳)作为南拳“洪、刘、蔡、李、莫”五大拳种之首,其名称的来源、拳种的形成、师承脉络一直不断的被追问与探寻,文章主要从以广府洪拳着手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与手段从师承脉络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广府洪拳流传较广的几种说法进行整理与传承进行详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洪拳是洪门弟子习练的拳,是在清朝期间反清复明天地会组织(洪门)假借少林寺的名义传习的拳种,主要是宣传反清复明的思想,通过习练拳术传递信息拉拢势力。(2)洪拳明末清初传入广东,在广东团练兴起时洪门弟子带头团练而广泛在广东传播,在三元里抗英中获胜而名声大噪,黄飞鸿及其徒弟在发扬光大。(3)关于广府洪拳从黄飞鸿后有了明确的师承脉络。(4)洪拳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遭遇颇多挫折。(5)洪拳没有正宗,只有传统。

关键词:广府洪拳 师承脉络 传承历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53—02

1 广府洪拳流传较广的几种说法

1.1 广府的概念

狭义的广府概念从地理位置主要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香港、澳门、新会、台山各地以及惠州、清远的部分地域,广义的广府是指称呼岭南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民系。本研究中的广府洪拳主要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流传的洪拳,统称广府洪拳。

1.2 广府洪拳与洪熙官

1.2.1洪熙官初创洪拳与传播

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期,明军大败,军令承宣尉蔡九仪不愿跟随洪承筹降于清军,于是去嵩山少林寺学习武功,以期能反清复明,学成之后,在福建广收徒弟传授武艺,当时洪熙官(字文汉,号孔臣,原名洪禧,在广州人们称他为熙官)得到蔡九仪赏识,跟随蔡九仪学习功夫,后经蔡九仪推荐跟随福建泉州少林寺至善禅师学习,洪熙官精通南北武术,洪拳是他在脱师之后根据所学技法和身材魁梧、臂力惊人个人的特点,结合平时技击经验所创。[1]

洪熙官曾两次来到广州,一次因为打抱不平在福建伤了人,跑到广州来避险,在红船里面当伙夫;再次因为朝廷放火,火烧南少林,至善禅师带洪熙官和陆阿采出逃,洪熙官在广州落脚,因其武功高强,为人正直,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曾到广州许多县传授武艺。据《花县志·民间体育》记载毗邻广州花县、佛山、南海等地乡绅纷纷邀请洪熙官到当地传授洪拳二青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而后洪熙官又前往新民埠、赤泥、炭步等地设馆授徒洪拳在这一地区盛极一时。[2]

1.2.2洪熙官所创洪拳在广府的传承

洪熙官将洪拳传于杏隐禅师、谭敏、王平、李祖宽、伍允普、烂头何、张骞等人,后传于“铁桥三”梁坤、感法禅师、度尘禅师、毕南春、韦东勋等人,韦东勋传于颜浩长、韦绍光(颜浩长、韦绍光在三元里战争中起到了领头的作用,是三元里抗战的英雄人物)等人,梁坤传于林福成,黄飞鸿师承家父武功,后从师于林福成学习铁线拳、飞砣,又从师于宋辉镗、谢标龙等人。黄飞鸿后集合拳术特点,成为洪拳一代宗师,后传于林世荣、梁宽、凌云阶、卖鱼灿、陈锦权、林世荣、莫桂兰等人;林世荣再传于邓义、邓芳、朱愚斋、吴少泉、刘湛、林祖、邓二等人,吴少泉传于黄达生,黄达雄、黄玉珍;刘湛传于刘家良、刘家辉、刘家荣。后黄达生一支成为洪拳世家,刘湛一支主要从事演艺界。

1.3 陆阿采洪拳创始人,广府洪拳的传播者

传说在乾隆年间,有南少林之称的福建九莲山少林寺因遭奸臣污蔑,被清政府放火焚烧,至善禅师带洪熙官、陆阿采、方世玉等徒弟逃往广州,在太平天国初期,咸丰元年,陆阿采根据老洪拳创造了伏虎罗汉拳,经师兄洪熙官指点武功更深一层。陆阿采的后人称这套拳为洪熙官所创,便可以使用清朝时忌用的洪字,后陆阿采传于黄麒英,黄麒英传于黄飞鸿。关于黄飞鸿以后的传人有明确的记载。1919年广东精武会成立时,黄飞鸿曾到场表演飞坨。

1.4 广府洪拳由谭羲均傳入—竹料一支说法

据传,谭羲均与洪熙官同是至善禅师座下弟子,洪熙官创造出洪家拳,经谭羲均推荐到花县炭步、赤坭、新民阜、李溪等地传授武艺。据《花县志·民间体育》记载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在炭步、赤坭、新民阜、李溪等地设有武馆,盛极一时。[3]后传于谭让,再传于黄氏、谭敏、谭金花等人;谭敏等人再传于冯耀可、冯来、冯桂等人(泗如堂武馆)和张世纪;冯耀可等人传于冯德举、冯德汗,张世纪传于黄炳(李溪村联庆堂武馆);冯德举、冯德汗传于冯成州、冯成流、冯朗等人(艺成堂武馆),黄炳传于张传珙(李溪村德庆堂武馆);冯成州传于冯日灿,冯日胜传于冯裕新;最后都汇聚聚英武馆冯亦慧。这是广东竹料洪拳说法。

1.5 广东洪拳是由洪熙官在赤坎传于骆日成、覃敏等人

据《赤坭镇志》记载:赤坭镇文武庙后面不远,原有一座关帝庙,雍正年间少林派武师洪熙官曾在此授徒,当时有西塘莲人骆日成是他的首徒。在《花都文史第22辑人物专辑》里记载有:“洪熙官生于清乾隆年间,青壮年时曾在赤坭关帝庙授徒,有骆日成、谭敏等徒弟。记载谭敏以后的师承脉络,与谭让之后谭敏后传于冯耀可、冯来、张世纪等人一致,最后传于传于冯亦慧。

1.6 洪拳是反清复明天地会(洪门)组织假借少林寺所习练的拳术—广府洪拳传人共同认为的一种说法

关于洪拳的传承,大多相信于洪拳是反清复明天地会(洪门)组织习练的一种拳术,在明末清初传入广东,在天地会现有内部文件的一些诗句、问答中清楚地表现出了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推崇,并将其洪门内的洪拳起源依托于少林。[4]“天之下归姓洪,得来日后扶明主”,其“洪拳诗”曰:“武艺出在少林中,洪门事务我精通,洪拳能破西鞑子,万载名标第一功”。[5]其师承脉络因为其组织的隐蔽性无从得知,在三元里抗英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过作用,名声大震,后由铁桥三、黄飞鸿等人将洪拳发扬光大,黄飞鸿成为一代宗师,林世荣继承进一步改编《虎鹤双形拳》,其徒弟朱愚斋整理出版,由关德兴、李连杰出演的黄飞鸿系列的影视而名声大震,远扬中外。endprint

2 有关几种说法的再思考

2.1 广府洪拳与南少林之间的联系

关于广府洪拳的说法来源都与南少林相关,通过南少林文献的研究发现,民间习武群体中所谓的福建南少林,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一个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原生态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4]南少林是没有真实存在的,且清朝前期的皇帝与少林寺关系较密切,康熙帝曾为少林寺书写匾,雍正期间曾经重修少林寺,虽有皇帝对少林寺存在忌惮猜忌之心,但史料并无记载清廷焚烧少林寺事件。关于少林寺被焚烧五祖外逃,都是与反清复明天地会组织有关,少林寺弟子抵抗西鲁有功,反被清廷杀害,是为了加剧人们对清廷的不满,拉拢势力提倡反清复明才是其真正的本意。少林寺寺僧替朝廷出征,打败西鲁的事件,并无史料可以查询,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并无来自西鲁的进犯。关于洪拳来之南少林的推论不成立,并无实质南少林和火烧少林,少林五祖的存在和说法一中洪熙官师傅至善禅师身份难以确定,广府洪拳是否源于福建南少林,有待考证。

2.2 少林五祖和洪熙官本人的真实性

有关少林五祖和洪熙官的传说来自于《万年青》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乾隆皇游江南》、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等小说,这些小说多是清朝中后期大多没有真实性可寻,多是杜撰出的人物和事迹,虽部分人物确实在广东真实存在,但大多数真实性难以确认。就少林五祖而言,故事最早是来自广东洪门文献,在萧一山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关于洪门五祖故事的原型,也是被洪门等组织最常引用的故事。五老传说与广东武术各门派的始祖是否有具体关系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在广东拳派的流传中,都会在自身的拳种上加上某禅师、和尚、方外之士等人,增强其神秘性提高信服力。关于禅师、和尚、方外之士因其神秘性,武功高强,没有具体的行踪与居所,且不留姓名,更引起人们好奇心,这样似乎会增加其武术来源的正统性。明清时期社会矛盾增加,斗争增多,也有可能在斗争和动乱中有部分武功高强之人,为逃避官府追捕隐姓埋名躲于民间,没有办法留下文字记载,在后来的挖掘中发现很多拳派都会与这些有多多少少的联系,多是为了增加其源流的悠久性和正宗性,传说多在清朝中后期有文字记载之前,具体的人物很难寻觅,不能确认其真实性,广东武术史的编纂人员曾确认《花县县志》《洪氏族谱》均没有其人其事。关于洪拳由洪熙官传说缺乏有说服力。

2.3 人物时间和洪拳创立的疑问

关于陆阿彩、洪熙官传授洪拳,有多个疑点:其一,黄麒英是陆阿彩的徒弟,黄麒英传功夫于黄飞鸿,黄飞鸿(1855-1920年)成名较早,且在二十几岁就遇见“铁桥三”梁宽徒弟林福成,当时林福成已过半百,洪拳的傳承时间跨度较大,明末清初时间(康熙十三年)洪拳传入广东,到黄飞鸿就不止三代了,时间不吻合;其二,洪熙官、陆阿采本身没有找到史料记载,就是有部分史料也是杜撰类的章回体小说,带有虚拟性,没有说服性;其三,从花县志得知洪熙官生于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广东的时间是康熙年间,洪熙官可能也有传入,但是不是最早的洪拳传承。

3 广府洪拳的形成

3.1 广府洪拳的生长条件

广府洪拳体现了南派拳的技法特点,以稳马硬桥为主,最早开始于宗族利益纠纷引起的宗族械斗,洪门组织结盟团结游民,建立秘密组织,行走江湖,促进广府洪拳的训练方式增加,门派的增多,广府作为对外开放有良好的水域的地方,为洪拳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9]

3.2 广府洪拳的发展

广府洪拳经过兵制改革、对内外的战争、民族自救情怀引发了学武热潮,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武术在各行业受到空前的欢迎,颇受中下层人士的喜爱,在动乱时期远扬海外,因国内涌现出自发的较为正规的武术组织,培养了武术精英,传承保护了武术文化,加速了南北武术之间的交流,促进广府洪拳的发展,经过这些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广府洪拳成功屹立武林之中。

4 结语

洪拳是洪门弟子习练的拳,是在清朝期间反清复明天地会组织(洪门)假借少林寺的名义传习的拳种,通过习练拳术传递信息拉拢势力,关于广东洪拳从黄飞鸿后有了明确的师承脉络。洪拳在近代的发展与传承中遭受颇多挫折,在新世纪发展主要以教学为主,拜师收徒多已经被取代,更没有隆重的拜师仪式,用金钱捆绑的雇佣关系大多取缔了师徒关系,学员、师徒、教练三者之间的界限愈加明显,因为部分拳术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很多拳术和器械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在洪拳的根源和师承探索时,每一次发现都有可能是事实,每一次的记录都可能成为虚构,每一位武术老前辈的话都可能是真相,无论是林氏洪拳,黄氏洪拳、竹料洪拳、赤坎洪拳等归根都是洪拳的枝干,洪拳作为广东五大拳种之首,不仅对其他拳派有着重大的意义,其本身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广东省洪拳协会会长黄达生曾说:“洪拳只有传统,没有正宗。”洪拳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不断地改进与创造,其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价值,我们的任务是更好地将洪拳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成伟民.对广东洪拳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2):6.

[2]邓德泉.洪拳-国学本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州:广东市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2014:2-3.

[3]花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843.

[4]周伟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5]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4、卷5.

[6]曾昭胜.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65-66.

[7]黎俊忻.西樵武林杂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112.

[8]刘小妮.广东拳道[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162-19.endprint

[9]黃银伟,罗国旺,郭超囡.广东洪拳的早期形成与传播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1):93-96.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Guangfu Hongqua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Shao Huili1 Li Chaoxu2 Chen Mei2

(1.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China; 2.Guangzhou Childrens Palac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Hong Quan (hung gar kuen) as the first one of "Hong, Lliu, Cai, Lee and Mo "five major schools of Nanchuan, its name origin, its formation and its inheritance history have been pressed and exploring. This paper starts from Guangfu Hong Quan wit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methods and means, to study from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of masters and the reality of Guangfu Hong Quan widely circulated order and inheritance about some of the detailed researche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Hongquan is practiced by Hongmen fellows, is heaven and earth society spread Wushu conten with the name of Shaolin Tem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by practicing Wushu to form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who have the same intent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Qing government; (2) Hongquan was populare in Guangdong in the time between the late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Hongmen fellows backed the civil corps and spread Wushu Hongquan in Guangdong, and was famous in Sanyuan fight with England Military troops, and Hong Feihong with his students had the Hongquan loved by more people; (3) Guangfu Hongquan formed a clea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history since Huang Feihong; (4) Hongquan suffered many setback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5) Hongquan is without authentic, only tradition.

Keywords:Guangfu Hongquan master system inherits histor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