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坚韧肩膀撑起孩子们的天空
——记“美丽河北·最美教师”围场县姜家店小学教师徐向娟

2017-12-13黄殿林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店老师孩子

■黄殿林

用坚韧肩膀撑起孩子们的天空
——记“美丽河北·最美教师”围场县姜家店小学教师徐向娟

■黄殿林

初见徐向娟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特有的高原红印在她的脸上,使她的双颊泛起了红红的血丝,这是大山里的山风经年累月留给她的特有礼物。她矮小的个头,纤细的身姿,站在山风中,本来觉得是那样瘦弱,但透过她的双眼,让人能感觉到一种平和而宁静,感觉到一种坚韧的力量。

为了山里的孩子,她已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23年。23年的风风雨雨、默默付出,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她书写着一名普通教师默默守望的教育风景。而这风景的背后,有过泪水、辛酸,但更多的是欢笑与平淡,她用女性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大山的希望,她像一盏灯,照亮了山里孩子的前程。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姜家店老百姓在心中给了她最崇高的敬重。

我要留下来

23年前,从师范学校毕业时,年仅20岁的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梦想,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土——围场县姜家店乡。

当她第一天踏上三尺讲台时,她看到了几排残破的桌椅,光线昏暗的教室,衣着破旧、流着鼻涕的孩子们趴在桌子上,瞪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看着她,她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没有勇气直视,只好转过身去,静静地看着黑板,泪水无声地流下来。那个时候,她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她出生后丧母,幼年在太姥姥家寄养,童年辗转到二姨家坚持读书。后姨父出了事故,家道窘迫。在逆境中,她刻苦学习,最终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看着面前的孩子们,她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为更多的乡村孩子燃起希望的灯光。

从此,她的漫长的从教生涯开始了。日子一天一天在紧张而忙碌中流逝着,她一直恪守着内心的誓言,做一名好老师,用爱心和知识去培育山里的每一个孩子。

随着学区建设和规模办学的推行,2007年撤并姜家店中学,按要求她要和中学一起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工作。就要离开工作了13年的家乡了,她怀着沉重的心情推开了教室的门,突然,她的眼前亮了,她看到,讲台上,放着孩子们从山里采来的野花,而黑板上,是学生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的几个大字:“老师,再见!”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她,那一瞬间她心里下了一个决定:我不能走,姜家店的孩子要有老师教!她快步走出了教室,找到校长说:“我要留下来!”这一决定,让她与这所位于偏僻闭塞地方的姜家店小学结下了永久之缘。

风雨中坚守,播撒爱的种子

姜家店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离围场县城100多公里外的塞罕坝下,是坝上乡镇。这里气候恶劣,夏季暴风时常裹挟冰雹,扑面而来,让人寸步难行;冬季极寒冷,经常风雪交加,最冷时达到零下30多度,呵气成冰;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公路蜿蜒着通向山外……由于环境恶劣,资源较少,村民大多都外出打工,许多学生成了留守儿童。

为了便于掌握学生的情况,每年春节,趁着家长回家过年的时机,徐向娟就抽出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一年年下来,姜家店的村村沟沟都留下了她的脚印。这里村落分散,山不大,路却是年久失修,遇上大雪、大风的恶劣天气,她就要手脚并用地爬上爬下,寒冬腊月时节在山路上奔走,挨摔是常事,脸刮伤、手蹭破、腿摔肿更是家常便饭。2002年冬,有个叫杨小清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了,这个学生家在离学校四五里地的山沟里,连自行车都骑不上去,徐向娟就靠两条腿走,来回跋涉十多里山路,去动员家长。回来时,雪下大了,封住了山,阻住了路,白茫茫的雪地,分不清哪里是道,她就用一根木棍当拐杖一步一挨地前行,结果一脚踩空,摔伤了膝盖,路边锋利的山石尖划破了她的脸,她咬着牙忍着疼艰难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走,一位过路的村民看到了,把她搀扶着送回家。丈夫又心疼又生气地劝她,那是别人的孩子,他爸爸妈妈长年不在家,扔下孩子去挣钱,你替人家操什么心?徐向娟哭着说:“农村的孩子,上学是唯一的希望和出路,我不想哪个孩子掉队。”丈夫知道她执拗的脾气,知道也拗不过她,只能没好气地说:“下次家访,我和你一起去!”

姜家店小学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八岁的孩子就开始寄宿,这就更需要这里的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心,去关心这些离开父母的孩子。每学期从一开学,徐向娟就开始忙碌起来,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手洗脸,帮他们洗头、剪指甲,教他们上厕所,衣服破了帮孩子缝衣服,有哭闹想家的孩子会哄着入睡,赶上哪个孩子头疼脑热生病了,她会守在孩子旁边。细心的她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有指甲剪、梳子、剃头刀,各种物品应有尽有,孩子的指甲长了,给他们剪剪;头发长了,就给他们理发……在孩子们眼里,她是老师,也是慈母。

因为这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很少有条件、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家后家长很少管学习的事,平时只能依靠老师,所以,徐向娟总是抽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放假了,她的家也一样热闹,附近的孩子都爱聚到她家里做作业。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该回家了还是围在老师身边不愿走,这些孩子知道,徐老师喜欢他们,不嫌他们烦。徐向娟还多年坚持做到让孩子和父母免费通话,让天各一方的父母与孩子“天涯共此时”。徐向娟说,“留守学生”的教育是长期的工作,跟踪、管理和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经常会面临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烦恼、心理上的困惑、交往上的障碍、安全上的担忧,为此,她还专门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现在,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在全学区推广。

20多年如一日,她栉风沐雨,在这方土地上,播撒着爱的种子。

讲台上的风景

讲台是老师的舞台,为了做个好教师,她总在思考、钻研怎样让课堂更高效更有趣。农村孩子普通话不标准,尤其是英语方言味更浓,她就想办法教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她还想出好多好玩儿的办法,比如把自己的围巾、帽子、衣服拿给学生,让学生装扮起来进行角色对话,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了英语口语练习。她的课堂,总是充满了笑声与掌声。她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学得轻松,教得愉快,效果显著,兴趣自然就有了。

1996年,她承担了毕业班的英语,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她用钢板给学生刻印试卷,一天刻写一页,长期下来,她的手磨起了硬硬的茧子,但她拿粉笔写字一样洒脱而有力。同事们都说:可别犯傻了,我们这乡下学校,学苗差,学生又不愿学,差不多就得了。可她却不服气,每天,她早早来到学校,那时大门还没有开,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她经常跳大门进学校;晚上,她送走了下晚自习的学生还要准备练习题,经常阅卷到深夜,最终她教的班级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她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当年中学的孟庆强校长风趣地叫她“金刚钻儿”。

清晨,太阳还未睡醒,她已走进课堂;夜晚,大地已经酣睡,她拖着疲惫的身子,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陪伴她的,只有那静寂的街道,冰冷的星光。这些年,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为山村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徐向娟知道,学习启萌是学生以后学知识的基础,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时期。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她主动给自己找活儿干,把她上师范时学到的那些音美知识都派上了用场。

平时,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画画、做游戏,自己的美术、音乐基础差,她就用假期向附近的专业老师学,还把自己亲戚家一架不用的简易电子琴拿到了学校,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和儿歌。每到节假日,别人走亲访友时,更是她自我充电的时机,她常常拉住别人不是让教唱就是教画,熟悉她的朋友们还打趣说她得“学习性职业病”了。这样勤奋的学习,让徐向娟在教起小学所有学科来都得心应手。每年,她都要组织一次儿歌比赛,一次画展。虽然孩子们的歌声还很稚嫩,可歌声已让人们看到了孩子们绽放的活力,尽管孩子们的画还不够成熟,可里面已展现出孩子们的灵气。每当看到孩子们的一点进步,徐向娟就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学无止境。因为山村信息闭塞,再加上与其他老师交流的机会少,徐向娟就用省吃俭用的钱订了许多报刊,每天晚上给学生批完作业,就认真学习,仔细琢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家里有电脑以后,她更是开始关注一些新的教育模式,再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与学习心得,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一个个的精彩案例被她整理应用,一个个科学简单的活动设计,被她从北京“复制”到姜家店,一个个的特色课程被她因地制宜地开在家门口……有了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便有了硕果累累的可喜收获。多年来,她所教年级学区统考总是名列前茅,她本人多次获县政府嘉奖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就这样,她用一份执著,为姜家店学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我的根在这里

一所山村小学,如果老师不能扎下根来教书,自然也难留住学生。徐向娟从到姜家店任教开始,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根山村,让这里的孩子有老师教。这里的老百姓最怕她离开。每年暑假,是老师有可能调动的时候,所以每到放假前,就会陆续有村民来这里找她,话里话外地问她,今年会不会调走呀?当徐老师说,我不会走,我就在这扎根了,他们才乐呵呵地走了。

2007年,徐向娟教的毕业班中考成绩突出,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于是找到徐老师,许给她丰厚的待遇,让她到那里任教,她那时也心动了,她想:“我要进县城了,我在这儿干了二十来年,也该离开了。”谁想,村民们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纷纷来到她办公室和她告别。看着乡亲们不舍的眼神,徐向娟热泪盈眶,她说:“我不走,我会留下来!”最终,她放弃了这所中学的邀请。后来学区中学请她去做教导主任,她也婉拒了。她说,她是吃姜家店百家饭长大的,她离不开这里。

多年的坚守中,她和这方土地上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村里的人也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一位好老师的敬意。他们会把采来的第一把蕨菜放到徐老师的桌上;刚有了蘑菇,也会叫徐老师第一口品尝;平时,这家不忘送来一把粉条,那家送来一把野菜,就连过年农家杀猪都不忘叫她一声……他们想让他们的徐老师少受一点累,多有一份温馨。这情意,她沉甸甸地记在了心里。

回首20多年的耕耘路,她累过,苦过,却从没后悔过。

她深深知道,对于生活在闭塞山村的孩子们来说,通往山外的那条盘山路,连着外面的世界,也连着他们心底的渴望,那方窄窄的黑板,寄托了他们人生的梦想。“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徐向娟理解这句话在农村孩子心头的分量,她觉得,这句话,更是姜家店的孩子们对她的人生重托……

猜你喜欢

家店老师孩子
从小饭店到40家店 四年天天排长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MUJI在中国开设第200家店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卜蜂莲花将在三、四线城市增开5家店