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大玩家

2017-12-13宋兰兰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背心围巾雪花

宋兰兰

在小班玩色区,为了保持桌面清洁,教师带孩子一起铺上报纸。天天一不小心把报纸撕破了:“哈哈!我的报纸唱歌了。”瑞瑞也去拉,“嘶”一声拉下一长条,说:“我的报纸也会唱歌。”“瑞瑞把报纸变成面条了。”“哈哈!我也想变。”……孩子们的注意一下子被报纸所吸引,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玩起了报纸:宝宝随意把报纸一折,报纸变成了手枪;明明将报纸一卷,说这是金箍棒,也可以当望远镜;豆豆随意将报纸一揉,报纸变成了孩子眼中的皮球、地球、炸弹……

看到一次撕破报纸的“意外”引发了幼儿如此大的兴趣,我不禁思考起来:可否借此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学习与探究呢?以往,有关报纸的主题活动大多安排在中大班,如果将这一活动放在小班下学期开展该如何定位呢?哪些是该年龄段幼儿感兴趣并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呢?

报纸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低结构材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小班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尤其明显,这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密不可分。因此,如果要在小班开展这一活动,我们可以以“玩报纸”为主线,从“跟着绘本玩报纸”“我和报纸做游戏”“将报纸大变样”三个层面,让幼儿感受报纸多变的玩法,获得新的感性经验,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运动交往的能力等。

一、跟着绘本玩报纸

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我将含有“报纸”元素的绘本投放到阅读区,如《玩报纸》《报纸上的洞》等,然后观察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我发现幼儿对绘本《玩报纸》兴趣浓厚,便组织了相关的阅读活动。幼儿对绘本中玩报纸的情节特别感兴趣,“老师,天冷了,猫头鹰围围巾了。”“小熊给猫头鹰做报纸背心了,猫头鹰笑了。”“老师,下雪了。”……阅读活动后,我又在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旧报纸,孩子们有的在学小熊做背心,有的在撕雪花,有的在制作围巾,个个忙着用报纸变魔术。

镜头一:报纸雪花

有的孩子在绘本中相关情节的启发下尝试用报纸变雪花。甜甜拿着报纸认真地撕了起来,看着大报纸被撕成了小报纸,她开心地自言自语:“哈哈,报纸变成了餐巾纸!”接着,报纸又在她手中变成了一些长条。我走过去问她:“这下报纸变成什么了?”她说:“面条。”旁边的小小说:“不对不对,雪花是小小的。”甜甜赶紧将长条报纸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虽然撕“雪花”需要很长时间,可孩子们一个个都很专心。他们将撕好的报纸放进小篮子里,欢呼着去撒雪花。

来到操场,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从篮子里捧起“雪花”,往空中一抛,顿时下起了报纸雪,孩子们别提多开心了!看到“雪花”落在教师的身上,一个孩子说:“雪落在了老师的衣服上。”“雪还落到了哪里?”我追问道。“我的袖子上。”“他的头发上。”“鞋子上也有。”“还有帽子里也有。”……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听到孩子们的诗歌接龙,我激动地说:“把你们刚才说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了。”就这样,儿歌《小雪花》诞生了:“下雪了真开心,雪花落在头发上,雪花落在肩膀上,雪花落在帽子上,雪花落在袖子上……雪花落在操场上,真漂亮!”得到教师的肯定,孩子们特别开心,在收拾雪花时嘴里还不停地续编儿歌:“雪花落在手心里。”“雪花落在篮子里。”……

回到活动室,孩子们还继续创编小雪花的儿歌,我就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他们创编的儿歌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总喜欢跑到儿歌前诵念,有的孩子还自豪地向同伴介绍:“这一句是我想出来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感。

此后,小班幼儿对撒雪花活动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我便引导幼儿回忆绘本里猫头鹰是怎样撒雪花的,大家在交流中发现猫头鹰是站在树上撒的,“雪花”从高处撒下会更好看。接着,我又引导幼儿探索怎样才能将“雪花”撒得更好看,并示范用力往空中一抛,说:“啊!雪花来了,好多啊!”孩子们都跑到我的身边接雪花,玩得不亦乐乎。他们通过比较明白了用力向上抛会让雪花漫天飞舞,后来他们不仅会用力抛雪花了,还会站在花坛边、椅子上、树桩上、轮胎上撒……

镜头二:报纸背心

有的孩子选择做报纸背心。楠楠拿起报纸就往头上套,结果报纸一顶就破了。他对我说:“老师,我要做背心,你帮我做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背心是怎么样的,一起想方法用报纸变出背心吧!”我引导楠楠观察绘本上报纸背心的外形:“看!猫头鹰的背心上有什么?”楠楠说:“有个洞!”我接着说:“对呀,背心和我们的衣服有点像,要有个领口才能穿进去。你再试试!”楠楠这次拿起剪刀在报纸边上剪了个洞,并且迫不及待地往身上套,但因这个洞不是封闭的而没取得成功。这时旁边的恬恬正在用剪刀在报纸中间戳洞,楠楠看到同伴的背心已具雏形,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他学着恬恬的样子在报纸中间戳洞,发现洞不够大就又剪了一下,这样做出来的报纸背心总算能穿在身上了,虽然有点斜,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满意的。

针对孩子在背心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我有意识地在美工区投放了自己制作的两件不同式样的报纸背心,还给其中一件涂上了颜色。孩子们通过反复观察、比对,终于理解了剪领口的方法。他们拿起自己制作的背心和我制作的背心比了比,发现自己制作的背心总是前后不一样,尝试了几次还是没能剪出对称的背心。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怎样剪出前后一样大的背心。在我一步一步的启发下,孩子们了解到将报纸对折再剪就能做出前后一样大小的背心。在掌握了基本制作方法后,孩子们举一反三,模仿绘本制作了V领、方领等各种样式的背心,還大胆模仿制作出了鱿鱼背心、花边背心等。还有孩子拿起水粉颜料仔细装饰背心,或在背心上贴上漂亮的贴纸。

看到孩子们穿上自制的背心一个个露出成功的喜悦,我提议来一场报纸背心秀。孩子迈着自信的脚步走上多功能厅舞台,我相信这会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镜头三:报纸围巾

有的孩子在绘本封面上猫头鹰佩戴围巾的启发下打算做围巾。围巾的制作相对背心的制作要简单一些,孩子们只要将报纸反复对折就成了。但是,由于报纸的长宽不一样,因此报纸围巾的长短也会不一样。针对有的围巾不够长的问题,孩子们展开了“你是怎样变出长围巾”的讨论。在孩子演示的过程中,我带领孩子观察报纸的长与宽,并发现其中的奥秘:用长的一边去折、去卷就会使围巾变得长一点。由于折好的围巾还不够长,大家又接着讨论怎样让报纸变得更长。“用胶带把报纸接起来。”薇薇的方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大家开始了新的尝试,有的剪报纸,有的剪胶带,这下报纸围巾想变多长就可以变多长了。endprint

分析:教师通过链接幼儿喜欢的绘本,引导幼儿照着绘本玩一玩“报纸变变变”,使报纸成了幼儿的玩具,这样的“玩具”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些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幼儿更投入、专注。教师既随时捕捉到活动的价值,更参与其中,并给予幼儿适时的引导与支持,让幼儿在反复对比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开展了相互的学习,获得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与能力。

二、我和报纸做游戏

为了满足幼儿进一步玩报纸的需要,我一方面在活动室里投放了充足的报纸,供孩子们随时取玩。另一方面,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开展了“可以用报纸做什么、怎么玩”的讨论。

镜头一:海陆空大联想

我带孩子来到不同场地,引导他们在不改变报纸形态的情况下,大胆地想象可以用报纸做什么、怎么玩。

当孩子们听到“如果这里是大海,我们可以用报纸做什么”时,有的根据生活经验想到做小船;有的将报纸铺在地上变成海岛并站在上面;有的将报纸当作大鱼,从大鱼上跳过去;有的两人合作各抖动报纸一头模拟海浪;有的趴在报纸上手舞足蹈,将报纸变成了游泳板……

当孩子们听到“如果这里是天空,我们可以用报纸做什么”时,有的将报纸往上一抛,看着它摇摇晃晃地飘下来,说这是降落伞;有的将报纸折成简易的飞机,开心地玩起了飞飞机的游戏;有的将报纸卷起来放在地上数“1、2、3”,模拟火箭发射……

当孩子们听到“如果这里是草地,我们可以用报纸做什么”时,有的将报纸一张张放在地上当作石头,玩起了“跳石头”的游戏;有的将报纸撑在头顶上当作房子;有的两人合作用报纸当雨伞……

镜头二:和朋友一起玩报纸

看到幼儿两人合作模拟海浪和雨伞的情景,我便思考如何进一步利用报纸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首先,我有意识地提出要求:“报纸真好玩,用一张报纸找一个朋友一起做游戏,可以怎么玩呢?”有的孩子就与旁边的同伴一起将报纸顶在头上走,我对孩子们的合作行为立即给予肯定。慢慢地,孩子和同伴玩出了许多新游戏。有的两人合作面对面将一张报纸紧紧地夹在胸前,小心翼翼地前行。刚开始,有的孩子拿起报纸便迫不及待地往前走,可由于两人步伐不一致,报纸总是掉下来。后来在一次次的游戏中不断与同伴协调,合作得越来越好。其他孩子受到启发,玩起了“两人背靠背夹报纸”的游戏。还有的幼儿两人各执报纸一头,共同从场地一头走到另一头。见此情景,我及时把一个海洋球放到他们举着的报纸上,请他们运球,这时游戏的难度增加了,孩子们需要更好地合作才能成功。

随着游戏的深入,我继续启发幼儿:“能用报纸和更多的人一起玩游戏吗?”孩子们有些迷茫了,不知道可以玩什么。我说:“我们玩个‘站报纸的游戏吧!这个游戏类似‘抢椅子,就是听着音乐,围着报纸走走走,音乐一停,每个人就找一张报纸站好。”在游戏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带着孩子数有几个人在玩游戏,还有几张报纸,报纸和小朋友哪个多,等等。在“站报纸”游戏的启发下,孩子们还想到了曾经玩过的“一条小鱼游来了”的游戏,举着报纸当网,很有创意。

分析:在幼儿感兴趣的报纸游戏中,教师不仅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活动,还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了预设,把握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且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游戏情境,从而让幼儿能富有想象地游戏。幼儿年龄越小,他们的想象能力、替代能力也越强,报纸是很好的游戏材料替代品。当然,教师需要创设好情景,肯定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游戏。

三、我让报纸大变样

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我利用报纸易变形的特性,捕捉教育契机开展报纸大变样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玩报纸的经验。

镜头一:报纸变纸球

纸球、纸棒是幼儿园常见的自制户外活动器具。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带着报纸和孩子去寻找用报纸变出来的玩具,在体育器械处发现了用报纸做的纸球,“老師,这个是报纸做的,我也会做!”豆豆说。我当即让豆豆做纸球,只见他用双手将报纸一揉一捏,就做成了一个小纸球。这时,我让孩子们观察和比较器械处的纸球与豆豆做的纸球有什么不一样。“这个纸球外面有胶带。”“这个纸球硬硬的,豆豆做的那个软软的。”那怎样才能做出这样硬硬的纸球呢?于是,制作纸球的活动在对比中开始了。经过比较和交流,孩子们慢慢明白松软的纸球要变得结实,需要用力去揉、捏、团。

通过几次尝试,孩子们做的纸球基本上都能玩了。带着“自己做的纸球可以怎么玩”的问题,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起了游戏。虽然,他们曾看到过中大班幼儿玩“赶小猪”的游戏,但在玩的时候由于手眼协调能力不足而玩成了无目标的高尔夫游戏。于是,我找来两个大拱门当球门,让孩子将纸球赶进球门。有的孩子看到投掷区墙上有灰太狼形象,就玩起了投掷游戏;有的孩子用纸球练习投篮;还有孩子和同伴玩起了滚接纸球的游戏。

镜头二:报纸变尾巴

“报纸除了变成圆圆的纸球,还能变成什么呢?”我又抛出了新的问题。只见轩轩随意一搓就将报纸变成长长的一束,“瞧!这个像尾巴!”孩子们有玩“揪尾巴”游戏的经验,加上前期有制作围巾的经验,制作起“尾巴”来得心应手,折一折,卷一卷,很快变出了一条条不一样的报纸“尾巴”,他们将尾巴塞进裤腰玩起了“揪尾巴”的游戏。

镜头三:报纸上的洞

孩子们受绘本《报纸上的洞》的启发,在报纸上或剪或撕,变出了不同大小的洞。他们学绘本中的小兔从洞洞里看世界,带洞的报纸仿佛成了望远镜。有的还和同伴合作玩钻山洞的游戏,即两个孩子一人一边拿着报纸,另一个孩子尝试从报纸的洞里钻过去。如果报纸的洞不够大,孩子们就一次次地将洞剪大,直到能钻过去。有的孩子两人合作拿着报纸,让同伴练习从报纸洞里投掷纸球,孩子们一遍遍地将报纸掷破,又一遍遍地用新的报纸制作游戏材料,就这样重复着快乐的游戏。

随着“报纸大玩家”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通过家长联系册及微信群、班级空间等,分享孩子在园开展报纸游戏的照片、视频,解读孩子在主题探究中的学习与发展。同时倡议家长在家利用报纸和孩子玩游戏,并将活动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进行分享,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玩报纸的兴趣,拓展孩子玩报纸的思路。为此,班上还开展了一场小型的报纸运动会,“纸球你抛我接”“跳报纸荷叶”“揪尾巴”“赶小猪”等运动项目带给了孩子和家长别样的体验、快乐。

分析: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认识到,使用撕、折、卷、剪等方法可以让报纸大变样,变了样的报纸又可以用来玩许多有趣的游戏。幼儿在活动中探索、模仿,生成了自己喜爱的游戏,同时充分对接了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获得自由、自主的活动机会,在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的同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活动中,教师也在悄然改变着、成长着。教师能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生成幼儿喜爱的主题活动;能追随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支持幼儿的游戏,激发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和挑战。endprint

猜你喜欢

背心围巾雪花
我心中的《小雪花》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吊带背心
树上开满了花围巾
棉围巾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长长的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