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园“过节”说开去

2017-12-13张斌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万圣节传统节日儿童

张斌

随着冬季的来临,各种节日纷至沓来,从万圣节、感恩节到圣诞节、新年,再到春节。每每这个时候,不少幼儿园都会开展相应的节庆活动,孩子们欢天喜地,园所热闹非凡。但由于上述节日大多是外国节日,即所谓“洋节”,自然引来了颇多的争议——幼儿园该过什么节?怎么样过节?

近来,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颇为热闹。支持的人把过舶来节日的意义提升到全球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反对的人则担忧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与成人们的见仁见智、各持己见相比,孩子们对舶来节日的喜爱却是高度一致。据报道,有媒体在一所幼儿园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过的节日依次是儿童节、圣诞节、万圣节,只有28%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2%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6%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圣诞节和万圣节更有趣。

那么,舶来节日缘何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

对幼儿而言,这些节日欢乐轻松、富有童趣。例如愚人节诙谐滑稽、万圣节神秘奇幻、圣诞节温馨美好,它们就像是由礼物、美食和游乐等构成的童话世界。而中国传统节日则以看望亲友、祭拜逝者、吃团圆饭等为主,这些活动在幼儿眼中或严肃,或枯燥,或拘束。而在上述的调查中有幼儿表示,在万圣节、圣诞节里爸爸妈妈不用走亲访友,会陪自己一起玩。

孩子们所喜爱的舶来节日大多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他可以扮成哈利波特或小黑猫,她可以讨要巧克力或恶作剧,他可以装饰“种”在屋子里的树,她可以坐在慈祥老爷爷的怀中期许礼物……这些情节大多充满欢乐,大多由孩子自主自愿参加,对孩子而言,是无拘无束梦想的实现,是生活化的游戏和游戏化的生活。可以这么说,不少舶来节日对儿童的情感观照和人文关怀赋予了它生生不息的活力与魅力。

有人也许会说,很多所谓“洋节”在舶入我国时被商业化加工过了,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已被过滤大半,比起根植于我们自己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传统节日多了一份消遣式的轻浮,少了一份文化传承的厚重,两者可比性不强。但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以最流行的圣诞节为例,来看看它在自己家乡的样貌——盛放惊喜的圣诞袜、忙着做礼物的圣诞精灵、会飞且有名字的驯鹿……除此之外,许多西方国家的邮政部门还雇佣专人,以圣誕老人身份给孩子们回信或通话。这一切将圣诞节构筑成了一个饱含“儿童意识”的节日。

行文至此,笔者绝不是想要鼓吹幼儿园“崇洋”,而是想说,我们在面对幼儿园“过节”这个问题上要理性,要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态度,要借鉴舶来节日中儿童本位的观点与游戏精神,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对话,智慧地发掘我国传统节日中能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资源,让节日活动成为呵护儿童心灵、促进儿童成长的载体。

请把“过节”的权利还给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条件,帮助幼儿尽可能全面地接触各种适合其参与的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幼儿的意愿,切不可因为园所自身的性质或教师的喜好强迫幼儿参加或放弃某些节日活动。

请用智慧让“中国节”“好玩”起来。教师应建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意识,研究如何根据幼儿特点将传统节日文化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活动。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幼儿园开始尝试开发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他们将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饮食、服饰、环境装饰、体育活动、集会表演、传说故事等,转化为幼儿的炊事、美工、游戏、表演、观赏、聆听等活动,开展如包汤圆、做香囊、剪窗花、斗蛋、锣鼓乐等活动,大大提升了有关传统节日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需要强调的是,节日是人类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节日活动是真实的,只有当打月饼、包粽子等不是用替代品做象征性游戏时,幼儿才会玩得过瘾。

请让节日的教育价值有效发挥出来。无论何种节日,一旦进入幼儿园,便不再只是节日本身,它们具有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共同属性——教育资源。因此,既要防止把节日过成对幼儿发展毫无意义的“秀”,也要避免过分宣讲节日的文化涵义而失却节日的乐趣。幼儿园在组织节日活动时,须充分预估活动的潜在教育价值,须从园所整体的课程体系出发考量,须将其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有关目标相联系,须以适宜幼儿的方式落实相关的活动目标。

“洋节”也好,“土节”也罢,只有与儿童一路同行,和他们一起去感受、去欢笑、去玩耍、去成长……这节才不会虚过!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常熟,215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万圣节传统节日儿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万圣节狂欢派对
传统节日礼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万圣节大猜想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