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研共同体推进课程生活化

2017-12-13沈铁军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百叶报纸教研

沈铁军

浙江长兴县借助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补短板,扬品牌”的思路,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他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幼教专家团队合作,在全县范围内整体推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全县幼儿园借力幼教共同体,努力构建起基于幼儿生活的课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转变了观念,提升了课程开发能力,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课程生活化是“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把课程还给儿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就是要向幼儿的生活要内容,依靠幼儿的生活来实施课程。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幼儿对世界的感知是具体、感性、直观和个人化的,只有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课程,幼儿才能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发展。

在“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引领下,我们长兴县30多所幼儿园依托园本资源开展了课程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组建以机关幼儿园、实验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教研共同体”,围绕教师的困惑和误区,展开问题情境下的“课程生活化”教研活动。

问题一:“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但我们毕竟不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那么应该如何取舍呢?

在开展“课程生活化”实践初期,教师虽然懂得“生活即教育”,但对“如何有效汲取生活资源为课程内容所用”这一问题还存在困惑。于是,我们围绕“课程内容适宜性”开展教研活动,力求通过步步解析,厘清“课程生活化”的概念以及内容选择的适宜性问题。

在教研活動开展前期,我们通过问卷收集教师的问题,比如:“幼儿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的活动?生活化的内容是不是都来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生活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形式?”“怎样辨别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有没有价值?我们教师该如何取舍?”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以“怎么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你发现了哪些课程资源”这一问题为切入口,了解教师的已有认识和经验。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生活中对幼儿有意义的内容,比如让幼儿在真实情景中体验过马路的感受,让幼儿依托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安全穿越马路的方法;有的教师表示他们已能常态化地选择、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的教师赞同生活中的内容需要连续跟进,比如观察种子的变化;也有的教师觉得生活中的内容有很多,来自幼儿间的话题和幼儿在电视、书本上获得的一些知识点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但不知该怎么取舍。

为了让教师们直观地了解“如何取舍课程内容”,我们分享了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总爱摔跤的“纸杯笔筒”

在“认识物体的重心”活动中,认真的教师利用生活材料精心设计了“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情景,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重心与平衡”。在活动现场,我们看到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也符合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习惯于花时间准备材料、设计活动,而忽略了幼儿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对“美工区中放着笔和长柄勺的纸杯总是翻倒”这一幼儿亲历的与重心有关的科学现象却无动于衷,错失了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解“重心与平衡”的机会。

【案例】交通标识我知道

“认识交通标志”是大班的活动。细心的教师专门带幼儿去小区路口实地观察禁鸣禁停标志,可就在组织幼儿说说禁鸣标志的作用,告诉大家汽车进小区不能鸣喇叭以免打扰居民休息时,一辆汽车从小区鸣着喇叭驶出,而教师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反应,几个幼儿眼神中流露出“茫然”:这车不是按喇叭了吗?接着,孩子们看到有的汽车停在禁停标志下,而教师依然没有对此作出反应……

分享上述两个案例后,我们把问题抛给了教师:“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案例中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是否合适?为什么?”教师分组进行了激烈的研讨,他们分析案例,反思“为什么教师对于幼儿生活中存在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这样‘为了活动而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在哪里”。通过交流、梳理,教师们逐渐明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强调将“生活”放在首位,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进行。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基于幼儿的视角,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更要善于运用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

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教师们的认识渐渐得到澄清,他们跃跃欲试,投入到了对教学活动的改进中。我们经过跟踪调研,将其中两个典型案例引入到后续的教研活动中。

【案例】有趣的广告横幅

一次,教师没有及时整理废弃的会议用的横幅,但幼儿在自主游戏时却对它情有独钟。有的把它当长龙,小组合作舞龙;有的合作玩,两个人分别蹲在横幅的两端各捏住横幅一头不停地抖动,另两个人则在又宽又长、不停抖动着的横幅上漫步,孩子们称之为“太空漫步”;还有的把横幅当成“彩虹伞”,一会儿上举,一会儿下放,玩得不亦乐乎……受孩子们启发,教师顺势开展了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比如,音乐游戏“舞龙”、体育游戏“彩虹伞”、美工创意活动“横幅变变变”等。

【案例】农家小院

图影幼儿园周围的村庄因“龙之梦”景区规划的需要,马上要拆迁。这件事便成了该园孩子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表示要把拆迁前村庄的样子保留下来。于是,教师和孩子们生成了“农家小院”的角色游戏活动。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以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与幼儿、家长一起创设幼儿喜欢的生活化的“真环境”。比如,在村里收集竹子、稻草,由家长和孩子共同搭建“茅草屋”,投放水乡特有的菱桶、水缸、大铁锅、竹篮等,让幼儿自由地在“农家小院”的情景下做捕鱼、做菜、招待客人等游戏,再现生活经验。

在分享上述两则案例后,我们请教师们共同讨论和思考:“案例中资源是怎么被运用的?”通过回顾与反思,教师们发现日常的生活材料、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认识到要跳出固化的思维看资源,要站在幼儿的视角去发现符合幼儿兴趣、需要、能链接幼儿生活经验的素材。通过分享与辨析,教师们形成了共识:课程内容应该有价值、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endprint

教研活动后,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收获和发现。比如,夹浦的幼儿园利用当地轻纺城的优势,将各种各样的布带进了幼儿园。孩子们除了认识布,还玩起了各种布艺手工活动和游戏。有的孩子用各种材质的布料进行拓印、印染,有树叶拓印、石头拓印、蔬菜拓印等;有的孩子对布艺刺绣、布艺扎染特别感兴趣;还有的孩子对益智区的“让布站起来”情有独钟。又如,洪桥的幼儿园挖掘民间游戏资源,将其引入幼儿的游戏中,如炒黄豆、跳皮筋、滚铁环、踢毽子、推小车、抓七、挑花线、挑小棒、打洋片、玩“東南西北”等,引发了孩子们对民间游戏的探索和创新。

就这样,我们依托教研团队,从实际案例入手,在层层递进的研讨过程中,深刻体悟到“生活化”不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而是要注意观察、捕捉和利用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们也懂得了要走进并尊重幼儿的世界,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拓宽活动组织的视野。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还需持续开展,以引领教师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澄清一些认识。

问题二:我们积极挖掘社区资源,把幼儿带出去开展各种实践性活动,那么哪些才是幼儿需要的体验、经验呢?

课程生活化更强调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长兴县有着丰富的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比如白岘的竹子、煤山的金钉子、小浦的银杏林等。教师经常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外出活动,以引发幼儿的学习。但是,结合幼儿的一些被动表现,很多教师开始反思:“走出园门的活动是否都有价值?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适合幼儿?”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困惑,我们追踪教师的实践活动,积极利用教研共同体研究活动案例,剖析活动的组织形式,寻求能给予幼儿有益体验、经验的策略。

【案例】走进金钉子

长兴县有个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是世界地质遗迹。“金钉子”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是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标志。长兴的这颗“金钉子”是世界上最大级别的三颗“金钉子”之一,是二叠纪与三叠纪界限的标志。这里完整地保存了2.5亿年前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的信息,它对于人们了解地球历史、探究地球生物演化奥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兴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分为地球奥秘厅、生命演化厅、岩矿形成厅、“金钉子”展厅、长兴古地理厅和科普演示厅6个展厅。展厅里存有龟化石、恐龙骨架、鹦鹉螺化石、鱼型化石、银杏硅化木等各种古生物化石和孔雀石、石蜡石、层解石等各类矿石。

为了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一位年轻教师依托这一资源在大班设计了“走进金钉子”活动。在参观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前,教师有意识地在图书区投放了有关恐龙的绘本《揭秘恐龙》《恐龙灭绝之谜》《恐龙大百科》等,让幼儿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到了地质博物馆,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地球奥秘厅,观看关于地球构造和生命进化的各种图片,然后引导幼儿带着这些认识去实地参观,寻找特殊岩石的信息。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引导幼儿学当小导游介绍“金钉子”。虽然活动内容很丰富,但是幼儿并不理解什么是“金钉子”,也不能理解地壳运动对动物的影响,他们只对恐龙化石十分感兴趣。

根据幼儿的表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引导教师重新审视活动内容,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该活动内容是否真正基于幼儿的兴趣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通过一次参观活动就能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通过讨论,教师们认识到此次活动过分强调“认知”,超过了幼儿的能力,既没有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不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那么,对幼儿而言,其中哪些是幼儿需要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呢?

我们再次通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围绕幼儿感兴趣的“恐龙”,对这个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参观地质博物馆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师依然有意识地投放有关恐龙灭绝事件的多种绘本,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恐龙的兴趣,接着带幼儿到地质博物馆,走进“恐龙的小世界”,再带领幼儿看4D电影,穿越时空,直观地感受地球气候变化、恐龙灭绝的过程,然后引导幼儿根据4D电影中提供的线索去发现奇特的岩石剖面层,寻找独特的石头所记录的信息,最后在各种各样的化石上探寻恐龙、海洋生物的蛛丝马迹,想象远古时代恐龙、海洋生物的生活状况,回园后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幼儿园建造恐龙园,并自然地开展辩论活动“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优化的方案形成后,我们引导教师再实践,整个教研团队随即跟踪活动开展情况。大家发现整个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看到幼儿对更多远古时代的史前动物产生了兴趣,教师马上投放了《恐龙和其他史前生命》《史前动物大灭绝》《你不可不知道的史前动物百科》等图书,继续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究。

【案例】走进银杏林

长兴小浦八都岕的银杏长廊长约12.5公里,散落着3万株原生野银杏,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树有2000多棵。秋风一吹,秋雨一淋,满树的金黄、满地的黄金叶。小浦教研团队的教师们基于这一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根据他们的已有经验设计了中班活动“走进银杏林”,活动线索是:认识银杏和银杏林→欣赏银杏林图片→走进银杏林→画画我眼中的古银杏树。

通过观看教师们实践的视频,我们发现,孩子们一来到美丽的银杏长廊,一片片银杏叶就成了他们的游戏材料。孩子们的关注点跟我们成人不一样。比如,有的孩子会将树叶堆在一起变成树叶山;有的孩子会将树叶收集起来,从高处撒落,玩起“下雪游戏”;有的孩子会挑选美丽的树叶带回家做标本……幼儿的行动让我们看到,原本预设的活动已发生变化,幼儿的兴趣在于与树叶互动,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

结合案例,教研共同体的教师们与展示案例的教师经过研讨形成共识: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个人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这往往不是幼儿的关注点。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显然始终是与树叶互动,所以我们需要切换视角,组织幼儿需要的活动,助推幼儿深入探究和发现。就银杏树而言,能引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是秋叶飘落的动感,丰富多彩的树叶能给予幼儿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1300多年时间真的好长好长,抱一抱大树,近距离体验一下,是孩子期待的。endprint

研讨让教师转变了视角,大家基于幼儿的实际需求,一起对“走进银杏林”活动的线索进行调整:认识银杏→银杏林在哪里→走进银杏林→银杏林的趣事。

我们跟踪发现,通过这样的调整,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比如,他们喜欢在银杏林中踩落叶;喜欢问问古树的树龄,抱抱古树到底有多粗;喜欢拿竹竿打银杏果;喜欢用各种银杏树叶和树枝等在地上拼出较复杂的图案;喜欢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银杏树叶,将它带回幼儿园放在美工区中。在教师和同伴的启发下,孩子们用银杏树叶作画,用银杏树叶做书签,把叶子放在黏土上擀压做成小饰品,把银杏树叶串成墙饰挂件或风铃,把银杏树叶整齐地贴在窗户上借助光线显示树叶的纹路,在圆形白纸上摆放银杏树叶装饰曼陀罗图,等等。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知了银杏的特性。

就这样,依托案例、跟踪活动实践、再回看反思活动策略,大家都对“课程生活化”的活动形式以及“生活实践活动与幼儿的真需要、真体验”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可见,我们只有将视角定位于幼儿,才能发现幼儿,才能助推幼儿成长。如果背离了幼儿的需要,只关注成人营造的符号世界,无视幼儿的活动和经验,即便组织了所谓的“生活实践活动”,也无法让幼儿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

问题三:当我们预设的活动方案偏离幼儿的兴趣时,我们该怎么更好地将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仍然习惯于根据领域设计网络图,预设一个个活动方案,觉得这样比较好把握,也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但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总觉得有点浅尝辄止、走过场。针对教师的这一困惑,我们结合案例组织了教研活动。

【案例】玩报纸

小班玩色区的一个孩子在铺报纸时不小心把报纸撕破了,从而引发了孩子玩报纸的兴趣,“报纸”也随即变成了班上所有幼儿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也引发了教师的思考:如何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报纸开展活动?教师一开始根据“玩报纸——懂报纸——做报纸”这个路径预设了主题活动。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绘本《玩报纸》,游戏“报纸变‘雪”,音乐活动“粉刷匠”,分组活动“报纸上的秘密”,美工活动“报纸变帽子”,科学活动“报纸上的洞”,亲子活动“自制小报”,等等。在第一次活动中,小班幼儿拿到报纸后便把任务抛到脑后,并没有取得教师期待的成效。

教研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这一现象分組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教师预设的活动是否基于小班幼儿的需要?如果在小班开展有关“报纸”的活动,哪些是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学习的内容?报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教研团队基于小班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和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立足“玩”和“变”这条主线重新设计活动,将活动分成三个板块:(1)跟着绘本玩报纸。(2)我和报纸做游戏。(3)我让报纸大变样。

通过观看“玩报纸”主题活动实录,大家认识到,活动主题的架构不能单纯地考虑领域的平衡和完整,这样会导致幼儿的学习活动不深入。只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真正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才能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和价值。

【案例】百叶龙

百叶龙是长兴独有的民间艺术瑰宝,教师在设计有关“百叶龙”的主题活动时,为了保持各领域的均衡,预设了语言活动“百叶龙的传说”、科学活动“百叶龙的奥秘”、音乐欣赏活动“百叶龙”、体育活动“有趣的舞龙”、社会活动“齐心协力来舞龙”、美术活动“变化的百叶龙”、亲子活动“制作小龙”等。

活动后,针对幼儿的被动表现,教研团队进行了“头脑风暴”:“百叶龙”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幼儿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幼儿对“百叶龙”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幼儿需要我们怎样的支持?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研团队又继续研讨,追随幼儿认识事物的线索,再次设计了幼儿感兴趣及需要的活动。比如,通过“百叶龙的传说”“探索百叶龙变身的奥秘”“亲自尝试做小龙的‘百叶”“把小龙舞起来”等内容,让幼儿在行动中感受、学习,获得更多的经验,而不是知识。

我们通过对比与分享研讨,直观地呈现了调整前后的活动架构。活动后,我们再次深入研讨与思考活动调整前后有什么本质区别。例如,在“玩报纸”案例中,调整前教师忽略了活动主体是小班幼儿,过分重视报纸的认知价值和对报纸的科学探索。其实,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应是我们预设活动的基本前提,更是我们行动的立足点。在“百叶龙”案例中,调整前教师过分重视各领域的均衡,导致活动不深入。其实,幼儿对“百叶龙传说”充满好奇,想尝试制作百叶龙、舞龙等,我们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幼儿的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而是要根据课程实施中幼儿的表现和需要给予幼儿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开展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可见,所有的调整都要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实施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在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在做什么。作为教师要明确,即使是预设了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内容,在实施中也一定要还原为幼儿的探索过程,把知识还原为幼儿的经验。

问题情境下的“课程生活化”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教研共同体真切感悟到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研究儿童,才能更好地践行“课程生活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百叶报纸教研
第一次做百叶卷
盲人合唱团(短篇)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确实不容易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牛百叶
非常魔典
教你做百叶结红烧肉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